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半月谈:防疫码下线,相关公众隐私数据一定要删干净

鲁畅/半月谈微信公号
2022-12-13 17:06
舆论场 >
字号

12月13日0时起,陪伴国人抗疫近三年的“通信行程卡”(以下称行程卡)正式下线,许多网友纷纷截图留念。同时,相关运营商公开表示,将同步删除用户行程相关数据,依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作为因疫情防控推出的技防应用,行程卡承载的大数据在支撑疫情研判和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使命终点为备受关注的隐私数据安全保护提供了示范,值得点赞。  

行程卡于2020年2月底上线,是工信部组织中国信通院和移动等运营商推出防疫专用的公益性应用。疫情期间,行程卡功能随防控形势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如全面实现一页通行式的行程码、健康码“二码合一”;根据“第九版”防控方案调整查询时间范围由14天调整为7天等。“新十条”明确非高风险地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等,行程卡下线是对“新十条”的积极响应,也充分体现了优化调整防疫政策中的科学精准原则。  

可以想见,随着疫情形势转变和防疫政策的调整,各种数字防疫程序陆续“隐退”将是大势所趋,其背后累计的庞大隐私数据会不会流入“黑市”或被恶意泄露?公众的这一担心不容忽视。随着行程卡下线,上海等地也及时发布信息称13日0时起,除特定场所外,不再要求查验“随申码”、扫“场所码”,这也意味着在贯彻落实“新十条”过程中,各地不再要求处处扫码将成为常态。要知道,每个防疫码背后都是一条包括技术公司、政府部门、防疫工作人员等各方参与的数据使用链条,在各种防疫码有序退出过程中,每套系统、每个环节、每个相关部门都要依法依规妥善做好海量个人信息的善后工作,该删除的一定要删干净,防范因信息泄露造成公民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有专家分析说,相较于各地的“健康码”“场所码”等应用,行程卡的数据精度并没有那么高,也未出现过数据过度使用和泄露的情况,但反观地方各类防疫码,不仅数据精度高,且隐藏数据泄露风险。例如,有地方此前公布的感染者行程能精确到车厢座位号,某地上千万健康码数据信息在“暗网”上被拍卖等,一方面反映出数据储存的安全措施存在漏洞,另一方面相关系统收集个人信息没有按照相关要求坚持最小够用原则。  

目前,广西、安徽等地方已有明确规定,健康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使用,疫情结束后按规定销毁或妥善处置。广西还要求,接入单位在退出健康码系统时,需销毁系统所储存的用户个人信息、疫苗接种信息、行程信息、核酸检测信息历史记录等一切相关信息,并且签署《健康码下线协议》,提交至相关部门。  

毋庸置疑,各种防疫码退出后,妥善处理隐私数据是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要求,也符合群众期待,但用户个人无法验证信息是否真正被删除,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强解释说明,进行过程、结果监管,真正为亿万用户吃下“定心丸”。

    责任编辑:王建亮
    图片编辑:李晶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