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旧相宜,和而不同!景德镇陶阳里下弄片区历史街区保护再生设计浅析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对新时期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保什么”和“怎么保”提出了相关要求。同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准确评估名城保护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随着各级政府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城镇街区被纳入到保护的范围内。截至2022年3月,我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1座。其中,江西景德镇更是早在1982年就作为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列入保护的名单。对其老城中的历史街区保护,既需要考虑风貌的延续,又应适应新的城市生活需要,使其成为适宜居住生活的新的城市活力片区。本文回顾景德镇陶阳里下弄片区历史街区的再生设计过程,基于对场地环境的街巷尺度、年代风貌、材料构造、功能业态进行梳理,厘清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尊重、保留不同时代居住形态和历史场景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更新策略。采用新旧并置、肌理缝合的方式,恢复原有街区生活,形成多功能复合的新的文化体验地。
项目缘起
陶阳里位于瓷都景德镇的西部,是景德镇彭家弄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毗邻御窑和昌江,自明代以来,这里就形成了以御窑为中心,由南北走向的街道和垂直于昌江的东西向巷弄共同构成的街巷格局。依托于御窑厂,陶阳里及周边地区形成了“官搭民烧”生产模式,呈现出“生产–居住–商贸”相互混杂的功能布局。
然而,随着陶瓷产业的发展和转型,与传统生产习俗紧密相关的城镇生活形态逐渐发生转变,原有的生产、商贸空间被闲置和改造,老城区的城市活力逐渐衰退,基于陶瓷生产的城市遗产也因未受到有效保护而日趋破败。基于上述情况,陶阳里下弄片区被定位为集餐饮、住宿、文创多功能复合的文化体验地,以延续原有城市风貌和功能,提升老城活力。
场地印象
老城区的前街是当地有名的商业街,自民国初年拓宽马路自今,一直是当地最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感的街道。前街的两侧有众多东西向的巷弄,东侧谓之上弄,西侧谓之下弄。陶阳里下弄片区即处在前街西侧与昌江之间,以当地的民间庙宇和居民姓氏形成了方家下弄、水府弄、彭家下弄、毕家下弄等几条弄堂,以及相互连接的南北向的支弄。
场地内共计约有90余幢各类建筑,其中已有部分房屋坍塌,其余一些传统民居和历史建筑正由当地工匠修缮,可供再生设计的是一些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当地民居、作坊及院落。
与上世纪大多数中国城镇住宅类似,当地居民在这片密集的老城内不断地建造、改造、拆除、再新建,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特性。场地内原有建筑体量较小,为2〜3层的砖木结构民居,沿巷弄两侧采用“底商上住”的形式。部分上世纪90年代建造的大体量居民楼严重破坏了原有场地的肌理,突兀地矗立在一片低矮的建筑群中。湖北会馆位居场地中央,是场地中最重要的公共建筑,曾作为历史上商贾交流信息、听戏娱乐之处。此处虽已被当地政府交由文物修缮机构进行复原修缮,但其与周边巷道、前区庭院都构成场地环境历史演进的基本骨架,也成为场地肌理延续的重要因素。场地内的巷弄都较为狭窄,其宽度只有2〜3米上下。两侧的建筑紧密相连,形成老城街道独有的空间效果。
肌理的缝合
场地内除少量文物建筑之外,大部分民居为没有“身份”的历史建筑。对于这些建筑的保护和再生,更强调对整理风貌和城市肌理的延续,并赋予其新的功能,使其成为“活”的遗产。因此,通过管控自然力和人为干预导致的遗产负面变化,实现遗产价值的存续和升华就显得比原封不变保持一栋建筑的外观细节不变要重要得多。
陶阳里下弄的传统住宅中夹杂着会馆、戏院、店铺、作坊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并由多条巷弄所联系。巷弄的宽窄尺度、场地的开合收放、界面的材料做法成为整个地块最重要的特征。根据巷弄保存的状况,采用了不同的更新策略。
对于完整保留原有空间格局,且两侧建筑质量较好的巷弄,如彭家下弄中段,进行适度的修缮,并对内部功能进行提升。
对于基本保留原有巷弄走向,但两侧建筑已进行加建,影响巷弄高宽尺度,对肌理有一定影响的,如毕家下弄西段,对原有建筑的轮廓进行调整。植入新的建筑,以补齐原有巷弄界面。
对于巷弄肌理部分遭受侵蚀,建筑坍塌或被拆除,无法体现原有地块空间特征的区域,如水府弄西端,则按照原有建筑的残墙基址进行新建。补全巷弄原建筑轮廓,并结合户外空间及业态定位,赋予新的活动内容。
场地北侧的水府弄被定位为青年旅舍和临街的各类小吃店,紧邻湖北会馆的彭家下弄为梨园精品酒店和文创商店,南部毕家下弄则是各种商铺、民宿和戏曲剧场。结合新的业态,地块西侧的水府弄口利用原有残墙和基址痕迹建造了两层青年旅舍,以此补齐原有的巷弄空间。建筑北侧利用原有的作坊遗址复原了一处巷弄背后的庭院。先前的作坊柴房保留木构的屋顶梁架,内部更新为胶囊公寓。庭院中古井和窑址则结合景观小品的设计,成为年轻人交流休闲的场所。水府弄的东端原本是一片封堵的砖墙,通过打通南北向的支弄,行人可往南到达彭家下弄。支弄两侧的建筑在二层以廊桥连通,下部则结合现有建筑的山墙围合出一片不规则的空地,既是道路的一部分,又在建筑间放开尺度,作为停留、吃茶点的庭院。
堆叠的“真实”
城市环境中,建筑遗产的保护常以“原真性”作为价值判断的首要依据。然而,对于“原真性”的思辨和探究不难发现,其概念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建筑遗产都会受到自然侵蚀和人为干预的影响,不同时期的改动和修补都会在原来的建筑和城市环境中留下痕迹。因此,不可能因为历史的“真实”而将当下所有的建筑遗产都恢复到其最初的样貌。所有这些经历变化的结果是层叠的真实而非固有的原真。在陶阳里下弄,普通民众的记忆载体,并不是风格统一的明清仿古样式,更不是传统符号的摘录简化,而是生活场景片段的记录和延续。
巷弄里的建筑通常在各家宅基地经过了多次的翻造,形成由不同结构形式、构造方式、年代式样构成时空“拼贴”。场地内大量砖木结构的房屋,采用当地窑砖砌筑,仅在窗楣和门楣处施以简单装饰,内部以木柱、木梁承托,屋面以小青瓦和木標条建造。一些带有庭院的民居会在入口处形成高大的院墙,沿巷道两侧则有部分作为商铺的木结构房屋。另一些建筑则在砖墙外施以当地的纸筋灰,形成带有年代感斑驳的墙面效果。此外,上世纪80年代水刷石和水泥砂浆墙面的建筑也不鲜见,深绿色的木门窗和墙面双菱形的装饰图案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特征。本世纪初大量建造的“白瓷房子”则以钢筋混凝土框架为主体结构,通体铺贴白色瓷砖。由此,不同时期建造的房屋在这里相互混杂于一体。
场地内的酒店、商铺都由民居改造而成。为满足结构安全性的要求,建筑的内部被替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面则以传统木构瓦屋面更新,建筑外部保留了原始的外墙及粉刷。一些斑驳的历史印记和当年的广告标语也被留存下来,作为该处一段历史记忆的见证。
水府弄的南侧原为一栋上世纪80年代多层住宅楼,由于居民迁出多时已成为危房,等到项目开始启动时,已被拆毁到只剩下西侧和北侧的两片墙体。虽然其水刷石的墙面并无特别之处,但门窗洞口反复填挖、改造以及内墙饰面的痕迹,却生动体现出当时的居民为了各家生活空间的拓展所费的心思。于是,这两片墙体被保留下来,并与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拉结,作为新的青年旅舍的部分外墙。其余各面则配以红砖和裸露的混凝土,通过现代的造型语言,适应场地的形状,以层层退进的平面形式组织客房功能。这栋建筑上不同年代、不同材质的外部构件以清晰的方式区分开来,又以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浇筑”在一起。建筑内部简洁规整,仅二层设置一条连通隔壁建筑的室外通廊。这里空间不大,却被精心挑选,既可向北眺望远处的昌南阁,又可向南俯视湖北会馆前的券门和庭院。历史中不同时期的片段在这里被压缩到同一空间中,形成新与旧、熟悉与陌生、现实与想象的有趣对话。
新与旧的共存
不同建造年代和种类各异的业态使陶阳里下弄建筑呈现出丰富的形态。与此同时,狭窄的巷弄尺度、低矮的建筑高度、黑色的小青瓦屋面又使其统一在协调的背景中。因此,在设计中寻求新旧共存,和而不同的再生途径就成为可能。
沿湖北会馆的南墙往东,能看到巷弄一侧与周边砖木民居不甚协调的砖混建筑。原有5〜6层的高度已被拆到底部两层,外墙上只剩下凿空的窗洞。简单说来,当然可以将此处的建筑完全拆除,并按照周边的坡屋顶民居的式样照猫画虎地进行仿照。但这样的结果无疑又增加了一处无法分辨真伪的仿品。原有的建筑虽无美学上的考究,却是当时普通民众真实建造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呈现。于是,在保留其历史印记的同时进行设计上的提炼,通过现代的手段表达原有的真实建造方式,使这些曾在城镇中大量出现的无特色建筑得以实现新的复生。建筑内部按照精品酒店的要求拆除原有隔墙,并重新进行布局。建筑外部对原门窗洞口进行调整,采用与原墙面材料有一定差异的材料保留原有洞口的痕迹。建筑的顶层利用原有建筑框架搭建出特别的套间,并以屋顶露台形成绝佳的观景台,既可感受一街之隔的湖北会馆,又可眺望周边起伏的屋面和远处的城市景观。建筑往南是通往毕家下弄的支路,这里南北向的玻璃连廊将酒店北段和南端连接起来,在之路旁形成一处凹入外部的空间,继续前行是一片带有门洞的残墙。于是,这片残墙被作为新建筑的一部分,就此围合出建筑中半开敞的内庭院。粗糙斑驳的老墙与一旁光洁的玻璃连廊形成质感上的对比;残破门洞成为一处框景,将庭院的草坪、一角的芭蕉树,连同背后新建筑的白墙以真实的形态在同一空间中并置共存。
结语
对于陶阳里巷弄历史片区的保护与再生,是一次基于保留普通城市日常生活印记的尝试。摒弃对于传统建筑式样的模仿和抄袭,转而采用真实材料和真实空间的拼贴、层叠,以现代的观念和手段来重构过往的生活片段。在尊重历史片区街巷肌理、展示建筑遗产本体真实性的同时,以现代的技术措施满足今天的现代生活方式。通过对建筑功能和巷弄环境的再生唤起人们对曾经生活的集体记忆以及历史场景的情节想象,使这处曾经繁华一时的历史街区以新的方式讲述城市故事。(本文作者严何、邹勋,来自于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设计研究院)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景德镇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
建设单位: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师团队:邹勋 严何 戴燕 刘家正
项目规模:7987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0年
建成时间:2021年
参考文献
[1]张利.常青访谈[J]世界建筑,2016(12):46-47.
[2]常青,JIANG TIANYI,CHEN CHEN等.对建筑 遗产基本问题的认知[I].建筑遗产,2016⑴:44-61.
来源:《中国勘察设计》杂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