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报 | 国家公祭日 不能忘 不敢忘

2022-12-13 19:4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不忘却历史的 新潮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沦陷,30万同胞惨遭日本军队屠杀,无数妇女惨遭蹂躏,无数儿童死于非命,南京城三分之一的建筑遭到毁坏。

“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300000,不能忘,不敢忘。

只有理解过去、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驾驭未来。在金城之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新潮制作了10张海报。谨以此篇,缅怀逝者,对抗遗忘。

作者:孔梓萱

马尔克斯说,“人们一派懈怠,而遗忘却日渐贪婪,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12月13日,不能也不应当被忘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是为了对抗遗忘、更好地活在当下。这也是将“对抗遗忘”这四字作为画面中央图案的原因。

画面配色以红黑灰配色为主,正如那年12月的底色,黑暗、血腥、乌云笼罩。尽管我们最终胜利了,那块伤疤却永久存在。为了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选择将字体排列成立方体,穿行在灰暗的时空。

对抗遗忘,不仅是记住这一天或30万这一数字,而是真切地走进那段历史。和平,从不是翱翔蓝天的雪白和平鸽,大地上接力放飞它的手伤痕累累。

作者:俞丝雨

黑色的手从地底伸向天空,手上密密麻麻写着的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仿佛求助的呼号。黑色的纪念碑,鲜红的字,在强烈的对比中强调国难之日,敦促国人勿忘国耻。锋利的字体诉说着历史的残酷,灰暗的色调寄托着今人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是一种仪式,在这一天,更不止在这一天,我们铭记历史。

作者:李欣怡

从小便有听过父母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2019年第一次来南京,特地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在肃穆的钟声中,我感觉到了灵魂上的震颤;看那些史料时,心情沉重。当时我说,我肯定不会再来这个地方,因为实在是太难过了。结果机缘巧合后来来到南大读书,因为课程实践也再次来到纪念馆。

不过这次有了更多的感触,做海报时的心境也与从前不同。有些记忆是伤痛的,有些历史是触目惊心的,仿佛让人不敢去回首、去触碰。但是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不忘国耻。

作者:马卫华

整个画面的主体由文字、灾难之墙、“家破人亡”雕像及蜡烛构成。灾难之墙上用11种文字来表达一句话“遇难者30万”;“家破人亡”雕像是一位母亲,在大屠杀中,她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这两座来自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建筑反映了这场浩劫所带来的深重苦难。左下角的蜡烛,既是安慰死去的亡灵,也是在一片灰暗之中照亮未来。

哀哉国殇,九州同悼。

作者:俞瀚洋

“卅万冤魂招不去,百年凄雨惕重来”,国家公祭日是中华民族对逝者的哀悼,对过去的缅怀,对和平的坚守。

海报中央,是用类似血迹的笔刷书写的南京二字,其间的300000代表着遇难的30万同胞,象征了那场惨绝人寰的遭遇以及古老金陵中沉重无比的苦难;海报下方的是尸山血海,唯有一个孩童坐在顶端无助地哭泣,用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向人们述说着无尽的悲痛;遍布在海报上的还有沙石,枪眼,它们无不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作者:陈祖铒

对于我来说,一提到“南京大屠杀”,用一个字概括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伤”。是每一个受难者的伤,是后代们传承在记忆里的伤,是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受到莫大的悲伤情绪笼罩下的疼痛。

这学期上了周海燕老师的新闻采访学课程,课程中的一次实践给了我们机会去纪念馆作一次调查,我负责馆内随行的工作。当我停下来静静地站在馆里,身边的参观者人来人往,死难者这三个字在脑海里放大,再放大。参观者无声地与我擦肩而过,我紧盯着介绍文字里的“死难者”,对这段历史的感触清晰了起来。铭记历史,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作者:周梓佳

提到“南京大屠杀”,总是会想起遇难同胞纪念馆中满墙的遗像——30万遇难者,数不尽的冤魂与白骨。因此选择了照片墙作为海报的主要内容,而以黑色作为海报的主题色,体现着这一段历史的黑暗与不堪。“南京”两字使用剪切蒙版填充,选取了暗红色的战争图片。“南”字上部分用纪念碑顶部代替。“南京”下方标明国家公祭日的日期,以及“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的呼吁。此外,还使用泼墨画笔制造了“鲜血飞溅”的效果。

前段时间因课程实践去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这也是我一直想去却没敢去的地方。昏黄的灯光,泛着冷意的玻璃展柜……沉重的历史化为物件,在我面前摊开。很沉重,很压抑,喘不过气,每走一步,我仿佛都听见声声呜咽。在展馆的出口处,我举起手机拍下巨大的标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有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刻满留言的石墙上,上面写着“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作者:余蒙蒙

作者:袁亦涵

作者:任铭萱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原标题:《海报 | 国家公祭日 不能忘 不敢忘》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