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中央美院六位教师参展
本文原标题:《“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于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中央美院六位教师参展》
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1883)诞辰200周年,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思想巨人。在中国,一系列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主题性文化艺术活动,正在徐徐拉开帷幕。“马克思与我们”、“遇见中国”、“思想的光芒”……,传达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和艺术界共同缅怀马克思的心声。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们也积极参与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创作活动。
5月5日上午9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的“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及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及参展教师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在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的陪同下,黄坤明部长及相关领导参观展览并与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进行了创作交流。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共有孙景波、马刚、丁一林、李晓林、金瑞、张峻明等6位教师投入此次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担负创作任务最多的艺术高校。这既是美术界贯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主题创作,也体现了中央美术学院百年以来“为中国造型”的学术传统。
此次中央美术学院教师积极参与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活动,不仅是要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致敬,而且是要通过重温与回顾马克思伟大的、革命的、奉献的一生,让中国艺术家的马克思形象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共有孙景波、马刚、丁一林、李晓林、金瑞、张峻明等6位教师投入此次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担负创作任务最多的艺术高校。孙景波的《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真实再现了马克思同家人在一起朗读诗歌的温情一幕;李晓林《人间知己——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与丁一林《战斗的友谊——马克思支持恩格斯撰写》两幅作品,刻画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心相知、风雨同舟的革命友谊,而马刚的《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则刻画了马克思藉由与恩格斯创立的“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播种革命思想的历史时刻;金瑞《马克思的中学时代》表现了青年马克思在校园宣讲论文的情形,张峻明《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则刻画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作者陈望道先生。此次中央美术学院6位教师的主题美术作品,为我们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作为学生、作为丈夫、作为朋友、作为父亲、作为革命家与思想家的一生。
2018年1月22日,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召开了“马克思题材绘画作品创作工作会”,与会的专家教师孙景波、马刚、丁一林、李晓林、金瑞、张峻明汇报了各自的选题情况,就如何依据科学实证的历史文献分析、审美叙事层面的画面结构表现以及具有心理自传性质的人物形象刻画相统一的原则,圆满完成马克思主题美术创作这一光荣的时代使命达成了共识。
2018年1月22日,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召开的“马克思题材绘画作品创作工作会”现场,左起:金瑞、殷双喜、马刚、孙景波、丁一林、于洋
一、孙景波:《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
《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完成稿《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创作稿与草图画面描绘的是马克思在伦敦住所(书房兼起居室)中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书架、书柜、写字台乃至地面上,摆满了书籍和马克思写作的手稿。书桌上的时钟正指向夜幕八、九点之间,壁炉上安放着莎士比亚的肖像。在一个安详、宁静的夜晚,马克思同家人坐在壁炉前,借着微弱的烛光召开诗歌朗诵会。这该是一个享受莎士比亚曼妙诗意的夜晚!此刻,劳拉依偎在母亲燕妮身旁;小燕妮坐在桌前出神地凝望着父亲;不满八岁的小女儿艾琳娜,眼神里充满了喜悦和好奇。马克思自己也沉浸在诗意之中,他的手指伴随着朗读的节奏,在坐椅的扶手上轻轻的敲打着节拍。全家人都陶醉在这诗意的畅想中了!——孙景波
二、李晓林:《人间知己——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
《人间知己——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完成稿
《人间知己——19世纪70年代的马克思与恩格斯》创作稿与草图
作品表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朝夕相处的生活情景。每天下午,恩格斯总要到马克思家里去,他们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一连谈上好几个小时,各抒已见,滔滔不绝,有时候还进行激烈的争论。两个老朋友常常通宵畅谈、下棋喝酒,建立起同声相应、同心相知、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革命友谊。他们时时刻刻设法帮助对方,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到骄傲。——李晓林
三、马刚:《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完成稿《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创作稿与草图《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表现的是马克思在工人中间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并与工人进行思想交流、争论的历史情景。我刻画了马克思正在以木箱为桌子的工厂角落里,与当时的工人和思想家进行交谈的场景。在构图中,我把马克思安排在工人群体中间,通过他的姿态和位置使其形象得以突显。整个画面以人物形象刻画为主,着力塑造马克思的形象,塑造当时欧洲工人和社会主义者的形象。画面中的人物虽然都是工人,但他们的性格、工种以及各自的生活状况都有区别,对马克思所传播的思想也有不同的反应。我通过工厂特有的光线,在明暗强度、虚实关系以及大的黑白灰上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作了相应处理。这样,画面的人物群像就变得丰富起来。特别是两个女工的安排和表现,使这幅画更生动,时代感更强。而对马克思动作的设计,在于突出伟大导师青年时期的锐利思想、坚定信念以及执着精神。——马刚
四、丁一林 :《战斗的友谊——马克思支持恩格斯撰写》
《战斗的友谊——马克思支持恩格斯撰写》完成稿
《战斗的友谊——马克思支持恩格斯撰写》创作图与草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我抓住这个情节,设想在马克思的书房里,恩格斯来访,为马克思读《反杜林论》。这两个伟人的相聚,决定了这幅作品必然是一幅肖像画。因此,必须注意刻画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情态,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我尽量在网上寻找马克思当年使用过的服装、桌椅、烛台、书等图像资料,力争把十九世纪末欧洲的时代氛围表现出来。——丁一林
五、金瑞:《马克思的中学时代》
《马克思的中学时代》完成稿《马克思的中学时代》创作稿与草图
我在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选择了马克思即将毕业的时间段。在特里尔中学的校园里,青年马克思正在宣讲他的文章,围绕着他的五位同学聚精会神地听着,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坐在草地上。在背景中,我设想了四个古希腊哲学家的雕塑,从左至右依次为:苏格拉底、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与校园环境相融合,既增强了画面的文化感,也暗示出青年马克思对古希腊哲学的爱好。远景是特里尔中学的教学楼,以此标识出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金瑞
六、张峻明:《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成稿《信仰的味道——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创作稿与草图历史画的创作是要讲究在场感和融入感,情节性成为画面构成的总基调。我在创作构思阶段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模特的选择,因为陈望道的照片极少。为精确刻画陈望道的形象,我前后两次到义乌收集素材。在几个模特的筛选中,我确定了婺剧团演员小应。他的身材,外形酷似年轻时候的陈望道先生。当我把构思说给他:站姿、右手握笔、头望窗外,暗示东方欲晓的动态……小应很快进入了状态。——张峻明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文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