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爱上博物馆|方世忠:实施大博物馆计划,打造博物馆之都

澎湃新闻
2022-12-12 11:4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编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馆开馆70周年的日子,70年来,这座博物馆与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历了怎样的融合与互动,博物馆在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中有着怎样的责任当担?上博这座文化地标,在展现城市文化积淀,打响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一座博物馆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见证和讲述着历史,更在于它为未来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

在上博7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爱上博物馆”专题,讲述“博物馆与大都市”、“博物馆与都市人”的故事。让我们一同见证历史,望见未来。

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

目前,上海拥有备案博物馆159家,平均约15万人拥有一座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走进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上海都市人的新选择。

上海正在实施以上海博物馆为主体的“大博物馆计划”,着力打造“何以中国”和“对话世界”两大展览系列,不断深化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发挥文物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上海城市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在上海博物馆建馆7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对话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请他谈谈博物馆与大都市的关系,以及“大博物馆计划”的内涵与外延。

澎湃新闻:作为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当家人,您如何理解博物馆对于一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

方世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博物馆既有其保护和传承文明始终未变的专业功能,更有其服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富足的独特价值。

从全球视野看,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时隔15年对博物馆进行了新的定义。这版定义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强调博物馆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这一“专业性”的同时,更加凸显了博物馆的“公共性”,强调“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

从国家方针看,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国文物工作新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其中,很重要的调整就是增加了“挖掘价值”“让文物活起来”的表述。这意味着博物馆在做好“挽救消失”“保护管理”既有职责的同时,更要肩负好“价值阐释”“公共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从城市发展看,我们只有搞清楚从哪里来,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掌握历史主动。许多人对上海历史的认知还局限于100多年的近代。其实,考古已经实证,上海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历经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距今4000年的广富林文化、夏商时期的马桥文化,再到唐宋时期的青龙镇遗址、元代的志丹苑水闸等。文博机构要把这些考古成果阐释好、展示好、传播好,真正做到以物论史、以史增信。

从人民需求看,近年来,“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来上海看大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重要选择。2021年,上海市博物馆美术馆共接待观众2267.6万人次,而且呈现非常明显的分众化趋势,覆盖全年龄段。这充分说明,人们对文博知识的渴求、对艺术之美的追求都非常强烈。

所以,对于今日中国、当下上海,博物馆不仅是“考古文明”的重要殿堂,也应该是“讲好故事”的文化客厅,要生动演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和上海历史,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澎湃新闻:上海博物馆作为上海文博事业的中坚力量,已经走过了70年。您如何评价上海博物馆?

方世忠:上海博物馆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与上海城市精神品格高度契合,与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水乳交融。同时,上海博物馆还依托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服务长三角,走向全国,拥抱世界。给我留下较为深刻印象的,主要谈三点:

一是科研立馆。上海博物馆馆藏10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 14.4 余万件,藏品体系种类齐全、系统完整,被誉为“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的顶级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工作团队始终秉持科学探索精神,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在文物学与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均确立了学术领先地位,形成了较为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上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开展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博物馆之一,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重点科研基地”,特别是文保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项23项,2项文物修复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二是全球视野。上海博物馆把自身定位为“中国看世界、 世界看中国”的重要窗口,作为沟通中外、增信释疑的文明使者,自1976年至今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70余座城市,举办或参与了150余项精品展览。即使在疫情极端复杂困难的条件下,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在确保安全前提下,与来自巴黎、伦敦等7座城市的12家知名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的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这成为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举办的国际博物馆界参与地区最广、参展规格最高的展览项目,充分体现了上海博物馆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

三是卓越意识。上海博物馆在书画、青铜器、陶瓷器、 工艺品的鉴定和传统修复、珂罗版印刷和古籍修复等方面, 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技术,孕育了一批专家学者和领军人才。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还拥有中国博物馆界第一个在新馆建设中募集到海外捐赠、第一个拥有海外基金会等多项“第一”。作为中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开创者,在文物保护、数字展览、管理平台等新技术应用方面,上海博物馆屡获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如今,上海博物馆锚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正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全球核心博物馆、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宏伟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澎湃新闻:今年上海推出了以上海博物馆为平台的“大博物馆计划”,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博物馆计划”的内涵与外延?

方世忠:为加快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回应时代之变、人民之需,上海“大博物馆计划”应时而生。“大博物馆计划”之“大”,重在建设大场馆、引领大科创、配置大资源、打造大品牌,更好地发挥上海博物馆引领作用和平台作用,推动上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赋能上海城市软实力的全面提升。特别是着力做好“以物论史”和“以史增信”两篇大文章。

“以物论史”,就是要着眼上海实际,聚焦长江口二号古船、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青龙镇遗址等文物考古重点项目,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特质和形态,大力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上海卓越实践,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回答重大历史问题。

“以史增信”,就是要深化文旅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高水平做好考古挖掘阐释和文博立体展示,全力打响“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对话世界”文物艺术两个大展系列,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国际传播叙事能力和数字转型创新能力,大力推动“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澎湃新闻:刚才您提到,上海正在打造“博物馆之都”,能介绍下最终目标和推进措施吗?

方世忠:从国际经验看,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都是“博物馆之都”。作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上海,在这方面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必须迎头赶上、提升实力。近年来,上海文博事业发展成效非常明显,现有备案博物馆159家,平均约15万人拥有一座馆,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免费开放场馆128座,国家一、二、三级馆29座。在长三角区域,上海在每平方千米的博物馆数量上,在每平方千米、每百万人拥有的定级博物馆、一级馆数量上皆排名第一。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当代艺术博物馆已经形成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艺术的上海城市文博场馆的完整体系,上海天文馆、浦东美术馆等地标性特色场馆不断涌现,上海双年展、上海艺博会等基本确立了“全球艺场、上海时间”的格局。建设“博物馆之都”,除了刚才提到的上海“大博物馆计划”之外,还有四项重要推进措施:

一是建设文化地标,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大集群。重点建好上海博物馆东馆、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等新型文化地标,加强文博集聚区规划和远郊地区博物馆项目建设,推进“五个新城”等区级博物馆提质增能,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功能完备、体制完善的博物馆体系。同时,要强化文博旅游目的地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文博场馆接待观众达2500万人次以上,打造形成大文博千万级流量入口。

二是强化资源配置,构建博物馆双循环新格局。立足服务新发展格局,加强中外优质文博资源整合配置,做强“何以中国”“对话世界”“百物看中国”三大系列展览品牌,创新举办“全球顶尖博物馆M20+论坛”和各类高规格学术研讨会。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丝绸之路”历史研究、考古发掘与调查、文物修复与保护、展览交流、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深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启动上海博物馆海外分馆可行性研究,全力打造中国博物馆的海外第一馆,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三是营造一流环境,激发博物馆创新创造活力。探索国有博物馆服务分级,在保障国有博物馆基本服务的前提下,试行部分临展、教育活动和增值性服务收费,进一步激发国有博物馆活力。探索博物馆总分馆制,在展览策划、团队建设、宣传推介、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博物馆资产所有权、藏品归属权、开放运营权分置改革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国有博物馆的运营管理。

四是深化文旅融合,提升博物馆传播力影响力。将上海市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都市旅游资源,组织全市博物馆围绕重大主题,推出春、秋两大文博展览季,打响“来上海看大展”品牌,让博物馆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首选,成为“喜欢上海的理由”。聚焦Z世代为优秀传统文化“倾心”的心理需求,实施“社会大美育计划”,更好发挥博物馆的公众艺术教育功能,建立广泛的馆校合作机制,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通过“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让青年一代更加自信自立。

文以载道,博古通今。我坚信,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发挥上海博物馆的头雁效应,以上海“大博物馆计划”为战略牵引,上海一定可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之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上海样本,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增添一抹精彩亮色。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