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燕京胜迹:怀特兄弟镜头下1920年代的北京城
【编者按】北京是个充满魅力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很多外国人有机会来到中国,融入北京生活,赫伯特·克莱伦斯·怀特(Herbert Clarence White,1896—1962)和其胞弟詹姆斯·亨利·怀特(James Henry White,1896—1954)就是其中一员。怀特兄弟分别在1921年和1922年先后来到中国,在北京学语言的一年中,兄弟两人每逢假期和空余时间,都会去探索北京城里那些气势雄伟、富有艺术气息的建筑。随后的几年中,即便是在上海任职时期,每年夏天赫伯特都会回到北京继续拍摄。几年间,他们在中国拍摄了近4000张照片。1927年,赫伯特从海量的照片当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照片汇集制作成《燕京胜迹》,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收录了70张照片,其中58张为黑白照片,使用凹版印刷方式印刷,看起来极富历史美感。另外12幅作品为彩色照片,还原了一个辉煌、色彩绚烂的北京。
本文摘自《西洋镜:燕京胜迹》,怀特兄弟著,赵省伟编,赵阳、于洋洋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
来自北方高原的蒙古人,由于无法适应中原巨大的人口密度,建立了有宽敞街道和宫殿的新首都。在这座元大都中心,另建有一座正方形的小城,严禁外人进入,里面是皇帝的宫殿和居所。高耸的城墙、庞大的塔楼、宽阔的护城河以及巨大的城门,都保证了帝王起居的安全和隐秘。至今,这里依然展现出中式建筑奢华和伟大的典型特点。不过,现在我们见到的这些华丽的殿宇,都要归功于明朝初期的永乐皇帝。这位雄心勃勃的天子接管了蒙古人的宽敞的庭院和堡垒,并将其改建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群。巨大的殿宇和城楼建造在宽大的青石地基之上,屋顶以金色屋瓦覆盖,呈现出一幅难以言状的宏伟景象。站在汉白玉栏杆旁,我们能从一个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座宏伟的午门,以及上面五座辉煌的城楼和五个门洞。巨大的城楼对面是一条美丽的护城河,上面横跨五座汉白玉石桥。皇帝及文臣武将从这里走过,进入皇城共商国是。
老北平街面上最常见的奇景要数长长的驼队了。只要走出家门,就会见到一队或几队来自大漠的商旅。有时,骆驼满载着从西山运来的煤、石灰或者木炭;有时,高高的驼背上装运着农产品,到市场去贩卖。但更多时候,骆驼背上只有空空的包裹和驼夫,人们目送着驼队踏上返回大漠或山区的漫漫长路。有时在清晨,这样一列巨兽行走在城市的街道上时,交通往往会彻底堵塞。在这张有趣的照片中,四头美丽的骆驼正在北平一条繁忙的大街上前行,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被拍摄。一名黝黑的蒙古驼夫,可能觉得自己被冒犯了,正打算跳下骆驼,怒斥我们这些正在“窃灵”的“洋鬼子”。他前面的男孩则机智地快速转过头去,以避免这种“不幸”降临在自己身上。
从这幅美丽的雪景中,我们能看出中国建筑艺术的别具一格。这些结合了自然与艺术之美的景观,得益于建筑师的匠心独运。积雪的平缓屋顶和五彩的飞檐,半掩在假山与树木之间,别有一番自然趣味。清晨的阳光将如羽毛般轻盈的阴影,投到积雪覆盖的曲折小径和石砌台阶之上。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老柏树下那些错落有致的石块。在中国人看来,这些饱经流水冲刷的石头非常美丽,是园林造景不可或缺的部分,即使是那些最奢华的园林中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有意境、有讲究,就算是最缺乏想象力的西方人也会意识到,正徜徉在一片古老的文化氛围当中”。
几个世纪以来,圜丘即伟大的“南坛”,一直被视为中国最神圣、最重要的宗教建筑。圜丘位于故宫以南3英里(4.83千米)处,坐落在整个祭天建筑群最核心的位置。祭坛四周环绕着闪闪发亮的蓝色琉璃瓦高墙,入口处矗立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汉白玉牌坊(棂星门),只有在每年一次的祭天仪式中才会被启用。作为“上天之子”的皇帝会亲自前往神圣的祭坛,向至高无上的天神——“皇天上帝”献上祭品,并为国家和万民的利益祈祷。这座宏伟的祭坛为三层圆形平台结构,由汉白玉建造而成,被中国人视为天地的中心。祭坛底层直径为210英尺(64.01米),中层直径为150英尺(45.72米),而顶层直径则有90英尺(27.43米),每层平台都由精雕细刻的栏杆围绕,上面刻有象征皇室的龙凤图案。
慈禧——这位伟大的清朝皇太后,非常热衷于园艺花卉。她曾花费很多时间亲自指导其御用园艺师工作。有时为了更好地示范,她甚至会亲自进行一点点具体的劳动。她非常喜爱牡丹和丁香,但最爱的是海棠。早春时节,盛放的粉色花朵秀美缤纷,无与伦比。时至今日,依然能在颐和园中找到一些盛开的花树。在太后寝宫前的庭院中,无论是精美的青铜器,优雅的汉白玉日晷,还是多彩的飞檐斗拱,我们都可以从中欣赏到设计和建造这些亭台楼阁的工匠的匠心独运。硕大的铜花瓶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杰出典范。坚固厚重的铜缸,本用于储水防火,如今就像记忆中往日的辉煌一样早已干涸。
颐和园以如画的桥梁闻名。园中有十余座样式奇特的石拱桥,都可称得上中国艺术的瑰宝。玉带桥——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驼峰桥,是其中最大的单拱桥,也是中国拱桥建筑中最杰出的范例之一。慈禧太后经常在格格们的搀扶下,踏上陡峭的石阶,奴婢们带着皇家专用的黄色坐垫。太后喜欢端坐在这座30英尺(9.14米)高的拱桥之上,凝视着碧波荡漾的湖水。这座桥建造得如此之高,是为了夏季皇室成员来避暑时,巨大的皇家游船能从桥下通过。
过去无论古都内外,中国皇帝的每一座宫殿都被称为禁苑。生活在深宫内苑的统治者需要高度的隔离和隐秘,因此要用青瓦覆盖的高墙将君主与他的臣民完全隔开,以示内外有别。颐和园中就有一个这样的范例。在这座皇家园林的中央,我们发现了一道金釉铺顶的墙壁,像一条硕大的绳索,围绕着万寿山林木茂密的山坡。这道马蹄形的高墙自昆明湖的石砌护岸依山势向上,一直延伸到山顶的佛寺,然后从另一侧环绕下来。被围在其中的是一大片熠熠生辉的金琉璃瓦——颐和园中皇家宫殿和寺庙的屋顶。
在颐和园所有美妙的风景中,荇桥可能是最迷人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老佛爷”(慈禧太后)的自豪与满足。太后坐在皇家游船上,喝着她最喜欢的清茶,望着湖上无边的美景——这也是她自己艺术灵魂的结晶。园中的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与自然美景和谐统一,浑然一体。时值初夏,清澈的湖水碧波荡漾。亭桥和漂亮的牌楼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在含苞待放的莲花和其他水生植物间时隐时现。正如慈禧太后取名“颐和园”,这里是真正的“宁静祥和之园”。在如今民主共和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这里的美景。坐在石舫上的茶桌前,欣赏自然的秀美,进而感受老佛爷所讲的宁静安详之意。
在颐和园的千般美景中,最迷人的就是隔湖眺望对岸的万寿山。这座山被古柏和雪松覆盖,还点缀着琉璃屋瓦的亭台。在宁静的初夏清晨,站在汉白玉栏杆旁,可以眺望满眼含苞待放的荷花,与寺庙、殿宇、牌楼和亭阁的迷人倒影,1英里(1.61千米)长的汉白玉栏杆环抱着平静的湖水。慈禧太后经历多年国事纷扰,在这片湖光山色中安享晚年,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在中国古代,只有皇室成员和少数官员才能欣赏这样的宫苑美景。而今天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到这里来感受欣赏一番,旧时的辉煌已经永远逝去了。
在中国,古树是神圣的,每座寺院中都种有一些历史悠久的松树或杉树。戒台寺这座位于西山的皇家古寺,可能会为其造型古雅的大树而感到自豪。其中最有趣的一棵就是卧龙松。这棵古松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过园丁精心地养护,才呈现出如今完美的形态。巨大的树干穿过石栏杆,优美的枝条垂到树下的平台上。在寺中修行了40年的老住持,见证了数千名年轻修行者在此发愿为僧,许下了神圣的诺言。这是中国北方最好的佛教修行和研习所之一,佛学典籍浩如烟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游僧的讲经活动,“向普罗大众传播经文”。
北平以美丽的宝塔闻名于世。这些四面雕刻着佛像的修长尖塔被认为可以调节风水,带来好运,因而成为安宁太平的象征。优雅的御苑宝塔,身披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尽情地展示着雅致和瑰丽,就像是这座旧时皇家围猎苑的守卫者。在过去的岁月中,这座宝塔曾经守护着一座古庙的入口,但如今寺庙所有的痕迹都已消失,只有金绿色琉璃宝塔的塔檐下悬挂着的铃铛,还在微弱地叮当作响,仿佛在向我们诉说往昔的荣光。宝塔底部由砖和灰泥建造,已经严重风化,但上半部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依然光亮如初,正如几个世纪之前这座美丽的宝塔从香山绿草如茵的山坡上拔地而起时一样。
在中国北方乡村游历时,定会为架在道路和桥梁上的那些美丽的牌楼赞叹不已。在种满小麦、水稻或谷子的田间地头,旅者经常会发现一座或多座极具艺术美的牌楼,通常是石制的。当停下脚步,欣赏这些牌楼优美的线条时,我们也曾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这样美丽的建筑珍品会坐落在如此平凡的环境中。后来了解到,许多牌楼是为纪念一些品德高尚的寡妇而建,因而她们的名字将会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照片中这座美丽的牌楼横跨在一座桥梁之上,玉泉河从桥下潺潺流过。桥上有一列风尘仆仆的驼队正在休息,强健的蒙古驼夫即将赶赴遥远的门头沟煤矿。
长城作为东方辉煌的古迹中最重要的一处,至今依然焕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万里长城在中国的广大疆域内绵延,在崎岖陡峭的山峰上蜿蜒盘旋,攀过峭壁,经过溪谷,从甘肃遥远的沙漠一直延伸到东部太平洋的金色沙滩,如铜墙铁壁般坚不可摧,保卫国家,抵御外敌。”长城总长度约1500英里(2414.02千米)。这座宏伟的高墙一眼望不到头,或许可以算得上人力改造自然的极限。长城最初兴建于公元前214年,由秦始皇提出。“上百万人被派往北方前线修筑长城,其中一部分是泥瓦匠,另一部分负责守卫。就在短短的十年之内,这项浩大的工程就完成了。”
《西洋镜:燕京胜迹》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