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外交|阿拉伯国家“向东看”,首脑峰会助推中阿合作提质升级

澎湃新闻记者 王露
2022-12-11 06:58
来源:澎湃新闻
大国外交 >
字号

战机护航、礼炮鸣响,沙特礼宾护卫机在空中拉出象征中国国旗的红黄两色彩带……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沙特首都利雅得的哈立德国王机场之际,受到了沙特方面的高规格礼遇。

在此次元首外交期间,层层相扣的“三环峰会”备受外界瞩目——习近平主席于7日至10日出席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阿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中海峰会,海湾国家属阿拉伯国家的次区域)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区别于此前中国与中东国家在双边层面上的外交联系,中阿、中海峰会的召开标志着双方关系已从此前的部长级会议提升至多边层次上的首脑峰会。

“此次访问相当于是中沙、中海、中阿关系发展到了一个高峰的结果。”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恬波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此前多年,中沙、中海、中阿关系发展顺利,现已达到可以“提质升级”的水平。与此同时,双方这一阶段经济发展重点以及在国际大事看法上的契合,都推动着关系更进一步。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强化合作之际,西方舆论又开始炒作所谓中国“填补中东权力真空”的叙事。事实上,外交部12月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曾驳斥过这一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团结自强。中东不存在什么“权力真空”,中国从不谋求什么地缘私利。

同时,我们也应更为客观地看待阿拉伯国家当前出现的“向东看”趋势。“向东看”不只是看向中国,而是在更大范围内与诸多亚洲国家加强联系。另一方面,尽管美国已在中东地区加紧战略收缩,但不容忽视的是,中东地区国家仍将很大程度上在安全和经济领域依赖美国。

沙特首都利雅得街头 央视总台记者 程铖 摄

划时代意义的峰会

谈及习近平主席出席的中阿峰会,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介绍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面向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将成为中阿关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实际上,在过去十年,中阿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中国目前是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30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2.6倍;中阿贸易额达到3303亿美元,比10年前增长了1.5倍。今年前三季度中阿贸易额达到3192.95亿美元,接近去年的全年水平,同比增长了35.28%。

本次峰会更为突出的意义则体现在政治外交层面。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每两年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双方政治互信与合作获得推进,才得以通过此次中阿峰会、中海峰会将部长级会议提升至多边层面的首脑峰会。

“中阿峰会和中海峰会的召开,可视为对中国与阿拉伯世界长期合作的总结提升。”唐恬波分析指出,一方面,中方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希望利用国际合作,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

另一方面,唐恬波也表示,随着国际油价回升,阿拉伯世界也进入经济的快速复苏和深化转型阶段,它们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希望借助中国的资金、技术、经验来推进经济转型。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沙特财政部初步估算显示,该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还录得近十年来首次年度预算盈余。在当前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之际,沙特的经济增长率无疑处于领先水平。

不过,关系升级的背后,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利益融合,还有理念层面相近的发展诉求。唐恬波进一步表示,中阿双方对国际大事的看法较为契合。这主要体现双方都反对以所谓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主张各个国家应该有权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不论是政治制度抑或是气候变化政策。

从此次“三环峰会”的成果来看,中阿峰会宣布双方同意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发表《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落实该纲要的第一步,即在未来3到5年,中阿将在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推进“八大共同行动”。

在中海峰会上,双方则将能源立体、金融投资、创新科技、航天太空、语言文化作为双方在未来3至5年的重点合作领域。而在中方发布的会议新闻稿中,“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这一较为强烈信号,受到外界关注。但考虑到全球石油贸易结算方式变更所带来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该地区是否会从“石油美元”转向“石油人民币”仍有待观察。

除了“石油人民币”受热议外,在中海峰会之前,外界还较为关注中海自贸区的建立能否在会议期间获得推进。若中海自贸区建立,将成为仅次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球第二大自贸区。

实际上,早在2004年,双方就提出中海自贸区谈判,但由于种种原因,自贸区谈判陷入了中断-重启-再次中断的发展瓶颈。近年来的卡塔尔断交危机是影响自贸区谈判的最新因素,因此海湾国家之间能否加强政治、战略互信也成为未来中海自贸区谈判的关键。

尽管峰会新闻稿中未提及“中海自贸区”有关内容,但11月初中国驻阿联酋大使张益明接受阿联酋通讯社采访时的表态,似乎向外界释放出积极信号——“中海自贸协定的谈判已进入了最后阶段,双方已就大多数问题达成共识,并正在最后完善协议。”

至于中沙元首会谈的成果,据中方发布的信息显示,两国元首亲自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还同意每两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一次元首会晤、并将中沙高级别联合委员会牵头人级别提升至总理级。在唐恬波看来,上述规定是双方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元首会晤的频率、联合委员会的级别在全面战略伙伴中都是较为少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中沙关系的提质升级此前已有所铺垫。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曾表示,“中方高度重视中沙关系发展,将沙特置于中国外交全局尤其是中东地区外交的优先。”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也表示,沙特始终将对华关系置于同世界各国关系的优先位置。

此外,中方新闻稿中还提到,两国领导人出席了共建“一带一路”、司法、教育、氢能、投资、住房等领域合作文件的文本交换仪式。沙特通讯社(SPA)进一步介绍了双方达成合作的情况。报道称,沙特与中国企业于12月7日签署了34项投资协议,但未披露这些协议的具体金额。会谈之前,沙通社曾预计,两国将签署价值290多亿美元的协议。

“美国缺位、中国趁虚而入”是西方扭曲叙事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利雅得热烈的欢迎氛围,中国此番面向阿拉伯世界开展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外交行动,在西方舆论的叙事里已扭曲成了另一套“趁虚而入”的剧本。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西方媒体关于此次中阿、中海、中沙“三环峰会”的报道,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共同的背景:即中阿峰会的召开时机凑巧,恰逢美国与沙特等中东国家关系趋紧之际。法国广播公司甚至直接将“中阿在美国与沙特关系紧张之际迅速靠近”作为标题。

此外,路透社也不忘“酸”一把美国。报道称,中方在沙特获得礼遇与今年7月美国总统拜登到访时沙方举行的低调欢迎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年来,美沙关系因2018年沙特记者卡舒吉被杀一事,以及沙特推行的能源政策而陷入紧张氛围。

今年10月,尽管美国再三呼吁增加石油产量,但沙特领导的“欧佩克+”仍将石油总产量日均下调200万桶,使得美沙在该问题的分歧达到顶峰。对于沙特此举,中方则表示赞赏,认为沙方奉行独立自主的能源政策,为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稳定作出努力。

谈及中方此次访沙,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本月7日表示,中方旨在“利用此行在中东发挥影响力”,并称美国对该地区的政策不会改变。而拜登7月访沙之前,其在《华盛顿邮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也强调,“美国将继续在中东发挥领导力,不会允许中俄填补真空。”

“这反映了美国惯于从一种狭隘的,中美竞争、零和博弈的视角来看待阿拉伯地区,所以想当然觉得中国是去填补空白。”唐恬波向澎湃新闻分析称,实际上,这也表明美国并未把沙特以及该地区国家看做平等的行为体(player),而是将之视为中美竞争的博弈场(playground)。

需要指出的是,中方看待阿拉伯地区的视角与美国截然不同。在习近平主席出访之前,外交部12月1日发布了《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报告中提到,中国坚定支持阿拉伯国家战略自主、团结自强。中国始终认为,中东不存在什么“权力真空”,中国从不谋求什么地缘私利,中东人民才是地区前途命运的主人。

不过,对于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国家而言,即便它们能从阿富汗撤军等事件中感受到美国对该地区的关注度下降,但不可否认,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依然强烈。

“虽然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但它在安全领域仍是中东国家最主要的保护者。该地区国家在安全上仍对美国有非常强的依赖。”唐恬波指出,目前美国在中东地区仍有6至7万驻军。

中东的多元化愿景与“向东看”趋势

“愿景”是谈及海湾地区国家未来发展时无法绕过的关键词。例如,沙特提出的“2030愿景”,卡塔尔的“2030年国家愿景”、科威特的“2035年愿景”、阿联酋的“我们阿联酋2031年愿景”等。而“愿景”背后反映的则是这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的期待。

美国在中东地区加紧战略收缩之际,中东国家的战略自主推动着它们在外交领域“向东看”,对华合作也成为它们实现经济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经济依赖的可靠选择。

正如德国柏林经济研究所中国研究安全专家海伦娜·莱加达所说,沙特等国并非只是简单地想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部分中东国家认为自己过于依赖西方,中国正在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和对冲的机会。”

尽管中沙、中阿合作的主轴仍然是能源,但在能源转型、新基建等诸多领域,双方合作前景广阔。习近平主席12月8月同沙特王储兼首相穆罕默德举行会谈时也强调,中方支持沙方“2030愿景”、“绿色中东”等一系列重大发展倡议,愿积极参与沙特工业化进程,助力沙特经济多元化发展。其中,将沙特的“2030愿景”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成为沙特经济转型的关键抓手。

在采访中,唐恬波向澎湃新闻介绍了中阿未来合作的部分领域。一方面,在“绿色中东”倡议和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双方可以进行更多技术交流与合作。例如,中方可以向沙特提供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经验;而沙特、阿联酋的一些公司在碳捕获,利用和存储(CCUS)方面的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中国也可以借鉴海湾的成果。

此外,唐恬波还表示,作为沙特“2030愿景”的旗舰项目,预计耗资5000亿美元的“新未来城”(NEOM)、“镜线城”(The Line)等项目破土动工,而随着中国在新基建领域的发展(例如,华为在智慧城市方面运营技术),中国具备能力提供既有科技含量、又有具有性价比的基建解决方案,助力沙特将宏伟构想落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正是由于沙特等海湾国家资金雄厚、新项目众多,且投资风险较低,该地区也是欧美以及亚太国家开展自由化竞争的热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10月25日,华尔街高管、欧洲银行家和亚洲商业领袖纷纷亮相利雅得举办的“沙漠达沃斯”——“未来投资倡议”大会。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大环境下,经济仍保持高位增长的沙特俨然成为华尔街眼中的“香饽饽”。

“在充分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我相信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体能力有望得到较大提升,中企(在该地区)至少不应该缺席。”唐恬波表示。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中东地区国家“向东看”并非只是望向中国。外界关注到,在11月20日现身卡塔尔世界杯揭幕战之前,沙特王储刚刚结束对印尼、韩国和泰国的亚洲访问之旅。光在首尔,据韩联社报道,沙特王储的出手“超乎想象”,两国签署了总额达到300亿美元的26个合作项目的合同或协议。

此外,还需意识到,尽管“向东看”似乎是一大显著趋势,但实际上,中东地区对美国经济上的依赖没有明显减少。据唐恬波观察,中东地区赚取的石油财富,最终还是流向美国,包括购买美国国债和美国股票、收购美企和其他直接投资等。总体看来,目前中东多数的海外投资仍集中在西方国家,向新兴市场拓展是新近出现的趋势。

    责任编辑:李怡清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