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庆120周年:北大77、78级校友返校共忆高考经历
“燕园情,千千结,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5月3日,一曲《燕园情》毕,“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暨77-78级入学40周年纪念大会”落下帷幕。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里,1400多名当年的毕业生及家属起身、离座,步履缓缓,前后拉着臂膀、贴着脸,诉说着40年的相聚相离。
1977-1978,特殊年代的高考生
在当天的纪念大会上,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感慨,77级、78级是两个极其特别的年级,一方面年龄差异大,有如今50多岁尚且年轻的毕业生代表,也有70岁暮年白发的同届同学,“虽然年龄差异大,但是大家在观念上是一致一体的。”
“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我们在经历上是特别的。(在进大学之前)有上山下乡当兵的,有刚高中毕业的,还有工人、农民。‘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学校环境一切都是从头开始。”林建华表示,“过去40年大家都经历了很多,人生经历丰富,有很多难忘的,而最难忘的是我们的大学生活。”
回首1977年秋天,在停止高考后的第11个年头,全国共有13个年级570万的往届、应届甚至低年级学生参加了这次“成绩而不是出身成为重要录取标准”的高考。
从确定恢复高考到正式高考,只有短短一个月的备考时间。因此 ,那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仅为4.9%,1978年为6.6%。北大77级中文系新闻专业的涂光晋成为其中的“幸运儿”。
“‘文革’期间,根本没想到人生还有这个机会,这是彻底改变一代人命运的机会。”涂光晋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在恢复高考前,她到延安插过队,后来病退回北京又当了4年多的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她直呼“意料之外,非常激动。”
对当时还差一个月就26周岁的涂光晋来说,这是“最后放手一搏的机会”。“当年招考的年龄限制是‘文革’中老高中生或者是不满25岁的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她告诉澎湃新闻,就因为这个原因,汽车修理厂厂长还不放人。
跟厂长理论,涂光晋强调自己未满26岁,仍在25周岁范围内。厂长最后无奈,扔下一句让她恼火的话:报吧,反正也考不上。
带着对大学的憧憬,母亲“就算录取一个,也是我女儿”的鼓励,以及涂光晋“初二的学习底子”和十天的努力复习,她最终如愿走进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
校友在观看当年的照片。“知识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途径”
北京大学78级计算机系的陈启秀在1977年的高考中抱憾,不甘心的他报名了第二年的高考。
“我认为知识是改变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途径。”为此,他开启了7个月 “工作+复习”的高压模式——每天从机动车厢厂8点下班,赶回家复习到凌晨2、3点,早起6、7点接着上车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以436的高分进入北大,并选择了他心中“不仅改变我们这一代,也影响下一代”的计算机系。
因为不易,所以倍感珍惜。陈启秀说,进入校园后,他和同学们学习兴致浓厚,经常“嘴里吃着饭菜,眼睛看着资料,耳朵还听着广播。”
与涂光晋、陈启秀相比,78级物理系薛文琼感叹“自己算比较幸运,从学校直接到学校。”在宣布恢复高考之前,还是中学生的薛文琼以为自己也会一毕业就下乡插队当知青,或者进工厂当工人,“根本没想到有机会上大学。”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后,薛文琼挑灯夜战,最终进入北京大学,与一群有着不同社会阅历的同学共同学习。
“曾记那湖面荡着微波,垂柳在她脸庞拂过。艳阳下红墙绿萝,树影泼洒飞花落。” 在纪念大会上,她与室友——78级物理系的王红宇献唱了自谱词曲的《花开花落》。薛文琼说,虽然过去40年,但写歌时回忆全涌上心头,半小时就创作完成。
再回北大,薛文琼看到了自己青春的时光,看到了变化颇大的校园,也想起了“精神自由,兼容并包”北大精神。
涂光晋认为,对于各种思想、对社会认知,北大非常包容。“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让整个社会在一种探讨和探索中不断前行,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更大和开放的胸怀。”她补充道。
陈启秀期盼,北大保存着这份精神,成为更加优秀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排名上进入前十或者更高。
林建华现场也向全体校友和师生发出号召,经过30年不懈的努力,在北大建校150周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全面实现的时候,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能够引领世界高等教育的学府殿堂。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