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于和伟:作品首先要“有意思”,才谈得上“有意义”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18-05-04 16:5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去年《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于和伟塑造的曹操,绝对是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之一。曹操的多疑,霸气,尤其是人到暮年的壮心未已,那种在衰老面前的无力与悲凉,在于和伟的演绎下极具说服力,让人往往忘了于和伟的实际年龄也不过四十多岁,正是一个演技派男演员最黄金的年龄。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于和伟确实诠释过不少年龄远大于他实际年龄的角色。但这次在新剧《下一站,别离》中,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实际年龄段,演绎一个事业遭遇滑铁卢、感情屡次挫败的大龄都市离异男性。戏里他与李小冉搭档,轻喜剧风格的该剧自播出后,稳坐收视榜前列。这部以都市大龄男女婚恋为主题的电视剧,披着轻喜剧的外衣,讲述熟男熟女们的“爱无能”困境。

《下一站,别离》既是于和伟主演,也是由他监制的作品。故事想讲的这种困境,是他正好感兴趣的,也是他身边的一些朋友正在经历的。在于和伟看来,这种都市人群中常见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经历过、爱过,受过伤遇过挫折,再次面对感情时,自尊心也好,恐惧也好,会让他们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则是外界的因素,工作压力,事业危机,家庭逼婚,需要面对的中年危机。都成了婚恋路上的阻碍。

《下一站,别离》剧照

这样一个很容易变得苦情琐碎的主题,于和伟和他的团队们却选择了轻喜剧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在于和伟看来,“现在的文艺作品其实需要大家去探索各种表达方式,探索各种表现的可能性。”而且于和伟很清楚,一个给大众观赏的作品,首先要“有意思”,让观众感兴趣,才谈得上“有意义”。“现在观众工作中压力很大,他们也想轻松轻松。这个戏肯定要先有意思,让观众看得投入,他才会代入那个情景去思考,我们的作品才可能有意义。”于和伟这样说道。

前一阵刚结束新剧《猎毒人》拍摄的于和伟,又投身新的作品拍摄。“在我这个年龄,工作可能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确实,这样的工作节奏,让我会失去一部分生活。”于和伟坦称。喜爱电影、阅读、旅行的他已经很久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做这些了。他提起前一阵好不容易拍戏间隙回了趟家,他步行到常去的理发店剪头发,走到商业街的十字路口,看到人来人往,他突然觉得被这份热闹打动,“拿起手机,就拍了段小视频,”他说:“发现自己其实对生活是很‘饥渴’的,不能没有生活,这些日常的细枝末节,都会成为我的营养。”

【对话】

澎湃新闻:《下一站,别离》这部作品里你是三重身份,既是主演,又是出品方,也是监制。选择这部作品是出于怎样的原因?

于和伟:其实这三个身份给的太多了,我不想干这么多活,但他们觉得我负责任,把这个身份给我之后,可能他们就省事了(笑)。

作品首先是我的工作室出的,所以可能有几方面原因。它的缘起是因为之前跟刘涛合作一个作品,叫《下一站婚姻》,《下一站婚姻》播完后,反馈很好,我发现很多人喜欢,然后里面一批受众是都市里的熟男熟女,他们不是少男少女,他们有过一些感情经历,有过一些挫折。我觉得这种作品还挺有意义的,我想把都市男女当中的一些情感状态,他们面临的困境、囧态,去表现一下。因为我正好也算是这个年龄,身边的很多朋友也有类似的情感问题,平时聊天接触中都会知道一些。所以我觉得可以做一个规定情境,把这些东西摆在那让大家去看一看,聊一下,探讨一下。其实这个戏我们没有想去给一个什么样的答案。

我们这个戏算现实题材,但我觉得不能算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我们想表达的是假定在这样一个情况,他们将面对什么样的困境?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我觉得这更像一场有意为之的秀,把我们都市男女的情感林林总总推到观众面前。我们就是大概这么一个想法。

其实我挺高兴的,我还是看到了很多观众说笑的脸疼,笑的肚子疼。而且看了一些评论,当时我们的一些用意都有了一些落脚点,这个我还是蛮开心的。观众在看的时候不经意间也会心里一酸,这对我来说很足够了。

《下一站,别离》剧照

澎湃新闻:你之前不少角色都比实际年龄大很多,这次终于回到了你应有的年龄层。在角色诠释上,会不会觉得轻松很多?

于和伟:我觉得会轻松一点,因为离生活近了,接近自己,接近自己的生活,接近生活周边的人熟悉。我觉得这个对我而言是轻松的,但是不轻松的是怎么才能把我们内心想表达那个东西给它归纳出来,然后通过很强的规定情境表现出来,这个也挺费脑子的。

澎湃新闻:现在挺多都市情感戏,流行大男主配小鲜花,年龄差常常是二十多岁。这部作品没有赶这个风潮?

于和伟: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回归到一个比较正确的匹配上,之前是因为有一些市场的需求。电视剧也是商品,有市场需求这个没错的,但我觉得不能一味的跟随吧。慢慢中国的影视剧会越来越越注重内容,包括故事,包括演员是否匹配。所以最早要拍这个戏的时候,我们的设定也是这样,它就是两个熟男熟女,如果一个大男主,再配一个小鲜花,跟人设不太对。在别的戏里面,这种大叔配萝莉也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故事对味,人物对味,才不会尴尬。

澎湃新闻:很多作品,如果要兼顾市场和观众,尤其是感情题材的话,它很容易有一些可能过度“悬浮”,为了表现浪漫而不接地气的桥段出现,那你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个的?

于和伟:这几年确实是现实主义回归,但说实话,现实主义不好写。我觉得现在的市场又这么的热,对好作品的需求也这么多,还是要找对位置,你在创作的时候,要想到受众群,找到作品的定位。比方说我们的《下一站,别离》,就是想给那些在都市里生活压力比较大的都市男女看。他们有自己的情感经历,有思考有困惑。比方说要做一个给年轻的孩子们看的作品,没问题,但他们也需要文艺作品来去帮助他们成长和进行审美。你用他们的角度去创作,但同时也要达到审美的状态。我是特别强调这一点:锁定了受众人群没有错,但你不能放弃审美。这也是我们创作者逐渐成熟起来后,应该追求的东西。比方说我能让大家觉得开心,这当然也可以是审美的一部分,但它不能是去胳肢人什么的。

《下一站,别离》剧照

澎湃新闻:前两天我看到江苏卫视联合珍爱网做了一个婚恋的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上来看,过半数的人,愿意先进入无爱情基础的婚姻中培养感情。你这个戏里也是契约婚姻,蛮想听一下你对于这个的看法。

于和伟:其实对带有功利心的婚姻观,我个人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在这个作品里,我没有去把谁是谁非说那么清楚。因为现在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的,离婚的想再婚的,女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家长着急的,社会赋予的压力等等,催着不少人结婚。还有身体的原因,比如还没找到喜欢的对象,但又担心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要不了孩子的,他们面对压力,有的扛不住了,选择找个适合结婚的人结婚。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

当然我还是建议,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不能偏差。结婚的目的,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个跟自己能开心快乐相守一生的人。人生的机缘和机遇我们说不清楚,但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我不是婚恋专家,但我觉得,如果这个目的,跟你选择的方式,相悖太远的话,那要慎重,我觉得得不偿失。人与人的相遇多种多样,他们是相亲得来的,你们是吵架得来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有爱,尤其是一个家,要有爱,这就是我的答案。

澎湃新闻:演员诠释角色是影视中的关系。但诠释过那么多角色,你觉得这些角色会反过来影响你个人的生活或是你个人的一些性格、做事的方式吗?

于和伟:会,因为像我这样的演员,其实生活挺单调的,大部分时间在拍戏,那可能你的生活就会丢失一部分。我觉得创作也可以弥补生活中的缺失。只要是真实的人物,有价值的人物,你都可以去算是自己生命的一种成长。比方说曹操,通过他我理解人性的丰富性,我了解了这段历史,他对我一定是有反作用的,会让我有所成长,一定是这样的。那么《新三国》的刘备,也是如此,他的责任心,他的仁义,他的德行,对吧?

我觉得我在每一个角色身上都学习到了很多,但这个角色首先得是真实的,得是有价值的,对吧?即使剧本有一些瑕疵,只要人物真实,没关系的,我在二度创作当中,我可以去感知和塑造,他可能是一个什么人?在这样的故事里面,他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成长?但不能胡来,胡来的角色我觉得就没有意义。

澎湃新闻:那你说到即使这个剧本有一些瑕疵,你在二次创作的时候可以去改进它。那关于挑选剧本和角色的时候,你会怎么挑选?

于和伟:我觉得看剧本就跟看小说是一样的,哪个人物打动你,哪些东西打动你。我觉得做演员这个艺术感受力应该是有的,他的心应该是敏感的,对吧?他可以去捕捉文学作品中细微的情感。好的小说,一定会让你感觉到人物的内心,人物的魅力,或者让你产生共鸣。我觉得剧本也是如此,一个文字的剧本,在我阅读时,变得立体了,我能看到这个人物的形象,能看到他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关乎我的创作观的:我觉得生活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是真实的,他悲哀也好,他幸福也好,他真实存在,那他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是我的创作观。我觉得我创造这样一个角色有价值,他无关乎正派和反派。

于和伟凭借《我不是潘金莲》获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澎湃新闻:那不工作的时候,喜欢做什么?

于和伟:不工作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电影,看电影是我一个很大的享受,就是尤其那些优秀的电影作品,这是在专业上的一个学习,同时也是去艺术上的一个享受。这是我的一大爱好。看书,但是最近看得少了,实话实说。拿起一本书来,它区别于看电影,文字的力量和想象力是其他的东西替代不了的。

生活当中,我会去享受旅行。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呼吸那个地方的空气。中国很大,世界很大,我特别向往能去多看看,说实话,我觉得这些都是能补充我的人生的。说实话现在我的时间太少了,因为最近工作很忙,常常觉得距离生活很远。所以在这个状态下,那天我拍完戏,好不容易回趟家,想去剪个头发。我步行从家附近往那理发店走,走到我家附近那个商业区,看到十字路口人来人往,我都会觉得特别新鲜。然后我就拿起手机来,录了一个小视频。生活其实我是喜欢的,我觉得不能没有生活。所以说其实我想,这个问题给你的答案就是,如果不在工作的时候,我会去享受我生活当中每时每刻的细枝末节,日常生活所闻所见都会成为营养。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