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叙说地图:天马山

2022-12-13 0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天马山

天马山,海拔98.2米,周长约2.5千米,山地面积约1800亩。山势陡峻,形似奔腾的天马故名。有“天马耸脊”之称。山体脊线东西方向长约800米,南北山体宽约1000米。南坡陡,常出现峭壁;北坡缓而长,山形不对称。山上植被丰富,林木茂盛,山南多黑松、黄檀及油桐等,北坡多毛竹。在护珠塔东18米处有古银杏一株,树龄已达670余年,今树干枯死,仅东南一枝年年抽芽发叶,生机盎然。山间曾有岳祠、二陆草堂(陆机、陆云)、濯月泉等景点和名泉多处。宗教建筑曾有圆智教寺、上峰寺、中锋寺、朝真道院、城隍行庙、玉皇殿、东岳行宫、三神庙、圆修忏院、半珠庵等。还有看剑亭、餐霞馆、八仙坡、留云壁、二陆草堂、半珠庵、双松台、一柱石、濯月泉等。

从西坡上山,经“摩云揽胜”景点,向北上去是“北峰观日”景点。天马山中峰有一座宋塔,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残高18.81米。塔始建年代,据清嘉庆《松江府志》卷七十五“圆智教寺”记:“寺后护珠宝塔,宋元丰二年横云里人许文全建。”《干山志》载:“宋绍兴丁丑招抚周文达奉高宗所赐五色佛舍利,藏于中,时现宝光,亦称宝光护珠塔。”宋淳祐五年(1245年)重修。明代华亭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修宝光塔疏》中记:“天马山塔,一现于辛亥之四月,一现于乙卯之六月十五日。或现两塔或三塔,或旁翼小塔。栌斗栏栅,光明色相,种种映发于烟霄中,远近道路见者几千,指奔走吁,骇叹为奇瑞。”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寺里演戏祭神,燃放爆竹,引起火灾,致使塔心木、楼板、扶梯、腰檐、平座等木结构尽遭焚毁,仅剩砖砌塔身。以后,又有人在砖缝中发现元丰钱币,遂拆砖觅宝,使底层西北角砖壁被拆去大半, 形成一个直径约2米的大窟窿,因此塔身倾斜日趋严重。1982年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实地勘察,塔身向东南倾斜6°51′52″,中心位移2.27米,塔身东南一至二层处向外扭曲,东北与西南两面自上而下各有一条明显裂缝向外延伸,砖体风化剥落严重。专家们认为:塔身倾斜度已超过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塔身倾斜的主要原因是基础坚实程度不均匀所造成。可200多年来塔身经历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袭击,经受了10多次有感地震的影响,依然斜而不倒,实属一大奇观。同年10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修缮方案,确定“按现貌加固,保持斜而不倒”的原则进行维修,并制订了以民族传统建筑工艺和现代建筑技巧相结合的科学修缮方法。1984年4月,邀请苏州香山78岁高龄的著名古建筑师徐文达负责主修和施工,先采用竹架、木撑扶住塔体,再在塔内每层腰檐处筑上铁箍,然后以8根钢筋自塔顶贯穿而下,到达塔基后,似“蟹爪”向四面八方伸展,直接连接地下岩石。1987年2月,塔基加固与墙体补修工程全部竣工,共耗资30万元。

天马山园大门

古时天马山景点有:山舟,为宋代周氏兄弟周鏞、周镐藏修之所。赵孟頫题额。因山居安,舟涉险,取“居安思危”之意,且舟、周同音,故名。来鹤轩,在天马中锋岳祠之侧,为周氏园林中胜地,元周显筑。据《干山志》记载,轩西当小赤壁,似天然屏障。壁右瞰泖湖,一白万顷,凭高远眺,如置身世外。丛桂轩,在山前荷潭之右。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周盛修建,董其昌书额。该轩崇宏壮丽,前有丛桂五株,大可合抱,每届桂花飘香时节,主人在此觞客,文人墨客一时云集。读书台,相传为“二陆”读书处。岩下有二松,传说为晋代遗物。钱师周曾题曰“双松台”。另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双松台在塔院之下,双松为元代杨维桢手植。菊庄,在山下,据清嘉庆《松江府志》记载,为元代陶宗仪种菊处。竹溪精舍,在半珠庵处,为周悌纪念其先人嗜爱青竹,于祖茔墓庐处,缘溪植竹万竿,结庐守墓,俗称“竹弄”。万松园,在山南,隐士周纪所筑,园内遍植松树,后于明嘉靖年间(1553~1556年)倭寇之乱中,被砍伐殆尽。太虚楼,为明代王俞赘居干山时所筑,在岘村南,有池,纵横有五六亩,于池中建一楼阁,清水四饶,弥望汪洋,回视九峰,皆在目结睫,取“太虚一点”之意,名曰“太虚楼”。实据山中之胜,莫云卿曾题为“选胜楼”。南园,在干山南,明代吕廷振别业,其中以白频洲为最著名。周厚地有《白频洲记》:“天马吕氏代多硕彦,文学廷振尤称博雅,购别墅于山下,著称南园,池馆竹石,俱倩蔚幽丽,而白频洲之胜特著。长桥卧波,约似朱柱,遥通两岸,回房曲舍,复鳞次环绕于其间”。后园遗址归周氏所有,重加构筑,名“岘村小筑”。小孤山园,在山西麓,为周忠炘所筑,依山结构,竹木苍翳,泉石清幽,揽一山之胜。此园最大特色是植老梅数十株,效杭州孤山探梅之胜。三神庙,在干山西北脚下,规模不大,仅三间,供火神、水神、财神三尊老爷,香火一般。每逢元月初五财神节有庙会,名为“接财神”。至1956年因庙旧,无人照管,被台风刮倒。圆修忏院,《顾志》:“在干山东,元祐中里人曹氏建。”杨维桢《干山志》:“是夕宿麦崦曹氏元修精舍”,即其地也。半珠庵,在山西南,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周士彬重建。历危趾蹬山道百级达于庭。道旁古藤索络,怪石嶙峋,故独擅丘壑之胜。九峰主人诸嗣郢匾为“九峰真迹”。之中有楼三楹,启精舍,曰香岩。先为周氏祖先谈书归地,后设庵堂。有周士彬题半珠庵诗句:“天马多幽丽,香岩占十分。塔红悬夕照,泉碧浸春云。树树莺求侣,时时鹿唤群。村居干姓尽,何处吊将军?”

天马山幽静的环境、宗教的氛围,很早便开始形成了文人雅士向往之地。据记载,东汉建安年间(196~219年),天马山下曾居住过被封为华亭侯的吴国大将军陆逊,陆逊的孙子西晋到达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也曾居此。晚唐时,大诗人陆龟蒙到过天马山,特别是今人较关注的山东麓有三高士墓,为元代著名杨维桢、钱惟善、陆居仁三墓的合称。三人同隐干山,死后皆葬于此。看剑亭,元杨维桢所筑,以求干将剑。餐霞馆,在朝真道院左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周盛筑,崇宏壮丽。八仙坡,又名八仙石,在圆智教寺后,散列于干山之半,若诸葛武侯八阵图,俺没在杂草丛林中。留云壁,在朝真道院前,有一外石壁,高过百仞。二陆草堂,在天马山南麓,五代后晋所建的圆智教寺即草堂遗址。相传为“二陆”读书处。陆机、陆云于吴亡后,在干山建草堂,闭门读书10年。濯月泉,又称天下第四泉、片玉泉、浴眼泉。据《干山志》记,在原朝真道院、餐霞馆后,旧时曾建亭其上,董其昌题有:“山引山花秀,名因片玉高”之句。明何三畏曾作“第四泉记”云:“考之郡志,天马山有浴眼泉,掬之明目,而此泉自地涌出,缘石壁数仞,自苍苔紫藓间汩汨而下。羽士沿其流处,发其脉,广深丈许,得石池中,模糊一石,拂之,隐隐有点画形,因洗而视之,有‘天下第四泉’五字”。濂泉和濂池,泉在半珠庵左,去地可四五丈,山岩壁立,水脉无穷,味淡且甘,可供茗饮。据《干山志》记载,泉分左右,相距十步许,左泉状若耳形,右泉状若井幅。蜿蜒而下,下注悬为瀑,汇为涧,积而为池,阴晴不歇。据传为古干将军淬剑池,历史上曾作为天马山望族周氏的家泉,而周氏原出濂溪,故名泉为濂泉,以示不忘家族渊源,后周氏易名濂池,俗称周家荷潭。池方2亩余,前通秀溪。池畔垂柳依依,鱼矶层错,隔岸青壁陡立,极富泉池之胜。

天马山

双鱼石,《干山志》作双鱼石,原在山顶,相传被风雨化去。据志载,其协有泉,游人掬以佛面,云能明目。圆智教寺,在天马山南麓,旧名圆知禅居,乃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就二陆草堂废址修建而成,为松江著名寺院之一。上峰寺,坐落于天马山巅,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于大殿东南建摩云阁,雄伟壮观。此外,尚有三清殿、祖师殿等。抗战时期,日军大肆收刮铜锡器具,上峰寺内的1800千克重的观音佛像及寺院内的铜镜等就在此时被劫往日本。日军为了掩饰盗窃罪责,又纵火把上峰寺烧毁。中锋寺,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坐落于中锋偏西,故名。俗称“斗姆阁”,西面开门,正对宝光护珠塔。旧时,中锋寺建筑较多,民国年间,只剩下一埭两厢房,正殿五间,供奉弥陀、韦陀、三世如来佛诸像。寺四周砌有围墙保护。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香客挤满寺庙,热闹异常,为中锋寺香火最盛的日子。残剩的建筑物于1965年被天马居委会拆除。朝真道院,元至正三年(1343年)道士郭松溪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道士顾乘云重修,后由志远师太主持,属道僧住处。寺院内供城隍和猛将两尊老爷,香火甚盛。后寺院破旧,日趋冷落,至1954年,乡里在此建水塔而院废。城隍行庙,在朝真道院偏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吏部朱烈憨公永佑建。公自己卯岁给假山居,每月朔望, 必躬诣郡庙进香,舆从往复,臧获辈不胜烦苦,即谋于山间增朔府城隍像于道院旁,创立别庙,以便展谒。玉皇殿,在山之中锋,朝真道院后,明景泰元年(1450年)建。东岳行宫,在中锋寺旁,斜塔之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宣抚史周显建。旧时香火特盛,其西偏旧有地藏殿,相属圆智教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里人改奉东岳掌刑之神杨侯(俗称杨老爷),改称鄷都杨侯庙,并建两庑山门。1965年建造天马居委会公房时被拆除。

1998年筹建佘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马山园,并对外开放。

↘ 点“在看”,把好看分享给更多的人

上海市测绘院

地图文化品牌

新品发布|叙说地图|上海故事

摘录自《松江老地名与地方历史文化》

编辑丨李晨虹 毕亦辰

审核丨叶⿰草

原标题:《【叙说地图】天马山》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