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抄写员巴特比》:台词不装、身体不绷、空间不空、调度紧凑

大雨
2018-05-04 09:36
文艺范 >
字号

我知道,不少人在看剧前,是冲着王传君去的;但是,我不得不说,很多人在看完《抄写员巴特比》之后,对这个作品的整体印象,更加深刻。

王传君 本文图片 尹雪峰 摄

上海黄浦剧场小剧场是个“黑匣子”空间,演员和观众之间,并无距离感。可喜的是,王传君和苏力德也以近乎自然的方式,完成了整场演出的表现;难怪,有不少朋友,在散场后,拿该作品的表演,和前阵子刚来沪的立陶宛OKT版《海鸥》做比较。

作为该戏出品人的李芊澎,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的老师,她对演员的选择,自然是非常严格的。“他俩松弛又说人话,这是中国演员很少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状态!”在《抄写员巴特比》还在排练阶段的时候,李芊澎曾如此评价王传君和苏力德。

看戏之前,我对此还持保留态度。毕竟,我脑子里对于王传君的印象是“关谷神奇”,对苏力德的记忆是去年运动剧场《战》里的肢体表现。

而在看完戏之后,我想用“台词不装、身体不绷、空间不空、调度紧凑”来形容。二位演员的台词几近口语化,以至于王传君在演出后,解释说自己“可以说好普通话”的;而面对台词量巨大的《抄写员巴特比》,王传君和苏力德没有把作品演绎成脱口秀,并且两个人演五个人的戏,用表演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这是借助了适当的身体语言和巧妙的舞台调度来平衡的。

王传君和苏力德

但是不少演员,特别是在小剧场,对这样的“平衡”,往往会有不适感,这在《抄写员巴特比》里,协调得很好;当然,这里头有至少一半的功劳,是需要归于该剧的德国导演博立新·冯·珀泽的。

除此之外,我还想补充“默契尤佳”四个字。演出中的小细节,还是需要大家去咀嚼的;我就分享,某天演出中的一个“失误”:

饰演老板的王传君在一次摆放桌子道具之后,(应该是地面不平导致)桌子翻倒了,“轰”的一声巨响,把观众从戏里头惊吓了出来,而饰演抄写员之一的苏力德,用他在剧中一贯的淡定,默默走到桌子前,恭敬地把它复位;作为老板的王传君,用眼神夸赞了这位敬业的员工之后,调侃观众说:“你们叫什么?我还以为是哪个大明星进来了!”一来二去,出戏的观众,又被拉了回来。

当然,我想补充的是,如果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增加“适当控制”,也就是说,在“张”和“驰”之间,增加平衡,让力量由内而外传递,或许会让细节更加地立体。

此外,在对白过程中,是否需要使用上海话,这一点,我觉得也值得再商榷。我承认上海话的加入,增加了笑点,也使得表达更贴近自然;但如果对作品本上没有锦上添花的意义,那么,难免会成为昙花一现的瞬间。

我相信,从德国到上海,两地的排练过程中,导演是花了不少心思,在调整演员状态这件事情上的。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把原本“多角色”的戏,排成了两个人的对手戏,这是很有功夫的。

小说《抄写员巴特比》中,律师(也就是老板)和巴特比当然是主角,除此之外,巴特比还有三位同事;不同的导演,对此有不同的舞台呈现。

椎剧场版的导演珀泽,把该作品搬上戏剧舞台时,安排王传君饰演律师和说书人的角色,而包括巴特比在内的四位雇员们,则由苏力德一人饰演。

有朋友在聊到这版话剧《抄写员巴特比》时,把它视为“独角戏”;诚然,导演珀泽在欧洲是非常棒的“独角戏”导演,《抄写员巴特比》的出品人李芊澎对其夸赞有嘉。

不过,如果把这个作品只看做“独角戏”,那么,一方面,显然忽视了苏力德的精彩表现;另一方面,你会看不到导演巧妙设计的“对手戏”的桥段,两个人的存在,不仅仅是让角色不孤单,更重要是把剧情的层次,和前后的节奏,拉得更清楚了。

更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导演珀泽延续了原小说“第一人称”叙述的手法,也就是说,在舞台上呈现了说书人(也就是王传君饰演的律师,他嘴里说的“我”)和剧中人(律师和雇员们);两种不同叙述视角的转换,或者说“跳进跳出”,传递出的信息,会有微妙的差异;比如:作为第一人称的“律师”,会对自己在剧中的角色,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此形成剧情之外的冲突感。

当然,这样的手法,对于作品节奏的加强,也有很好的帮助:当你对剧情疲惫的时候,说书人恰到好处地出现,对观众来说,是换个视角,也是缓口气。

王传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说,25页纸的台词,让他压力颇大。事实上,这么大量的台词,对观众而言也是挑战。台词量是否可以再精简?特别是在后半部分,如何更好地加强节奏?

这两个问题,在走出剧场之后,仍然值得我们思考。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