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辞职、Gap、找工作,打工是我们的终点吗 | 湃客Talk年终策划
2022年,嗑CP、gap year、喜剧等话题屡上热搜,映射出年轻人精神与实体生活在当下的新趋势。岁末又至,湃客Talk推出年终特别策划“今年,你____了吗”,从这些热点话题出发,带你回望这一年当代年轻人的心路历程。
当《毫无意义的工作》成为畅销书,gap year 成为互联网流量密码,当代年轻人对上班这件事的“厌恶感”可见一斑。最近,社交媒体上又掀起了一阵关于辞职当保安的讨论。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觉得自己的工作难以忍受?那些裸辞选择 gap 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打工会是我们的终点吗?
湃客Talk年终策划的第二期“今年你 gap 了吗”,我们请到后浪研究所的主理人许嘉婧,一起聊聊年轻人“痛并快乐”的工作与生活方式。
01
世界上有快乐的工作吗
“难以忍受工作中
那些被卡住的时刻”
——幺幺
最近网上掀起了一阵关于辞职当保安的讨论,我看到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有人分享自己当保安的日常:每天朝九晚五在保安亭里坐着,给人开开门禁,有 WiFi 、有空调。
很多人实际上是在准备考研或者考公,把这份职业当做一个gap。底下就有很多评论,表达羡慕或者说自己也想尝试。
现在大家对工作好像都非常难以忍受。我之前在大厂待过,有一些感觉非常被消耗的场景。
比如大厂经常开会。可能某个项目最开始布置下来的时候,需要一些分工或者讨论,大家去“拉齐”信息。但在后续项目推进过程中会反复地开会,你就会觉得今天又开了一遍,把昨天知道的事情又说了一遍,也没有获得更新的信息,没有推进任何实质上的工作,就会觉得一天被消耗掉了。
还有一些汇报性的工作,比如我之前待过的一个公司要写日报,就是要写你今天都做了什么。但很多时候你今天推进的还是昨天的工作,就要再写一遍。
你很想把工作推进,但在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觉得被卡住了的时候。你仍然每天要去上这个班,但实际上又卡在那里,这种情况会让我觉得非常难以忍受。
“我和同事就像
几个螺丝钉在聊天”
——阿四
我有朋友在前一份工作干得很累之后,辞职去寺庙休息了一段时间,负责寺里的清扫,干一些日常的运营工作。那段时间他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来,跟着住持他们一起诵经,晚上休息得也很早。
还有朋友做义工,以工作来换食宿的。工作地往往在一些风景比较优美的地方,可能比较适合在格子间坐久了的人作为短暂休整的方式。
说到难以忍受的工作,我要吐槽一下我的前司。我不太喜欢那份工作的一个原因也是频繁地开会,但并没有什么工作效率。大家说是脑暴,但聊着聊着就会聊一些跟工作无关的话题,也没有一个控场的人。
另外我前司的沟通流程也很差。有时候你会突然被拉进一个群,告诉你要去做这个东西了,部分同事也并不会把自己处理过的信息给你,而是直接做传话筒,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工具人,他也是工具人,就是几个“螺丝钉”在聊天。
“年轻人不觉得职业
有高低贵贱之分”
——许嘉婧
后浪研究所之前发过一篇《读了五年大学的我,当上了保安队长》,写很多“00后”为什么“不争气”,去做一些传统上大家认为不需要大学生来做的偏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不光是保安,还有一些是做宿管阿姨、家政服务员,包括兼职去做厨师等等。
他们有的是刚毕业还没有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就短暂地做一个过渡,有的是利用暑期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这种现象我感觉最近越来越多。现在的年轻人不太觉得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觉得体验一下不同职业也挺好。
我们之前请《毫无意义的工作》的译者做过对谈,讨论到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干的工作不知道是在为谁服务、不知道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意义,但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父辈的人在讨论他们的工作有没有意义。
当时有个职场博主嘉宾就说,他的父亲是一个手工匠人,他做一个事情是完全可以看到成果的。但是现在这种大工厂式的工作制度,其实把所有的工作都切割开了,每个人只负责一个部分。
就像我在生产一个零件,我看不到整个机器是怎么运作的,也不知道我的这部分零件对这个机器有没有用。如果我做的是错误的,它也不能给我及时的反馈,告诉我怎么去改进。我们很缺少那种给我一点回馈,我去进步、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激励感。
02
为了什么而工作?
“‘成功’一词的含义
随着时代变了”
——阿四
我们父母那一辈的人通常会觉得,你要努力工作,到了30岁可能会获得成功。他们觉得成功是拥有多少家产,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然后出去不丢面之类的。
但现在“成功”这个词的含义其实也变了。对我来说,成功还包括做到了一些我想做的事情。我们谈的更多是在物质之外、一些偏精神追求的东西。
工作快不快乐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喜不喜欢,还是一个很古早的话题,就是你愿不愿意把兴趣发展成工作?我之前觉得如果把兴趣变成工作我应该会特别开心,可能每天100%的精力都会用来把这份工作做好。但还有一个观点是,如果你把兴趣变成工作,你有可能就不再喜欢它了。
痛苦可能是每个工作都有的,快乐和不快乐的工作的区别可能就是,痛苦之后你会不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在工作中找到获得感
可以达成心态的平衡”
——许嘉婧
我现在做的这个工作我还是挺喜欢的,它属于“计件式”的,完全对自己负责,你会觉得干的每一件事都能对自己有一些进步、提升或者获得感,可以跟工作达成心态上的平衡。
我之前在大厂看到过一个同事,在我们干同一份工作的时候,他可以表现出更加兴奋的状态。后来我去问他,他说秘诀是他会把这些琐碎的工作都当成一种挑战。
比如他觉得人际沟通也是一种技巧,同样是跟一些很难应付的客户沟通,有的人就可以安抚好,有的人就越说越糟。他就会去看很多沟通类的演讲视频,甚至比较学术的心理方面的书籍,下一次就把一些技巧运用进去,他逐渐发现自己能更好地处理这些事情,就会有一种“升级打怪”的成就感。
“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
也不是个人价值的全部”
——幺幺
刚毕业的时候其实我不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且会有一种什么都想要的冲动。我会觉得又想能工作挣到生活所需的钱,又希望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想能获得提升、感受到成就感,又希望工作氛围很好。换了几次工作之后,我才逐渐开始意识到不可能什么都要。
之后我就会排优先级,就是现在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会更认识自己,也逐渐认识到工作的本质,就是它毕竟是一个用来换取一些东西的手段。
还有刚刚毕业的时候,年轻人往往会把工作这个事情看得非常重,尤其是如果生活在大城市,工作几乎是你生活的全部。但随着工作时间变长,一方面你对一些工作越来越熟练,同时你慢慢就会认识到它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也并不是你个人价值的全部,可能会更少地把所有东西都寄托在这上面。
03
Gap Year=放大假?
“我理想的gap生活
是信息戒断”
——阿四
我向往的gap方式是比较长时间的独自旅行。我觉得去哪玩都还好,最主要是能去一直想去的地方,然后可以不用一直看手机。
我上一份工作辞职之后刚好遇到疫情,居家的那段时间我觉得也算是另外一种 gap。虽然没出门,但是我看了很多书,醒了就看,饿了就吃,是某种看起来非常消极的生活,但给我的那种休息的感觉是积极的。
我有个朋友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gap去东南亚玩了一趟。她算是一个吃穿不用发愁的女孩,去那边看到一些小孩比较艰苦的生活,她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她当时跟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就是看到有一家人所有的小孩只用一根牙刷。
然后她就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生活,跟我说觉得自己以前挺物质的,因为会去买一些名牌等等。经历过这次旅行,回来之后她在花钱或者一些规划方面真的转变了挺多。
“Gap是重新回顾
到底什么更适合自己”
——许嘉婧
这两年确实选择gap的人还蛮多的,大家gap的生活都蛮精彩的。
我们采访过去海外当蓝领的,像是伐木工或者去工厂拼零件这种。也有去申请澳洲的旅行打工签、边玩边工作的人,比如做按摩师或者是去农场帮人摘蓝莓,用工作攒下来一些钱再支持自己继续去旅游。
另外就是去大理等国内几个比较出名的、适合陶冶一下情操的地方,去做数字游民。还有一些人是回乡种地,同时开一个自媒体账号运营一下。我还接触到一个人是通过政府补贴培训去学了新的技能。
其实gap year的流行跟工作的意义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像我们的父辈,从小学一门手艺、一个技术,可能这辈子就靠这个吃饭了,不会半途想停下来去改行。
但现在的很多人,他们大学学的东西、自己想干的事情以及真正在做的事情,是三个事情。所以他会非常怀疑人生,尤其在中断的时候,就很想重新回顾一下到底什么更适合自己。
Gap year本身的定义是空闲一段时间去尝试不同的东西,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但这段时间有的人是找不到主心骨的,很多人在家躺半年,时间就过去了。我见到的觉得自己gap期间比较有收获的人,都是提前很久就制定好了详细的规划。
之前有一个跑马拉松的前辈跟我说,跑马拉松的时候有的人上坡时很慢、下坡时很快,但如果你是一个专业选手,需要把上坡和下坡都控制在匀速。
其实裸辞之后的 gap 就有点像这个,有的人可能以前非常紧张,gap 之后就完全放松,那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状态。即使gap了也要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把自己的生活始终维持在一个匀速的状态。
“在亲身感受中
打破对不同生活的想象”
——幺幺
我自己去年 gap 了半年,在大理住了一个月。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是,我真实地看到了一些在书或者文章里看到的、和自己生活差别非常大的生活方式,会给你一种鼓舞或者启发的感觉。
比如我当时遇到挺多人以前也是在大城市里工作,后来辞职到大理定居,有的开个店,有的开始做自由职业。在 gap 的过程中接触到他们真实的想法跟生活状态,你就会开始打破一些原本对这些生活的想象。
但现在互联网上对于 gap year的讨论很多都有美化的成分。这两年也经常看到有人在网上提醒说,选择 gap year 其实需要面对很多问题。
我自己当时遇到比较明显的就是,gap到大概第五个月的时候,我就非常想社交,想跟人说话。但我本身又比较社恐,也很难比如走进一个咖啡店就跟店员或者店里的客人聊起来。后来也是重新开始上班了之后,才感觉我的语言系统恢复了。
03
Gap结束了,然后呢?
“老一辈人的职业观
受到信息渠道的影响”
——阿四
在老一辈的传统观念里,会觉得“除了老师、公务员以外的职业,都是在为家族蒙羞”。比如我每次回去,我妈就说你考个公务员或者当老师吧,当老师还有两个月假期。但我有很多当老师的朋友会跟我说备课很难,而且还要跟无数的家长交流。
其实任何职业都是有利有弊的。但老一辈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就是一堆老同学或者同龄人在餐桌上吃饭,大家炫耀自己家孩子在做什么工作,认识谁、赚了多少钱,大家不会说这个职业有什么弊端,因为都想显示自己家孩子有出息。
所以他们就觉得这些工作听起来又稳定,又挺轻松的,然后秉持着“都是为你好”的想法来劝你,但其实并不是这样。
“考虑好最差的后果
然后勇敢去尝试”
——幺幺
无论是 gap 还是裸辞,在老一辈人看来可能都挺难接受的。但现在不但出现了更多职业,还有更多的工作方式,比如弹性工作制、远程办公,包括自由职业现在也非常普遍。
同时,这一代年轻人尤其95后、00后接触信息更早、更多,可能会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更为清晰的想象。
另外这两年还有很多关于“反社会时钟”的讨论,很多人不再为年龄感到特别焦虑,可能会更加有勇气在比如30岁以后选择 gap 一下或者转行。
归根结底,职业选择还是需要对自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以及自己的能力范围、所拥有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同时,考虑好最差的后果是什么、你能不能去承担,如果可以接受的话,不妨就勇敢地尝试一下。
“不管做什么
自洽是最好的状态”
——许嘉婧
互联网上那些“成功学”的营造,很大程度会影响你对某个职业的评价。
实际上,能选择多元的生活方式,包括 gap year 或者是去做小众职业的人是少数,他们内心是非常强大的。他可能是经历过很多的困难,但是呈现在社交媒体上的就是,他干了一个小众职业且干成了。
如果你很盲目地去跟随互联网上营造出来的这种生活方式“神话”,很容易陷入到一种矛盾中,就是实际体验之后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
最好的一种状态是自洽,不管做什么都要自洽。只要你能一直找到干一件事情的价值感或者获得感,哪怕别人说你做这件事没有意义、是错的,你都不会怀疑自己。如果达到这种状态,你选择什么生活方式都可以。
【时间轴】
2:30 00后为什么这么“不争气”?
5:37 “毫无意义的工作”吐槽时间
10:18 关于大厂管理层工作的迷思
14:37 这代人对“成功”的定义变了
18:08 我爱我的“计件制”工作
24:01 gap year的N种打开方式
27:40 “我其实就是暂时不想工作了”
34:08 一些gap成功案例和小技巧
38:55 gap结束了,然后呢?
45:29 打工会是我们的终点吗?
*文字内容为节选,完整版请收听节目音频。
图片来自Unsplash
在小宇宙·荔枝·喜马拉雅APP,
搜索“湃客 Talk”关注我们
主播、撰文 / 周依
主播、后期 / 吴思越
实习生 / 张译文
监制 / 徐婉
运营 / 胡雅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