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青年·学习社》|长江后浪推前浪,有股后浪在仰望

2022-12-09 18: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导演手记

文 | 唐蜜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中华民族的希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收录的60篇文稿中,有27篇对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和直接部署,分别从刻苦学习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磨练坚强意志、锻炼强健体魄等方面,提出了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应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的实践要求。

《后浪·仰望》是“新青年·学习社”(第三季)中聚焦少年儿童与少先队工作的短视频作品。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一度很茫然,虽然是团队中年纪最小的成员,但距离戴着红领巾、高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年龄也有不少年头了,我实在想象不出来,现在的少先队员是什么样儿的?我翻出压箱底的童年照片,看着少时蠢萌的自己,一边感叹时光荏苒,一边也对即将开启的拍摄工作充满了向往。

团市委少先队工作部给我们提供了海量的工作简报,我们从中认识了“雏鹰杯”品牌赛事、体验到了“15分钟幸福圈”的热度,也感受到了少先队工作者对打通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教育通道的不懈努力。之后,我们慢慢走近这些10多岁的孩子,发现他们不仅拥有优秀的成绩和令人羡慕的闪亮“履历”,身边更是围绕着一群以身作则的家长、认真负责的老师、乐于奉献的社区工作者,和我们这些当年只知道读书考试的叔叔阿姨们相比,这届娃们真是太幸福了。

当然,娃们的自身素质也着实过硬,小小年纪,有见过国家级比赛大世面的、有动手动脑全面发展的、有口若悬河侃侃而谈的,也有梦想远大想要改变世界的。为了把他们从两点一线的常规学习节奏中拉出来,晒出课堂之外的“幸福圈”,我们与上海天文馆进行了联系,为他们在馆内的“家园”、“宇宙”、“征程”、“中华问天”等不同的展区设置了一日任务,让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获得虚拟技能,进行先锋挑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是习总书记对新时代少先队员提出的殷殷期望,在本片中,孩子们也确实用实际行动,展现出了他们与身边的先锋、心中的先锋、想象中的先锋的积极互动。

成为一个“金牌”讲解员,是四年级小学生周以诺一直以来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不仅需要过人的天赋,还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实践。短短两年间,周以诺在浦东开发陈列馆、浦东展览馆等地给几百位小伙伴进行了讲解,还曾获得雏鹰杯“十佳新闻评论员”的称号。根据片中的任务安排,周以诺需要和上海天文馆的科学老师、2022年度上海市十佳科普员王晓菲进行一场接力讲解的挑战。小周同学幸不辱命,和大姐姐一起完成了“水运仪象台”的讲解,虽然只是打辅助,但小周同学10岁出头的年纪,就能拥有如此稳健的台风,以及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的配合度,还是让在场的工作人员十分动容。私底下,王晓菲老师还给小周同学传授了好几招讲解“秘笈”,周妈妈笑得眉毛都弯了起来。

周以诺戴讲解员装备

周以诺和王晓菲并肩讲解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郑清源,是我们在2021年“雏鹰杯”红领科创达人挑战赛中发现的一枚典型“学霸”。他头顶上海少科院“小院士”的称号,五年级时就凭借课题《基于无人机的地球半径测量研究》得到了具有“首创精神”的专家赞誉。这个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刚上初中,家里的奖状证书是以令人震惊的书页形式装订成册的。父母都是大学教师,让他从小就得到了专业的科学启蒙和兴趣培养,家里面积虽然不大,但还是给他特别开辟了一块“实验基地”,阳台上养了金鱼、乌龟、鹦鹉,书房角落还放了一台半专业级的天文望远镜。郑清源小学期间,就曾在父母的陪伴下进行光污染方面的课题研究,四年级开始尝试利用无人机拍摄地平线上的日落影子进行地球半径测量,科研论文写得有板有眼,真的有“小院士”的既视感。

郑学霸的目标是要成为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我们当然要满足他的愿望,让他在挑战任务中,完成一次与同龄人的“快问快答”。与之对谈的几位同学也相当优秀,都是民办阳浦小学科创小组的佼佼者,双方的交流你来我往,一旁的工作人员也拍摄得酣畅淋漓,真的很难想象,小初阶段的娃,竟然已经达到了可以流利而平静地讨论科学原理的水准。

郑清源和爸爸

郑清源在现场快问快答

变身成一名宇航员需要几个步骤呢?首先当然必须要有一件宇航服。片中的宇航服虽然不能真的进入太空穿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配置,还是让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感到非常吃力。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凌琰钦同学,为了完成片中的这项“变身宇航员”任务,真的经历了一番“负重前行”的考验。令人感动的是,凌同学对此毫无怨言,即使热得满头大汗,也只是把头套摘下来透口气再默默地继续戴上。

凌琰钦同学可以称得上是一名“全才”,军事、历史、科技、古诗词……不仅兴趣广泛,还非常擅长用现有的科技手段进行融合与应用。他学会了编程,就自己做了个小程序和同学一起玩;学会了无线电,就跑上黄浦江边的“远望号”进行卫星电波收集;参加了2022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少年创新发展论坛,就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起了对于元宇宙的分析。真的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前沿领域的“时代弄潮儿”,竟然只有11岁!在对待未知世界的专注度与好奇心方面,我们这些成年人真的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片中凌琰钦穿宇航服

凌琰钦操作无线电

一个个如此优秀的孩子,都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毫无疑问和家庭教育有关。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片中的几个孩子,都生长在重视交流、善于启蒙、崇尚心灵自由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在不经意间展现的处事方式、行为美德,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走向。

家庭教育也是少先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们在片中特意请来了一位“模范家长”。他是“阳曲好爸爸讲师团”的首任团长,坚持八年为学校、家庭、社区建立有效的沟通纽带,在课堂之外组织带领孩子们进行有益的课外学习。这位孩子们口中亲切热情的“周爸”,最初其实也是个忙碌工作、和女儿相处时间有限的爸爸,但当意识到有轻微“社交恐惧症”的女儿最需要的其实是家人高质量的陪伴时,他毅然放下工作,投入到了家庭教育和社区工作中。我们在片中还原了他坚持每周陪女儿四处参观学习、鼓励女儿走向人群、组织社区孩子开发课后游戏等真实片段,也衍生出片尾女儿对父亲诉说的一段感人心声:“未来,我要成为像你一样的人,一个愿意帮助别人、能给身边人带来幸福的人。”

周爸和孩子们

片中周爸和女儿在太阳前对话

最后要说的是,感谢上海天文馆的全力支持,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全片大部分内容的拍摄,孩子们也正是因为在天文馆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更真挚地面对镜头,展现出生机勃勃又充满好奇的一面。

总书记说过:“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机缘。”我们虽然和这些后浪们不在同一个成长维度上,但身为一名“前浪”,看着他们尽情地遨游在时代大潮中,还是忍不住有一丝危机感,必须给自己也立一个flag,哪怕成不了弄潮儿,也要在有生之年把能量拉满。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

导演管理部

原标题:《《新青年·学习社》|长江后浪推前浪,有股后浪在仰望》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