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综合格斗在中国火了,但本土选手的收入问题还没解决

澎湃新闻记者 陈均
2018-05-04 16:01
来源:澎湃新闻
赢家 >
字号

综合格斗的观众培育,逐渐开花结果。

上周末,2018锐力搏冠军赛首站“荣誉之战”在上海打响,尽管中国选手居马依在最为重要的金腰带之战中憾负日本选手坂野周平,未能帮助中国军团在本土实现全胜,但现场观众热情不减,总共10场对战始终氛围热烈。

经过几年发展,MMA(综合格斗)这项进入中国观众视野较晚的运动非但没有水土不服,反而正在逐渐成为体育市场的新宠。

中国搏击市场,大有可为。

刘连杰(右)在比赛中。

绝不能错过中国

中国对于搏击产业有多重要?看看赛事数量就明白了。

上周末的比赛只是锐力搏冠军赛在中国的开年首战,按照计划,2018全年锐力搏共有8场赛事在中国各地上演。

与此同时,另一个在亚洲乃至全球享有盛誉的MMA赛事ONE冠军赛今年也有4场比赛安排在中国,场次上与印尼、菲律宾、泰国这些MMA赛事扎根已久的举办地并列第一。

而UFC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MMA赛事品牌,继去年首次登陆中国后今年依然会在中国搭台唱戏。很显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顶尖MMA赛事不容错过的一块土壤。

为什么MMA赛事如此青睐中国?锐力搏冠军赛总裁梁安毅坦言,中国广大的市场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赛事都有无穷的吸引力。

“中国有超过13亿人口,这些年来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你找不到不在中国办赛的理由。不仅仅是MMA,F1、网球、足球……各种各样的顶级体育赛事都疯狂涌入中国,与这些项目比起来,MMA还算不上主流,但你真的不能再错过(登陆中国的)机会。”

唐凯在比赛中。

中国观众并不保守

对于任何一个舶来品而言,如何与本土观众尽快融合一直是需要攻克的难题,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仅锐力搏冠军赛单场两三千容量的赛事座无虚席,UFC、ONE冠军赛去年在中国都收获了单场万人的上座人数。

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认为,除了MMA赛事本身激烈的对抗足够吸引眼球之外,这些进入中国的海外赛事都属于MMA世界中的顶级资源,中国观众愿意为好的赛事埋单。

“我们会看到一些搏击赛事的场内观众不多,甚至也听到很多送票填满座位的故事,但当真正优质的赛事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他们并不保守(愿意花钱买票)。”梁安毅表示。

“哪怕一些观众可能还不是那么专业,但现场炫目的灯光、精良的包装以及明星选手的登台都是看点,中国观众有基本的判断力。”

当然,要想让MMA真正扎根中国,迎来丰收的季节,当下各大顶级赛事抢滩中国还远远不够,按照梁安毅的说法,打造出中国的明星选手尤为关键,在中国的比赛不能没有中国元素。

“最开始观众会有尝鲜的心理,优秀的海外选手也确实能够锁定一部分忠实粉丝,但要让这项运动在中国拥有更多的关注人群,你不能没有本土的明星。从赛事主办方而言,现在还是投入的阶段,只有尽可能吸纳更多的粉丝,我们才能去考虑盈利的问题。”

4月29日,锐力搏冠军赛首战“荣誉之战”在上海浦东嘉里大酒店上演。

生计无法满足,你如何去坚持?

中国的明星选手,是解决赛事关注最简单也是最棘手的问题。

由于这项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国内从事MMA的选手不过数百人,其中有资格站上一流赛事舞台的更是凤毛菱角。

在中国的MMA选手人群中,除了很小部分专业训练综合格斗外,更多人是从拳击、柔道、摔跤、散打等项目“转行”MMA的,如果没有更多的平台出现,没有比赛机会,这批人会处在“无赛可打”的窘境。

“没有比赛打,生计都无法满足,你如何去坚持?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锐力搏“荣誉之战”中胜出的唐凯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很多三流四流选手还要通过在俱乐部做教练才能赚足生活费。

此间,他唐凯也提到,赛事相比过去已经有了成倍增加,但选手们还面临着搏击产业链上的其他问题。

“随着锐力搏等赛事的进入,现在比赛机会多了很多,国内有些实力的选手都可以一展身手,但对于一些水平还不够高的选手来说,专业的教练、系统的训练就是空白。”

当下,国内专业的教练和训练条件主要还依托一些知名搏击俱乐部,以唐凯为例,他在投身上海龙武士综合格斗馆后水平才有长足的进步,但对于更多有志于此的年轻人而言,相匹配的训练资源还远远不够。

如何抓住中国这个格斗新兴市场,背后训练体系的搭建、人才的培养恐怕比热热闹闹地办赛更具有长远意义。

目前UFC、ONE冠军赛和锐力搏都表示已经开始打造自己的训练营,为培养中国的MMA人才而努力。而这一步棋是否走得扎实,将很大程度决定他们今后在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腾飞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