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父母为什么要送孩子去“挨打”?
五一小长假期间,由国际空手道联盟主办的2018年“狮魂杯”全国空手道比赛在余杭体育馆落下帷幕。名为全国比赛,其实场上的600多位选手除了来自各省市几十个道场外,还有从德国、俄罗斯等远道而来的爱好者。
记者在场内观看低年龄组的比赛,发现即使穿戴着厚厚的护具,小选手受伤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全家人的掌中宝,为什么还有家长心甘情愿把孩子们送去学习空手道、跆拳道等一些受伤几率较高的运动项目,甚至看上去小小年纪就在一直“挨打”?
不少外国选手的家长认为,像空手道这种非常考验抗击打能力的运动项目上,孩子难免受伤,但受伤并非一定是坏事,有时反而会更利于成长,“挨打”也是这个项目想练出点名堂的必由之路。
外国小选手参加。“这次我总共带了2名队员来参赛,一名是中国队员,另一名是来自德国的乔森纳。”苏州至远道场的领队焦方明说,“乔森纳很有运动天赋,从小他的父母就特别支持他运动,无论跆拳道还是柔道,他们觉得,孩子们的每一次受伤,都是经验的积累。”
在这一点上,深圳Vladimir Olymp Sports Club的领队也表达了相同看法:“孩子们每一次对新运动项目的尝试,都说明他们正在不断成长,对他们保护太好,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内的空手道场上也越来越常见。
在一众参赛者中,来自威道场的16岁少年杨镓宇有着很高的人气,在同年龄段70公斤级组别的赛场上,从第九届开始参加至今,他已经拿下了两个冠军,风头正盛。当然,这次的比赛他也是不负众望,轻松斩获桂冠。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这样耀眼的成绩背后,杨镓宇的秘诀竟然是平日里的“挨打”。
空手道训练和比赛中受伤是家常便饭。视觉中国 图小升初那年,杨镓宇面临着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队伍里找不到同年龄段的对手,他只能和二三十岁的成年人进行日常训练。
“和之前的训练对象不同,这些成年人的速度更快,力量也更大。”杨镓宇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刚和他们训练时,经常会被打得整个上身全是乌青,有时连手臂都抬不起来了。
但是好强的杨镓宇从未想过放弃,经过一年“魔鬼”般的训练,初一时,他就已经能和成年人掰掰手腕,有时甚至还能小胜对方了。
记者了解到,杨镓宇的父母平时从事销售工作,目前也并没有想让孩子将来吃职业空手道这碗饭的想法。现在儿子最近的目标,就是认真准备在一个月之后到来的中考。但即便课业繁忙,空手道也是不许间断的另一门“功课”。
都说儿子是妈妈的心头肉,面对这项经常让孩子“伤痕累累”的运动,她有没有一丝动摇?
“除了身体健康,我们更希望孩子能通过这种有挑战性的训练方式,拥有良好的自我调整能力,之后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困境。”
杨镓宇的妈妈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孩子到上海、南京等较远的地方参加比赛,夫妻俩都会让教练带着去,自己有意识地不跟着。
“从小学一年级练到现在,他现在一个人独自参加比赛,独自面对苦难的能力,也足够让我们放心。”
学习空手道到底能够给这些低龄的孩子们带来什么?记者还特意采访了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全国第一批空手道运动员、中国空手道协会全接触委员会副主任胡欧威。
“很多时候,大家看很多孩子在被动‘挨打’,感觉很心疼。其实孩子通过不断训练,防守自卫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通过这种挫折式教育,更能磨练出坚定不移的意志,面对突发情况也能处变不惊。”
体育训练可以让人懂得忍耐,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学会更好与人相处。 视觉中国 图家长们把小孩送去练体育,除了希望增强体质,学到技能外,显然还有其他打算。
联想眼下少儿体育培训里非常热门的击剑,也许没人指望能练出个仲满,但如果娃娃因此学会了击剑特有的礼仪,待人接物像个小绅士,相信没有家长会不乐意。
假如娃娃在学射击,恐怕在家长眼里最重要的也不是真的能不能去一辈子摸枪,而是学会控制,锻炼出抗压能力,在人生重要的场合发挥应有的水平。
从体育运动中懂得忍耐,知道如何面对挫折、学会更好与人相处——正如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所说,体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这样的收获,或许才是这些“狠心”的家长最看重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