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新评《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中国公共历史教育的里程碑

陈新(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
2018-05-08 12:07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与18世纪末期发展而来的职业历史学不一样,公众史学领域既有学术研究,也注重面向社会的历史项目运作。上海作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与实践的前沿,成立了中国第一批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也着力面向公众提供最上乘的公众历史服务。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老师们与上海博物馆的同仁们,可以说从来都以社会历史意识的建构为己任。前者为上海及全国培养了无数的中学历史教师,把历史知识传播到祖国大地,为青少年的历史意识培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后者则全身心服务于社会公众,不论是对成年还是少年,博物馆的展览通过策展与陈列,锐意创新服务方式,充当了学校之外公众历史教育的核心阵地。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公共历史教育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便是上述两拨人马齐心协力为着一个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进行的尝试。这个理想和目标就是,我们要让/如何让社会公众从博物馆及公共历史教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丰富的理解,从而培育对于历史的敬意。

《公共历史教育手册》

当上海博物馆立意从事这项工作时,他们有着对自己领域和事业的热爱,每天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多么希望观众们能够带着对历史的敬意满意地归去。这种对历史的敬意促成他们要和深入史学认识研究的历史学家们结合,共同改善公共空间中的历史叙事和历史理解。

陈曾路先生在《手册》中,以“椅子的历史学研究”作为导言。许多人或许没有意识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都可以有一部丰富的历史,当你了解之后,你会对万物产生温情;许多人或许不知道,椅子是家具之中的故事之王,当你了解之后,你甚至能够感受到不同文明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变迁。椅子是物质,也是艺术的载体,同样,博物馆中的每一件事物,甚至博物馆本身的形成,都隐藏着丰富的故事等待着观众去发现、聆听、观赏、体会。如果观众多一点了解历史记忆是如何传承的;历史中的时间和空间是如何被描述和应用;人们是如何对历史进行诠释和书写,如何评述历史中的个体,那我们进入博物馆,面对历史之人与物时,就有了更多的认知工具,自然也可以从认识对象那里吸纳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不过,这些认识工具都是根植于理论的探讨,对于普通的公众而言,要获得这些知识往往需要专门的教育。编著者在这方面别出心裁,在《手册》中,他们呈现的理论说明配备的表现工具有:大量器物的精美图片,与器物的发现与传播的精彩故事,对历史物品、建筑、城廓、历法、观念进行过深入研究的史家小传。他们还不满足于此,在“文物上的中国历史:几个案例”中,编著者们撰写了中国人“坐”的历史,“异族”通婚的历史,“寒士”向上流动的历史。这些都可以令公众获得很好的阅读体验,也是公众乐意读、能读懂的文字,在其中,公众读者不知不觉也知晓了历史研究和历史传播的运作方式。

在全书当中,我还喜欢“历史实践的维度”一章,这些实践维度,除了大家都熟悉的正统课堂历史教育、在传统博物馆中的静物浏览之外,实地田野勘察、历史模拟再现、创造性的历史游戏与历史设计,这些在当今和未来的公共领域中越来越贴近普遍人的方式,有着极其辽阔的拓展空间。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学家们对于历史表现方式的探索,也看到了博物馆的同行们立志将公共历史教育引向公众参与、公众创作的雄心。

过去,我们经常把历史学研究当成是小众精英事件,博物馆空间里更多的参与者则是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与策展人,两个群体的结合并不是那么紧密。《手册》的出版恰恰体现出上海博物馆对历史知识生产、建构与传播方面的认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此,他们寻求历史学家的合作,而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学家们也走出传统的校园历史教育,面向公共领域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史学研究的同行,我不由地对《手册》的合作者们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筚路蓝缕,上海的同行们的确用《手册》为这个领域的发展树立了一块里程碑。相信《手册》的读者同时也会成为公众历史传播的星星之火,带着自己身边的朋友或孩子, 沉浸在弥漫了历史芳香的时空之中。

    责任编辑:于淑娟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