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甘肃,面食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2022-12-07 19: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说到面,肯定躲不过“中华第一面”的兰州牛肉面,兰州有1000多家牛肉面馆,每天要消耗100万碗以上的牛肉面。在兰州人心目中,牛肉面绝对是当之无愧的美食王者。

一百多年前,一位名叫马保子的年轻人,挑着担子在南关什字大菜市,售卖“热锅子面”。后来为了吸引食客,马保子现场抻拉面条,研究改良秘制肉汤。汤色清透、面条黄亮的牛肉面,从此开始了统治兰州人味蕾的征程。

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一清,牛肉汤清;二白,萝卜片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蒜苗香菜翠绿;五黄,用蓬灰和面的面条有淡淡的黄色。

牛肉面店的师傅好似绝顶高手,五尺案台、拉扯开合、各种面型、从细到粗、从窄到宽,毛细温柔,二细阳刚,韭叶平静,宽面豪放,大宽粗犷。师傅说一般女孩吃细面,男孩吃二细,中年老年偏好韭叶子与毛细,面不同,人也不同,可谓奇妙无比。

一碗清透的牛肉汤是兰州面条的灵魂。凌晨天还未亮,锅中的牛骨已经冒着蒸腾的热气细细熬制。如果说汤是牛肉面的灵魂,那一汪红艳艳的“辣子”,就是牛肉面勾人的眼波。据说兰州人每天配牛肉面吃掉的辣子,也有30吨之多。菜籽油作为基底,葱、姜、蒜、洋葱等调香,然后再放入多种香辛料,其中的门道,不比熬制汤头简单。

过了兰州再听河西走廊的面食大全。河西走廊,是文化的通道,也是商业的通道,天南地北的人带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此融汇,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美食的通道。可以说,几乎西北所有面食,这里都可以吃到:牛肉面、臊子面、拉条子、搓鱼子、窝窝面、油泼面、炸酱面、干拌面、洋芋面、青稞面、黑面、凉面、碱面、炒面、牛羊肉烩面……

武威在历史上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凉州。凉州词的故乡,曾撑起过边塞诗的半壁江山。相传晚清名臣左宗棠去新疆平乱途经凉州,车马劳顿,一位厨师做了凉州饧面、卤肉、茯茶组成的套餐,饧面劲道;卤肉金黄,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茯茶色泽浓郁,入口香甜。左宗棠食后精神大振,赞曰:“此乃我军三套车也,缺一不可。”从那以后,三套车这个不按套路命名的名字就流传开了。

出了武威,就是张掖。张掖在历史上农业一直很发达,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质地优良,口味绝佳,是做面食的上好原料。张掖有一种面,叫炒炮,也叫“炒炮仗子”。游客们经常会说这是最能代表河西性格的面,豪爽而热烈。“炒炮”只是取其形:把面搓成筷子粗细的面条后,揪寸断煮熟捞出,与蔬菜相拌炒熟,外加卤肉就可以吃了。因寸段面条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和蔬菜、卤肉炒后食用,就是“炒炮”了。

张掖还有一道很不像面食的面——牛肉小饭,小饭中的“饭”是面块,而非米,小饭是因其面块小、豆腐小、菜丁小,小料做成小饭而得名。小饭里的汤,是用鸡汤或牛骨汤熬制的,配以黄牛肉片、粉条、豆腐片,热乎乎的往“饭”上一浇,浓浓的胡椒香味,色香诱人。最上面撒点香菜、葱花。汤鲜亮,肉嫩香,小小的面丁爽滑适口,备受人们赞誉。

一路经武威、张掖到敦煌。敦煌美食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作为敦煌八大怪之一的驴肉黄面,可是离开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驴肉黄面号称“中华一绝”,以驴肉为菜,以手工拉制的黄面为主食。黄面选用上等小麦粉,配以沙漠碱性植物,一块淡黄色的面团,时而抻拉成长条状,时而转拧成麻花状,像变戏法一样,细如龙须,长如金线,煮熟后的面略显黄色,故名黄面。

敦煌拉面这一传统饮食的工艺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开凿于公元十世纪晚期的莫高窟256窟宋代洞窟中就有拉面的壁画。

原标题:《甘肃,面食爱好者的向往之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