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共产党宣言》是一本什么书?

2018-05-02 1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当“共产主义的幽灵”激荡欧洲大陆之际,《共产党宣言》也来到了这个世界。

1848年2月24日,《共产党宣言》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名义,在伦敦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它的篇幅不长,译成中文只有25000多字,但其威力,却一经问世,就震撼了整个世界。

它的问世标志着这个世界从此有了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意味着从此世界的面貌将得以彻底改变,苦难的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可以获得新生了。

纵观《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的170年的人类历史,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重大变革与进步都与它息息相关。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个德国青年,为什么在当时能写出这样一部令整个世界为之改变,让千百万人为之震撼的著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著作中究竟揭示了什么,从而使之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纲领”?这部170年前的著作蕴含着哪些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为什么在今天依然可以成为我们的精神武器?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阅读时间。为我们解读这些问题的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国祚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教授以及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蕾博士。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1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顺应了时代潮流

张国祚教授: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意味着从此以后,一种全新的理论开始展现出它自身的面貌,开始逐步影响和改变整个世界。在此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勾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是这样的美好蓝图如何才能得以实现呢?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在他们那个时代并没能够给出真正的答案。那么,是谁给出了时代的回答?是两位科学思想的巨匠——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俩又以什么回应了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呢?就是以这本光辉的著作——《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德文第1版封面) 
 (《共产党宣言》1948年俄文版封面)
(《共产党宣言》1955年意大利文版封面)
(《共产党宣言》1968年英文版封面)
【1920年8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书名错印为《共党产宣言》)】

陈培永教授:

关于这本书的来源,我们还需要将目光投射到当时的欧洲。那时欧洲有一个叫作“正义者同盟”的组织。这个同盟在当时是由一些鞋匠、木匠、裁缝,即一些手工业者所组成的。他们虽然很信奉空想社会主义那一套追求公平、美好社会的理想,但是,他们实际所从事的工作却是靠密谋的方式来进行的。当时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卡尔·沙佩尔、亨利希·鲍威尔等人逐渐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于是在1847 年,沙佩尔签署了一份委托书,委托莫尔这位耿直的钟表匠,从英国伦敦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去找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与之协商。找马克思和恩格斯干什么呢?原来,正义者同盟想彻底改造自己的组织。随后,在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的代表们在伦敦专门召开了一次大会,也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他们决定听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把“正义者同盟”改成“共产主义者同盟”;他们的口号也由最初的“人人皆兄弟”改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杨蕾博士:

在同一年的年底,也就是在1847年的11月29日,当时改组后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有200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参加了。当时,由于很多代表白天要上班,所以这次大会是在晚上召开的。

这个大会一连开了十天。在这十天的时间里,马克思和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极大提升了当时工人阶级的信心。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所组建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当时参会的弗里德里希·列斯纳,多年以后回忆了他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印象:“马克思当时还很年轻,约莫28岁的样子。但是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中等身材,结实有力,肩宽额高,满头密密的黑发,目光炯炯,能洞察一切……恩格斯是马克思精神上的兄弟,一望而知是典型的日耳曼人。他体格匀称,动作灵敏,有金黄色的头发和漂亮的胡子。他不大像一个学者,倒像一个年轻有为的近卫军上尉。”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大会)

张国祚教授:

在我看来,第二次代表大会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那些与会代表,也就是那些工人代表,或者说底层劳动群众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他们希望马克思和恩格斯能够起草这次会议的宣言,以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有一个系统的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不辱使命,经1847年11月至1848年2月将近三个月时间的打磨,两人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那就是《共产党宣言》。

杨蕾博士:

在1848年2月,这本暗绿色封面的、只有23 页的小册子,从英国伦敦主教路利物浦街46 号的一个小印刷厂印发出去。由于当时法国二月民主革命爆发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英国,所以这本暗绿色的小册子,油墨还未干,就被分发到了人们手中,使得各国工人阶级的精神为之一振。

张国祚教授:

在《共产党宣言》一开篇就提到了。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它让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感到非常恐惧、非常震惊,也感到很迷惑,以至于这些反动势力不得不联合起来围剿这个叫作“共产主义”的幽灵。为什么呢?因为这样一本小册子到了各国工人阶级的手里之后,各国的工人运动随之风起云涌,其矛头所指就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就是那些资本家,所以他们不能不感到恐慌。

(《共产党宣言》手稿的一页,前两行为马克思夫人燕妮的手迹)

杨蕾博士:

可见,恰好是在当时那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实际上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它成为了当时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指导着工人运动的发展。

张国祚教授:

正是由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越来越活跃。众所周知,后来在法国发生了里昂工人起义,产生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诞生,某种程度上而言,可以说是无产阶级在《共产党宣言》思想指导之下第一次夺取政权的成功尝试——尽管这个政权仅仅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它的失败使马克思、恩格斯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工人阶级不要以为能简单地掌握资产阶级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相反,他们只能依靠革命去打破和打碎这个统治、支配着他们的国家机器。

2

《共产党宣言》的整体逻辑

杨蕾博士:

《共产党宣言》它是由一个简短的引文和紧随其后的四个章节共同组成的。但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版本,它包括了从1872年到1893年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宣言》的再版所各自写的总共七篇序言。这七篇序言非常重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新发展,对《宣言》的基本内容所做的必要补充和修改,这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特征。

陈培永教授:

要理解《共产党宣言》的整体逻辑,我们需要首先确立一个前提,那就是马克思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他的论述的。

简单地说,马克思是以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商业活动作为“范本”,从近代史是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且后者已然“战胜”了前者)这一史实出发,通过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一种世界历史理论。

稍微展开说明的话,马克思的这种世界历史理论,实际上有两个核心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当时的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和最直接的动因。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宣言》中常被人所引用的一段话,即“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马克思这里的意思,并不是说资本主义是永恒的或者世界历史就只能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历史。相反,他强调的是,只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即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才形成了一个世界历史中的资本主义时代。

换句话说,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是占有优势地位的,它能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打开其他民族的国门,去开拓它的世界版图、去拓展它的殖民地。就此而言,其他民族并没有同西方一样同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相反,它们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血腥侵略和赤裸掠夺下,被迫走进世界历史。

第二,世界历史的前景是共产主义。资本主义虽然“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都要多、都要大的生产力,虽然使人从封建生产关系中那种对土地的依赖里摆脱出来了,但却让人陷入更深的一种异化状态。在马克思的名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际上已经将这种异化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了。那么,要将人的异化彻底扬弃,其实也就是要将世界历史中这个资本主义时代扬弃。世界历史一旦发展到这个阶段,人类也就进入了共产主义。

因此,马克思的最终立意是,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扬弃资本主义,也同样要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完成——而且,共产主义它应该成为世界历史运动的趋势。很明显,在马克思看来,承担这一任务的主体,绝不是如同黑格尔所说的什么“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只能是一个在现实中进行着其具体实践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无产阶级。

3

提“马克思过时论”的恰恰是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

杨蕾博士:

在写《共产党宣言》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身局限,其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其自身的生产关系所不能容纳的一个地步了。只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有了在欧洲各地爆发的可能性。但是后来的历史却表明,他们当时所作出的这样一种估计过于乐观了。不过,这绝不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方式是错误的。

有一种所谓“马克思过时论”的提法,其核心依据就在于此:既然你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可是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而且仍在持续,这足以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是错误的,是不符合当前时代的。

这种提法,它恰恰本身就没有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所划定的一个界限:即生产力是否还能被当前形态的生产关系所容纳,或者说,是否达到了当前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极限。因此,资本主义仍在持续,反而恰好证明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提法,它只是说明了也许在这个历史的时间段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还暂时能被其生产关系所容纳,还暂时并未触到其生产关系的极限。但这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能永远、永恒地被其生产关系所容纳。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之前所作出的乐观估计进行了纠正。在1859 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当中就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也就是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张国祚教授:

要理解“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必须放到历史动态发展的长过程中去理解,而不能只是从一个静态的剖面来看待这个问题。进一步而言,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所运用的方法,或者说,他考察事物的思维方式中所蕴含的“灵魂”,始终是矛盾原则。一句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最根本的动力。其中,生产力是一个贯穿社会整体结构的东西,小到一个人自身的“劳动能力”,大到一个社会的共同的活动方式,它始终是一个动态而非僵死的概念。

马克思曾在致帕·瓦·安年科夫的信中就“生产力”说了一段非常有名的话:“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可见,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之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

在这里,马克思明明白白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一出生就处于某一既定的社会形态中,就必然会受到这个社会的限定。他所能开始的实践,他所能随之开展的生产活动,只是在继承了前代人生产力的基础上、也只能是在继承了前代人生产力的基础上去进行。因此,任何人只要他想要进行活动,他就一定是在既定的矛盾中去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当它的生产关系一旦不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时,那么从这一刻开始,整个社会结构就有了发生质的变化的可能了。

(以上内容摘编自《社会主义“有点潮”》《永不消逝的“幽灵”——重读<共产党宣言>》)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