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后来的我们》:不坏,不佳

半辈子
2018-05-02 16:11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先不说喜不喜欢,在国产爱情片这个烂片重灾区里,《后来的我们》不坏。

好的地方都在台面上,故事基本流畅通顺,两个演员不让人出戏,建立了一个艰辛北漂的情感共鸣点,在爱来爱去的虚妄情感背后,尽量放置了现实感的背景。

《后来的我们》的故事很套路,这是不怕剧透的那种电影,因为只看三分钟,你就知道所有的走向。两个积极奋斗的年轻人,在未来不确定性的面前,都向往着世俗的成功。爱情因为共患难而产生,又因为成长而消灭,从不确定到确定,从简单到复杂。

就像《后来》里唱的,“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这是我们长大了的故事,最简单的爱情羁绊,当然敌不过我们找到自己想要生活的分裂。

这种故事能打动人,是站在回忆者的后来,往回看。曾经的面对不确定性的乐观和挫败,是太普遍的成长回忆,爱情只是那段故事的一个载体。“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歌里都唱出结局的画面感了,难免戳中很多人的泪点。

挺好的。为什么我却无动于衷?想了想,是这么几个事。

第一件事,这不是平等的爱情。爱情故事里,两个人在一起是起点,经历了什么才是内容。经历让爱情变得丰富饱满,两个人会成长,关系也会随之改变。结局要么在一起大团圆,要么分手彼此怀念,这里令人感慨的地方,都是我们曾一起成长的纪念。

在《后来的我们》里,“经历”是共同的,但成长却是单方面的。井柏然的成长线是看得到的,他是个胸怀梦想的年轻人,在现实挫败中沉沦,又为了给他人幸福的目标奋起,最终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年轻人不确定的未来,在井柏然北漂的经历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为了梦想、为了爱情,最终为了生活。这是显而易见的转变和成长。

另一边周冬雨则显得面目模糊,在故事的初期,她有一个为了生活的清晰目标,男友换了一任又一任,但她自己没变过。和井柏然的爱情是一个转变,更像是不得已的,“嫁给有钱有权势的人太难”,找一个“彼此爱着的人相互温暖”。然而在井柏然成功之后,周冬雨却不愿意复合,这与她的角色性格前后不一,是一个巨大的问题。

从编剧的角度看,我完全理解这样的设定,这是功能性的,井柏然从虚妄的梦想,到为他人理想生活奋斗,这是他成长的第一阶段。从男孩到男人的第二阶段,井柏然需要找到自己的路,而不是为了别人。编剧不惜借周冬雨之口,两次点明题意:重要总要的不是别人想要什么,而是你想要什么。

周冬雨的拒绝,是井柏然成长的关键助力,但问题来了,周冬雨角色的性格从此变得分裂。在二人重逢的对话里,井柏然说你过得“太惨了”,而周冬雨再次被生硬的拔高,表示自己北漂的动力就是向往自由,想要过不确定未来的那种生活。

从向往稳定富足,转变为拒绝成功的井柏然,并且厌恶一眼看到底的生活,编剧完全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要注意,这种转变的发生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作为角色成长的剧情,但很明显周的角色没有得到妥善的安排。

第二件事,编导太刻意的寻找共鸣点。观影过半,我试图数一下电影对白中出现了多少次“北京”,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在几乎每一个需要和不那么需要的地方,导演都在提醒我们:这里是北京。

当前主流的观影人群,正是经历了最剧烈的城市化的一代人。《后来的我们》的票房成功和密集泪点,恰恰是因为戳中了一代人的艰辛共鸣。大家多少都经历过或经历着这样的故事,在代表更美好生活的城市里,艰难地奋斗向上。

在电影里,东北城镇和首都北京并不只是两个地理位置,更是年轻人分裂的两种生活。两个年轻人关系的每一次重点转折,都发生在回家过年这件事上。

你能看到作为导演的刘若英,在尽量使用城市元素,中关村的街头,公交车路过的地标建筑,租住的隔断间和地下室等等。初衷是好的,但执行出来却面目全非。

念叨着衣锦还乡的井柏然,在东北老同学面前,才经历了最大的挫败。田壮壮扮演的守土老人,则会把感情放在粘豆包这样的食物上。但也仅限于此了,田壮壮扮演的父亲,是金句频出的魅力老人,但这个人物和地域没建立关系。若不是片中对白提及,你甚至无法判断老人居住在东北。

周冬雨给角色加了一点东北口音,尤其在粗口之类的爽快表达段落,但这却造成了反效果。这点儿口音,提醒着田壮壮和井柏然的格格不入,他们需要和东北紧密绑在一起,在北京的奋斗才会动人。很显然,这种关系是无法用几场雪景戏来建立的。

第三件事,是《后来的我们》里那些不必要的文艺腔,“不说人话”是国产爱情片的通病,但这仍然不是可以被轻易原谅的。

在时过境迁的重逢戏,因为没有了实质性的故事需要,用两人的感慨唤起共鸣,成为了刘若英的动力。于是乎,飙飞的排比句就来了,“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但却没有了我们。”这样的对白很糟糕, 影片里以出租房和地下室建立的那点现实感,被这种不必要的文艺腔瓦解掉了。

田壮壮那些关于“乡愁”的旁白,“缘分这事儿,能不负对方就好,想不负此生,真的很难。”这样的高浓度味精的金句固然动人,但它是浮在鸡汤上的油。汤炖得不扎实,就腻人。

最后的话是这样的,相较于那些故事虚伪、三观扭曲的打胎爱情片,《后来的我们》是有亮点的,但仍然无法把它称为佳作。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