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理论终结时,金融正以思考的速度进化

吴晨
2018-05-18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8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十周年。十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经典经济学的软肋。主流的经济学家在金融危机面前失语,摆在研究者面前的问题是:有没有其他的理论或者模型能够预测金融危机的发生?

有,那就是生物学。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金融市场的实务专家,都开始转向生物学和进化论来寻求灵感。2017年出版的两本书,《适应性市场:以思考的速度进行金融进化》和《理论的终结:金融危机、经济学的失败与人际互动的完胜》,就是引入进化论视角来看经济学的两本著作。《适应性市场》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大学金融经济学的教授罗闻全(Andrew W. Lo),《理论的终结》的作者是资深投行人士理查德·布克斯塔伯(Richard Bookstaber)。两人都不是传统经济学家,都有金融市场的实操经验,也都从进化论中找到了发展经济学的养分。

适者生存的金融市场

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最早翻译时就用两句话总结出了它的精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是各种生物通过相互竞争,通过变异来演化出新的功能和体征,那些拥有更能适应环境的功能和体征的生物会大量繁殖,而不合时宜的生物则会被毫不留情地淘汰。如果总结一下,进化论的关键词主要有四个:竞争、变异、繁殖、适应。

对照一下达尔文的理论,不难发现,金融市场的演化逻辑也是如此。对冲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一开始作为金融市场上新物种出现,马上就有其他人跟风而至,挖掘市场上的无风险套利的新机会,竞争的加剧很快会填平这些新机会,迫使新物种们必须创新,去挖掘新的投资机会。其中好的投资策略也会被大量抄袭,其中比较适应市场环境的基金会变得越来越壮大。自然界的竞争、变异、繁殖和适应,变成了金融市场里的竞争、创新、抄袭和复制以及适应。

用生物学和进化论的视角,会挑战许多传统经济学的认知。

求最优解就是一个例子。传统经济学学习的榜样是物理和数学,希望能总结出定律,设计出一套规则,搭建一些精致的模型,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传统经济学很喜欢说平衡状态,很喜欢强调优化,这是物理学和数学被引入到经济学之后带来的思维方式——在给定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之后,你可以计算出最优的选择。比如说给定了供给和需求,你就能算出供给平衡的价格。

物理学和数学之所以总是可以求得最优解,是因为它们建构在一系列放之四海皆准的定理之上,给出条件,就能求得最优解。而生物学的不同之处是它永远处于动态之中。生物与环境一直在互动,找到最优解不是生物的目标,存活才是它们的首要目标。进化论中强调的是“适者生存”,并不是“最优者生存”,因为过去环境中的最优解,一旦遇到新的情况,同样可能不适应,同样可能被淘汰。生物必须在适应当前环境和应对未来变化这两个选择中,做出某种妥协,当环境变化剧烈的时候,有着更多灵活度的生物反而能存活下来。恐龙之所以灭绝,就是这个道理。

与物理或者数学最大的不同是生物的进化并不遵循严格的定律或者法则,但是进化动态的过程却能够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结构的精巧。所以,进化论可以作为一种观察和理解复杂系统的切入点。进化论强调了个体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生物通过变异去适应环境,在这么做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改变。当人类出现之后,他们对环境的适应与改变更快更深远。生物进化的“竞争、变异、繁殖、适应”的过程,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演变成了一方面人类对环境的“观察、判断、决策、反馈”的循环,另一方面则是人类施加于环境的“创新、试错、复制、反馈”的循环。

经济与金融市场与生态圈很相似,在微观层面,每个市场的参与者都会在两个循环过程之中汲取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经验法则,改变行为,而他们的行为又会对外部的环境造成影响。

经济与金融市场和生态圈在宏观层面也有惊人的相似。生态圈催生出许多复杂的系统。比如人脑中有800多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细胞都很简单,只是跟它周边的神经元发生关联,但是亿万个神经元相互作用,它们所形成的整体却能够催生认知,构建思想,这是研究者对每一个神经元再仔细观察也无法达到的。

这种无法从个体的行为推导出整体的结果,在自然界和人群中都很常见。无数工蚁简单的行为,让蚁群好似一个鲜活复杂的生命体。无数小鱼的简单游动,让整个鱼群变得好似整齐划一的复杂整体。百万人的朝觐人群,突然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严重的踩踏事件。金融市场何尝不是如此?每个市场参与者牟利的选择,在特定时期却会演化成市场巨大的动荡。在《理论的终结》中,布克斯塔伯用“涌现现象”这个词来描述从市场中个体行为无法预判市场整体的表现。

“适应性市场假说”

罗闻全。

从进化论出发去思考能更贴近现实的经济学,罗闻全推出了“适应性市场假说”,其中三个主要观点值得仔细琢磨。

首先,罗闻全提出要站在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角度去看金融市场的变化。因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都是人,有效市场理论中对理性人的假设就有了问题,认为参与者完全非理性的看法也有问题。“适应性市场假说”因此提出,更好地理解应该是,人并不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非理性的,人的各种反应和行为其实是进化的结果。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系列固有的处事方式,比如说在获利和亏损时会出现贪婪和恐惧两种不同的情绪。有的时候人的这种反应很正常,有的时候人却需要克服这种“本能”的反应才能更理性地做出判断。

第二个主要观点强调是人虽然会有很多行为偏差,但是人却能够靠思想的进化来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经济学家已经梳理出来我们有不少的行为偏差,比如我们对待同样大小的盈利和损失的感受并不相同,我们更倾向于避免损失。有的时候因为我们固有的一些行为偏向,我们会做出并不是最优的选择。但是我们的这种行为偏向并不是固化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能从过去的经历和负面的反馈中学习,从而改变我们自己的经验法则。而这种改变非常快,因为这属于思想的进化,我们汲取教训之后的改进是以思考的速度在快速迭代的。

第三个主要观点强调了金融系统不是精密的机器,而是一个生态圈。金融系统既然不是一台复杂的机器,它其中的每个构件也并不是像螺丝钉那样一成不变地运动。相反,金融系统是由人组成的,整个系统,或者说整个市场也就变地非常动态,驱动市场变化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尤其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会产生反馈,我们从经验中会得到教训,我们也会不断适应别人的行为,同时适应金融大环境和监管环境的变化。每个参与者的最大驱动力是求生存,而求生的本能驱使了他们不断去竞争、不断去创新、不断去适应。

未来的金融危机将会是流动性危机!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

布克斯塔伯则从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环境的互动与博弈的视角推导出,下一场金融危机很可能是流动性危机。

布克斯塔伯在金融危机之后加入美国证监会,参与银行监管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的制定,同时也参与对金融市场所做的各种压力测试。他认为,因为很多专家都分析认为导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是杠杆率过高,导致了下一次危机的导火索会是流动性危机。

危机前杠杆率过高,不仅市场参与者如此,撮合交易的银行也是一样,当资产价格暴跌的时候,市场上太多机构不得不火线大甩卖(fire sale)。恰恰如此,各国监管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都把去杠杆放在了第一位。危机之后通过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的杠杆率的监管。欧洲针对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III也同样强调了要控制银行的杠杆率。美国金融改革法案也强调要对银行进行拆分,要对那些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着重监管。

但是,如果从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环境的博弈角度去看,监管的变化恰恰导致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按照布克斯塔伯的分析,杠杆率和流动性其实是两个最主要导致市场瘫痪的原因,既然全球监管都在关注杠杆率,风险必然会被推向流动性。因为监管与市场主体永远是猫和老鼠的关系。监管既然专注杠杆率,对杠杆的规定非常严格和具体,老鼠就一定会从别的方面去找到空子去钻。此外,西方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连续多年的量化宽松,给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而现在各个主要市场进入了加息周期,回收流动性的本身也会给整个市场带来更大的外部压力。

去杠杆的强监管也带来了它的副作用,让银行的做市能力,也就是撮合交易的能力变弱。在强化监管之前,如果遇到了危机,比如说某个资产被大甩卖,银行会用自营业务来做市,暂时用自己的资金买入卖单,等待买家出现。这么做虽然有风险,但是因为银行与客户的关系是长期交易,所以如果这时银行不接盘,未来客户就不会选择这家银行作为中介。但是现在既然监管不再允许银行用自营业务接盘,银行也就乐地在危机出现的时候袖手旁观。出现危机的时候,没有银行在其中撮合交易,市场中的流动性会更加有问题。这是为什么布克斯塔伯认为未来金融危机会因为流动性所引发的第二层原因。

此外,相对于杠杆,流动性更难观察到。一个市场主体的杠杆率有多高,比较容易看出来,查一下他的公开资料,或者用它持有的资产除以他的资本金,就能算出来它的负债率。而流动性就比较难以判断了,尤其是流动性是一个动态的参数,当市场一旦紧张,一旦价格下跌有大量的卖盘出现的时候,反而是流动性抽紧的时候。因为资金那时候都担心风险而选择观望。这是布克斯塔伯为什么担心流动性会引发下一场危机的第三个原因。

以思考的速度进化

罗闻全与布克斯塔伯的这两本书,都是经济学研究引入生态圈构想和进化论思想的初步尝试,却也发展了进化论。生物进化在进入人类时代之后,无论是速度还是深远程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与生物界的进化所不同的是,金融市场的进化,依赖的是思想的进化。思想的进化和自然界的进化一样,都是一种试错的过程。市场的参与者不断推出新的想法,看是不是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并在市场中接受检验,市场的反馈也会让参与者去不断修正自己的想法。思想进化的速度要快得多,不再是生物繁衍的速度,而是思考的速度。用思考的速度进化,这是人与自然的最大区别,也给了我们思考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另一个视角。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