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观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该由谁来“买单”?

姜雪原 徐嘉忆
2022-12-07 12:48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视觉中国 图

在12月7日拉开序幕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是一个要动员超越国别的全球力量、共同解决严峻的生物多样性退化和丧失的机会窗口。虽然这次会议在加拿大举办,但主席国依然是中国。

自2021年10月在昆明举办第一阶段会议以来,谈判进程持续向前,此次会议的主要目标也从未改变——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该框架将为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战略愿景和全球路线图。

其中既能代表各国设立目标高远的,又能充分体现落实手段的,就是资金问题。也就是“谁”作为主体,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来买单。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对减缓气候变化、保护水源和土壤,以及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更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已经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丧失趋势仍在加剧。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地球上75%的陆地表面发生了巨大改变,66%的海域正在经历越来越大的累积影响,超过85%的湿地已经丧失。与此同时,约有25%的动植物物种受到威胁,这意味着约有100万种物种已经濒临灭绝。

 

买单原则

一方面,本着“谁破坏谁付费的原则”,需要找到导致全球生物多样性退化的主要原因,追究其责任并进行赔偿和开展补偿措施。那么应该是去追究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还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最大的行业追责呢?

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有机整体,与各国息息相关,为了避免“搭便车”或者重蹈“公地悲剧”,需要各国和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也要实现“不让任何一方掉队”。最后,生物多样性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服务”提供方,也可以遵循“谁享受谁付费”的原则。毕竟清洁的空气、自然的环境、赖以生存的食物和医药资源,都应该由使用者付费。如果基于这三个原则,各方都应该抢着付钱,也就不会出现如今承诺的保护资金不兑现,保护和修复资金面临重大缺口的现状。

从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诱因来说,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土地和海洋资源不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导致了栖息地的丧失、碎片化或退化,不可持续的捕捞导致了对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与此同时,人类社会却又高度依赖生物多样性,近乎半数的全球经济以及几十亿人口都直接依赖于自然。因此,遏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也是全人类应共同承担的责任。

 

发达国家 vs. 发展中国家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经济价值,然而保护资金却仍存在高达9670亿美元的巨大缺口。由于各国发展阶段和历史责任不同,并且全球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多集中在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当被明确。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明确提出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也可通过双边、区域和其他多边渠道提供资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最大限度调动国内资金,甚至自愿承担发达国家义务,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注资。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和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主席国,中国宣布出资15亿人民币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来支持发展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这无疑为其他国家做出了表率。

 

买单主体不分“公与私”

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应共同承担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据估计,2019年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为1240-143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0.1%左右。在这些资金中,约80-85%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自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可以通过建立保护区、国家公园的税收、以及资助公共主导的保护项目和执行环境法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注资。罚款和许可交易也可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预算来源。

此外,公共部门还可以降低对生物多样性有害的经济激励,例如取消化石燃料补贴,来减少有害支出并将其用于生物多样性友好的经济活动。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和生物多样性补偿制度也可以成为公共部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

私营部门目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即使算上生物多样性补偿和绿色金融产品等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共同出资的项目,其总量也仅为181亿-286亿美元,占比约为资金总额的15%-20%左右。与之相比,自然领域的私人保护投资正在迅速增长:2014年和2015年每年额外承诺的投资达16亿美元。

2018年的统计显示,承诺的私人投资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增长了62%,从51亿美元增至 82亿美元。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商业活动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影响,并了解到将自然更好地融入商业运营所能带来的机遇。

此外,慈善和公益部门的资金虽然占比较小,但随着生物多样性问题的需求和紧迫性也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对资金的缺口和用途形成了有效补充。

 

人人都可抢着买单

生物多样性并非只停留于国际治理的层面,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更不能置身事外。我们可以通过负责任的和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拒绝购买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倡导“光盘行动”,选择环境友好的服饰,践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这些行为上的改变都可能影响上游供应商和企业的决策,进而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使其向“自然向好”的方向转变。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每一个正在享受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提供的“免费”服务的个体都应该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后果买单。无论责任大小,都应全力以赴。就如50年前,人类首次相聚斯德哥尔摩共同探讨环境与发展问题时的那句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其精神始终未曾更改。

(作者单位为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沈彬
    图片编辑:沈轲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