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林萧:疫情之下,让诗歌为生活注入温暖
疫情之下,让诗歌为生活注入温暖
文丨林 萧
疫情之下,诗歌有什么用?诗人和诗歌能做些什么?面对这些问题,恐怕一时间没有标准答案。清远作为“中国乡土诗歌之城”和“中国生态诗歌之城”,历来重视传统文化建设,诗歌历史更是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清远诗歌节已逐渐打造成为全市重大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每年市县联办一届,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即便在疫情反复的当下,第九届清远诗歌节近日通过线上的方式拉开了帷幕,成为这个冬日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江明珠,清香溢远。”从宣传口号不难看出,清远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清远位于广东省的中北部、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接合带上,蜿蜒的北江穿城而过,连江、滃江、潖江等江河在此交汇,水系四通八达,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点缀其间。清远如同《诗经》中的窈窕女子,以其特有的迷人气质行走在岭南大地上,吸引了众多喜爱者追逐的目光。如果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淳朴的民风与多彩的民族风情是本来就具备的优势,清远诗歌节则在此基础之上,为清远增添了文化魅力与诗意缱绻。
从2014年至今,清远诗歌节先后在清城、清新、连州、英德、佛冈、连山、阳山等县(市、区)举办。旨在通过该活动,“打造南中国诗歌之城,塑造清远的诗意形象”,提高清远城市的美誉度。同时,通过大力宣传,扩大诗歌节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诗化群众的美好生活,使诗歌节成为清远一年一度深受群众欢迎和诗歌爱好者期盼的文学节庆。疫情之下,清远诗歌节依然如期举办,只不过,活动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在这个特殊的节点,国内30多名诗人、学者、诗歌刊物编辑参与“诗歌的日常性与山水精神追求”研讨会,共同探讨山水诗歌与生态诗歌的渊源、山水精神与当代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实属难能可贵。
表面上看,诗歌节研讨会似乎停留于文化与学术层面的探讨,实际上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也是对幸福生活的不断追求。有人说,生态诗歌不是简单的生态加诗歌,而是生态意识和生态审美相融合,深以为然。我认为,生态诗歌既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也是对生态文明的倡导与升华。清远诗歌节每年在全市不同的地方举办,不断走向基层,正在通过诗歌这一载体努力构建全民参与性的“文化新坐标”。通过诗意的渲染,让更多人通过诗歌节这一活动,更多关注生态环境,从而辐射对生态诗歌以及生态文明的重视,这些无疑是有益的尝试。
这个时节,清远诗歌节的举办有如一缕阳光,在为生活注入温暖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人们抗疫的信心。英国诗人雪莱有诗云:“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是的,疫情之下,守望相助,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相信在不远处,春天正微笑着向我们招手。
【作者简介】林萧,青年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曾任湖南卫视节目嘉宾,央视网、新华网、光明日报、法制周报、青年时报等数十家媒体特约评论员,在多个国家级、省级媒体开设个人专栏,作品散见《人民日报》《诗刊》《文艺报》《中国青年作家报》《星星诗刊》《诗歌月刊》《青年作家》等报刊。著有诗集《红尘之外》《朋友别哭》、长篇小说《苦夏》、评论集《评心而论》等,入围第四届、第五届中国青年诗人奖,荣获冰心儿童文学奖、雁翼诗歌奖等奖项。多篇作品被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天津卫视、河北卫视、山东卫视、广西卫视、东方卫视等近千家媒体刊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