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大雪|故宫藏画里的苍松:拔地干霄势,清阴覆绿苔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2022-12-07 08:19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农历冬月十四,二十四节气的大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这一节气,是赏松之佳时。在历代书画中,画松的佳作浩若繁星,“松”显然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蕴涵丰富人文意象的常见素材,且风格多样。如元王渊《松亭会友图》轴用笔老辣而含蓄,笔笔扎实,无一犹豫之处,似可直接宋人;明沈周的《古松图》轴,构图简单,用笔也看似草草而不经意,却极为沉着有力;清赵之谦《墨松图》轴,画上行书落款笔力雄健遒劲,其金石韵味与松木的画法相映衬,意趣横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值此仲冬时节,《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特梳理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古松图,以飨读者。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约1049—1130年),河阳人,字晞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李唐在建炎年间渡江至杭州。南宋绍兴年间高宗重建了画院,李唐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是继“谿山行旅”、“早春”之后,北宋山水的另一巨作,代表了山水画迈入另一辉煌的阶段。在主峰旁陡直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款,此时为北宋宣和六年(1124),李唐已经步入高龄,但下笔所呈现出的气势,仍令观者撼动。画上的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两旁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相衬,无论山岗、峭壁,造型沉稳厚重,岩面坚硬,纹理如同经过斧头砍凿,世称“斧劈皴”。画中构图采高远形式,使全画气氛肃穆,但李唐在构图上扩大了近景林木的比例,缩小了主峰,使近景松林和观者的距离接近,空间结构更为合理。李唐画风承先启后,实已开启南宋近景山水的先声。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轴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公元十三世纪),河中(今山西省)人,后迁居浙江钱塘,马远之子。由于家学渊源,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写生作品,自具风格,与父风并不相混,在画史上保有独立地位。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高士憩息松间,松枝受风偏向一方,旁侍一童子。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曾云:“手挥五弦易,目送飞鸿难”。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眼睛凝神倾听松风之神情。

宋 马麟 静听松风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题诗认为画中人物为“特爱松风,每闻其响,欣然为乐”的梁朝陶弘景。亦有学者比对理宗肖像,认为此画呈现理宗爱松形象。

宋人 松泉磐石 轴

宋人 松泉磐石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之题材与风格,属“松石格”之作品,描绘双松挺立于磐石上,两侧有枯木为伴,兼具寒林之景象。寒林之后隐约可见清涧折曲而来,至磐石处急泻而下,激起漩涡与浪花。 松石格是兴起于八世纪的绘画,或画“松石”、或“树石”,含松柏及其他树木。它是山水画范围的一部分,再发展下去,则与“寒林”图有关。李成(919—967)擅画华北之山水,尤以景象萧疏荒寒之寒林最具特色。继之有郭熙(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叶)持续发展,逐渐形成“李郭”一系之山水画派,寒林图也成为宋代(960—1279)相当流行之题材。在宋代尚由文同(1018—1079)、苏东坡(1036—1101)等人之发展,至元代形成“古木竹石”之新题材。

宋人 松泉磐石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松泉磐石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松及古木,不但强调瘿瘤累累,还一再重复枝势折转之情态。较之“宋人乔木图”,本幅画树枝之折转情态更趋向于形式化。此画风约在南宋(1127—1279)的中、晚期,与马夏流派强调笔墨之趣有异曲同工之妙。画枝干之情态,如发挥写书法之用笔,画家在描绘真实之形象,与表现潇洒之笔墨,两者之间,实以较偏重后者。枝叶间尚可见许多墨点,是在写枝干、树叶之余,墨韵犹有不足之感 再以“弹墨法”持笔在小弓之弦敲弹,使墨点喷洒在画上,形成“点”、“线”、“面”更丰富的变化。

元 李衎 双松图 轴

元 李衎 双松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 李衎 双松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衎(1245—1320),河北蓟县人。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曾出使交趾,深入竹乡,对竹的形色生态作过详细的观察。著有《画竹》《墨竹》两谱。 坡石上双松高耸,尚有几株枯树依依旁立,似是描写岁寒草木都已枯凋,而松树的枝叶仍然茂密苍翠。松叶以细笔中锋画成球状,松干渍染圆浑,饶有秀雅温润的感觉。在画幅左侧枯树坡石间,有“仲宾更字息斋”的印文。

元 盛懋 松石图 轴

元 盛懋 松石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左上款署:“至正己亥仲秋廿二日武唐盛懋子昭作此图为祐祯寿。”下钤“子昭”、“盛懋”印。“至正己亥”为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画人“祐祯”不知为何许人。本幅左下钤鉴藏印“囗公读过”、“见阳图书”、“寒云珍藏元人名迹”、“子安珍藏记”。

此图为元代晚期著名画家盛懋所作,是一幅为人祝寿的作品。图绘一株古松,几乎占据了整个画面,上端枝干下垂,松针细劲,树下绘山坡秀石,溪水流淌,衬以荆棘,无背景。画法工稳,笔墨苍劲浑厚,隐隐透露出刚猛之气魄,又不乏水墨滋润洒脱之风神。图中松树画法颇具特色,用淡墨皴染树干,浓墨点苔,从而增加了其厚重感与树皮的质感。松针则用细笔浓墨画出,笔法挺劲,笔势爽利尖峭,既有南宋院体风格的遗意,又有自己工写相兼的独特处理方法,别具一格。坡石以水墨晕染为主,浓墨点苔,皴擦并用,意态生动。

元 李士行 乔松竹石 轴

元 李士行 乔松竹石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士行(1282—1328),字遵道,河北蓟丘人,李衎(1245—1320)之子。兼善诗书画,所画竹石,得自家学。 松树一株在坡石、竹叶的陪衬下,傲然挺立,只有两枝上有松叶,余皆是枯枝杈丫,展现的是松干盘曲劲拔的美感。用笔简洁有力,松干富有提顿变化,竹石则平滑温润。

元 曹知白 双松图 轴

元 曹知白 双松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曹知白(1272—1355),上海人。字又玄,号云西。至元年间,为昆山教谕。善画山水,师法郭熙。 滨水石坡上两棵虬松,拔地而起,势如参天,背衬以杂树,掩映在烟霭中,渐远渐晦。并立双松,干顶枝条向周围虬蟠伸长,旁配以远水,成无尽景,画成于天历二年(1329),时年五十八。以松树成为山水画中描摹的一重点,概与元朝整个大环境有关,画家借事物明志,而松之坚拔,使双松正可作为友情坚贞之象征,在元画中这类作品甚伙,如朱德润、唐棣等大家之作。

元 曹知白 双松图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审视诸家之双松,皆可找出从李衎以来,所持有李郭派描写树石的严谨传统。但和诸家笔下略带书法性夸张的松树相较,先生在树形及用笔上,展现了平实的个人风貌。 画家以直线皴配合鳞皴表现松干皮,并在树身上加上齐列的横点苔,显得工整规律,但伸展曲折诡谲的松枝经营,枝梢回转上仰之姿,和向四面散射细疏的松针,打破了松身的平整。杂树枯枝则取蟹爪笔法,和其晚年七九岁所作《群峰雪霁图》前景三松简淡笔墨对照,此幅用笔显得严整而厚实。

元 王渊 松亭会友图 轴

元 王渊 松亭会友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渊,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若水,号澹轩。幼习丹青,曾得赵孟頫指授。其花鸟师黄筌,山水师郭熙,人物师唐人,皆极精妙。 本幅成于大德三年(1299年)。绘松峙岸边,亭安水上,其中一主一客,另五舟泛于江面。用笔老辣而含蓄,笔笔扎实,无一犹豫之处,似可直接宋人。

元 巴颜布哈 古壑云松图 轴

元 巴颜布哈 古壑云松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巴颜布哈(生年不详,卒于1359年),元史列传作伯颜不花的斤。蒙古人,姓畏吾儿氏,高昌王的孙子。字苍岩,号苍崖。是元朝大书法家鲜于枢的外甥。官至江东廉访副使。通晓音乐,以画龙出名。本幅构景很突出,苍松高耸,峰岭出于云表。笔墨颇具文人画的趣味。

明 戴进 墨松图 卷

明 戴进 墨松图 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本卷款署:“西湖静庵笔”,钤“钱塘戴氏”、“文进”、“竹雪书房”。“竹雪书房”是戴进在京时所用斋号,从画面钤印可知,此图应为戴进在京期间所作。此图承续宋元文人水墨画的传统,用较放逸的水墨笔法画具体真实的物象,墨色浓淡层次丰富,干湿对比鲜明,松枝草叶笔画凌厉,显示出戴进吸收文人画营养又不失个人笔墨风格的绘画面貌。

此图与朱孔旸《湘江烟雨图》同装一卷。

明 沈周 古松图 轴

明 沈周 古松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1427-1509),江苏长洲人。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为人宽厚有大度,能诗工书,不但善画山水,亦兼花果、翎毛等。 老松一株,藤萝盘绕,左侧主枝自右斜向左下,与主干几成平行的角度,颇有意趣。构图简单,用笔也看似草草而不经意,却极为沉着有力。约作于七十岁,并由款书来看,当是为友人祝寿而作。

明 沈周 参天特秀 轴

明 沈周 参天特秀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沈周 参天特秀 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辽阳刘献之来吴,与沈周相识于姑苏台,周因写此幅赠之。献之材士,而松亦具凌云之高,盖以松喻人也。画此时为己亥(1479)周年五十三岁。后七年乙巳(1485)刘献之以此幅转赠陈凤翔,陈又持来求沈周为之重题。后题周年五十九岁。五十三岁之题,笔力犹弱,与五十岁林逋手札二帖题句极接近。其中“我”字“有”字两帧具有,用笔结体,几于雷同。五十九岁之题,则笔力远为老练。画笔始于此时由雅秀渐趋粗劲。

明 沈周 双松 轴

明 沈周 双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沈周行书自题:堂下有松树,参云数百年。种松人未老,常作地行仙。沈周。

明 仇英 松阴琴阮 轴

明 仇英 松阴琴阮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涧边,士人对坐蒲团上,弹琴拨阮于松风涧响之间,与大自然之声相融。后植虬松一株,以墨笔钩画,转折劲捷挺拔;人物细笔白描,雅逸工整间颇具文人气息,于仇画中别自一格。 本幅构景清旷,笔墨简赅,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法,石用披麻皴法,此皆于仇画中甚为鲜见,是仇氏有意回避鲜丽精巧的行家作风,而趋士人所尚之简淡质朴,并择取明际文人雅尚之题材。

明 谢时臣 青松白云图 轴

明 谢时臣 青松白云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谢时臣(1488-1548年尚在),字思忠,号樗仙,江苏吴(今苏州)人。能诗善画,山水法沈周,得其意而稍变。尤善画水,江潮湖海,俱见其妙。论者谓其气势有余,韵秀不足,虽属吴派,却兼有浙派戴进、吴伟之风。 本幅苍松两株,盘纡而上,其后衬以云气。用笔苍老而有力,以雄浑见胜。

明 程嘉燧 孤松高士图 轴

明 程嘉燧 孤松高士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高士依孤松远眺、小童携琴相随以及青山与江水相隔之景,颇有晋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之诗意。本幅款署:“崇祯四年秋九月,孟阳画于虞山耦耕堂。”钤“程嘉燧印”白文印。崇祯四年即1631年,作者时年67岁。

此幅构图取法倪瓒“一江两岸”式,重点突出孤松与高士,点明了高逸的主题。山体采用疏散的披麻皴,有元人笔意。人物神情凝重,刻画入微,笔法细腻舒朗。设色清雅,以花青入色,山色青翠,古松秀郁,整体画面呈现出儒雅清丽的韵致。

清 王翬 仿沈周古松图 轴

清 王翬 仿沈周古松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苍松两本,虬枝盘结,于夜雾暝濛之中,树后尽作倒垂松影。细观此画,松与影上下枝有对称处。或是墨汁未干之时,将画纸折叠,使画成部分移印于另一端,故松影错杂,意象空濛,异于成法也。据印文为八十岁画,干支署戊子,应为七十七岁画。

清 恽寿平 松竹图 轴

清 恽寿平 松竹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右上自题五绝一首并款署:“徒倚白云外,盘桓陶径深。相看惟石友,同有岁寒心。瓯香馆制,白云溪外史寿平。”钤“南田草衣”白文印,“寿平”、“寄岳云”朱文印。收藏印有:“仲麟鉴藏”白文印、“娄东陆愚卿愿吾氏秘箧图书”朱文印。

此图所绘松、竹、石是文人画家惯写的题材。因恽氏晚年自号“白云溪外史”,题画诗中首句“徒倚白云外”当为实写。“盘桓陶径深”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表达了作者拟学陶渊明而归隐白云溪之意。所绘松竹苍劲秀丽,画面所呈现出的明洁秀逸正是画家晚居时悠然淡逸心境的写照。

清 李方膺 墨笔古松图 轴

清 李方膺 墨笔古松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图绘古松一株,姿势挺健,仿佛一饱经沧桑的老人迎风立于画中。全幅布局简洁,笔法苍劲,意境深邃,表现出作者刚正不阿的个性,是李方膺晚年的代表作品。

清 赵之谦 墨松图 轴

清 赵之谦 墨松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据画家自题,此图参用了篆、隶、草三体的书写技法来描绘松树,落笔圆浑滋厚,与作者的书法风格同一格调。树干、枝条、松针以草书笔法表现,秉承了文人画豪放洒脱的传统。画上行书落款笔力雄健遒劲,其金石韵味与松木的画法相映衬,意趣横生。此幅不愧为赵之谦以金石、书法入画的代表作。

本幅款署:“同治十一年七月,梅圃仁兄大人属。赵之谦。”钤“赵之谦印”朱文印。“同治十一年”是1872年,赵之谦时年44岁。

民国 吴昌硕 苍松 轴

民国 吴昌硕 苍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吴昌硕行草书自题:郁勃纵横诵天保。南山并寿成习惯。黛凝霜雪。涛翻星斗。秋老唳风巢鹤稳厓。空嘘气。成龙后。破寂寥。窗外听弦诗。苍冉叟。移云海。闲挥肘。腾谷啸狂张口。莽天涯。敢试斧斤。谁手唐笃石床听便好。秦封东岱。公何有邈前尘。一语问。留旧从游不。贞壮索写大幡即乞两正。丙辰(1916年)夏。吴昌硕年七十三。

民国 王震 松鹤 轴

民国 王震 松鹤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有王震行书自题:苍松拔地干霄势,久有清阴覆绿苔。夜半风涛相应和,月明千岁鹤归来。辛未(1931年)上田先生雅属。白龙山人写。

近现代 傅抱石 松溪观山图 轴

近现代 傅抱石 松溪观山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自题:“暮年留眼但看山。抱石写苦瓜诗意于金刚坡下山斋。”钤“抱石之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题跋中所提“苦瓜”指苦瓜和尚,即明末清初的画家石涛。

此图布局满密,但见峰峦叠嶂,壁立千仞,一线飞流倒悬山间,水于山下汇为溪流,淙淙不息。长松挺秀,枝条纷披,有遮天蔽日之势。文士立于横跨两岸的板桥上纵目远眺,似为这幅天然图画所折服。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本文部分鉴赏类文字整理自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