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冬:第二批航天员中的首位指令长

2022-12-07 14: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名人传记月刊 名人传记月刊

2016年,陈冬曾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六年后,他再次迎来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实现了“尽快返回太空,为祖国飞出新高度”的愿望。这一次,他肩负着比六年前更加重要的责任——担任神舟十四号飞船乘组指令长。

作为第二批航天员里的首位指令长,陈冬要迎接全新的挑战和考验。

陈冬

中学时当了六年班长

陈冬1978年12月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父亲陈树林和母亲黄焱退休前都在洛阳铜加工集团物资调剂有限公司(原洛阳铜加工厂)工作。陈冬有一个大他四岁的哥哥陈波,父母想再生个女儿,谁知又生了个男孩。他们便把陈冬当女孩养,给他扎上小辫子,穿上女孩的服装。一家人生活在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的洛铜三十四街坊。两室一厅的小屋,承载了陈冬的整个童年时光。

幼年时期的陈冬

陈冬从小在工厂大院里长大,是小伙伴们中的“孩子王”。他带着小朋友们踢球,有时候会因砸坏邻居家的玻璃顽皮地落荒而逃。

陈冬的转变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一天,学校给全校老师发菜,菜全堆在小操场上。放学后,陈冬领着一帮小伙伴在菜堆上又打又闹,结果把菜踩得稀巴烂。过后陈冬越想越害怕,主动找到老师承认错误,准备接受批评。但让他意外的是,班主任杨老师并没批评他,而是温和地对他说:“老师知道你是无意的,但以后无论干什么事一定要多为别人想一想。”

杨老师替陈冬承担下了所有责任,老师的话也在陈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凡事多为别人着想,做个负责任的人。从此,陈冬变得懂事了,也开始在学习上发力,他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快,没过多久就在班上数一数二,还被大家推举为了班长。

中学时期的陈冬

青葱少年和浩瀚太空的故事,要从高二那年讲起。

陈冬曾经的班主任、洛铜加工厂中学(现洛阳市第二中学景华校区)数学老师姚志强回忆,陈冬那批学生入学时,为了快速了解孩子们,也让他们彼此之间增进了解,他曾多次举办足球比赛、篮球比赛等活动,还带大家去野炊。入学一个月后,他让孩子们自己投票选班长,陈冬最终高票当选。从初中到高中,陈冬在姚志强班上连续当了六年班长,是姚志强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冬不仅文化课成绩优秀,在全市拿过数学竞赛二等奖,他的身体素质也是“肉眼可见的好”,学校举办运动会,凡是他报名参加的项目,个个都能得前三名。

对于陈冬,包括姚志强在内的老师们都寄予了厚望,他们坚信,按照理想的轨迹发展,陈冬一定能够考取一个重点大学。

“飞天”这个关键词是在不经意间闯入陈冬的生活的。1996年,洛阳市传来招飞的消息,姚志强班上一名往届复读生,顺利通过层层筛选,考上了飞行员。那名学生的成功经历就像一把钥匙,给包括陈冬在内的其他孩子打开了一扇门,“飞天”的梦想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

第二年,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陈冬报名参加了招飞测试,并接连通过了两次严格的体检。接下来等待陈冬的,是最为严格的第三次体检以及高考。

第三次体检在济南进行,陈冬和父亲乘火车前往参加。从济南返回后,陈冬经历了一段“天塌下来”般的低潮。因为在第三次体检时,他自我感觉“视力有一些下降”,但他没时间沮丧,那时距离高考仅有一个月时间了,他必须收拾好心情,专心备考。

关于文化课,老师们对陈冬是绝对放心的。按照招生规定,当年报考飞行员的学生,高考分数需达到四百分。陈冬最终的成绩是六百三十分,远远超出了录取分数线。

然而,当年陈冬只填报了一个志愿,为了防止因视力不合格而意外落榜,他和家人、老师不得不着手联系其他学校。好在过程虽然曲折,最终陈冬还是考取了长春飞行学院。

1997年8月,陈冬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帅气的军装,成为一名飞行学员。那时候没有网络社交平台,不能发朋友圈,陈冬就拍了很多军装照,洗了很多照片,寄给家人和师友,一个月的津贴全用在了拍照、洗照片上。但兴奋的感觉还没持续多久,他就接连遭遇滑铁卢。

那是新训时,一次内务检查,因为被子没叠好,班长直接把陈冬的被子扔到了走廊里。他是全班唯一一个被子被扔到走廊“展示”的人。一向是佼佼者的陈冬觉得很丢人,从那以后,他趁午休时间练习——在会议室找块空地,用抹布把地擦干净,把被子铺在地上,一遍一遍地练。慢慢地,陈冬终于把被子叠成了“豆腐块”。考验接踵而来。陈冬当时有点虚胖,体能成绩离标准差得远。一千五百米跑,达标成绩是五分十秒,陈冬的成绩是七分钟;单杠双杠,标准是做十六个,陈冬只能做三四个。然而,任何一项课目不过关都会被淘汰,驾驶战机飞向蓝天的梦想就会终止。陈冬告诉自己绝不能在这个时候退缩。每次早操,陈冬都给自己腿上绑上沙袋,还比别人多跑一圈。晚上熄灯后,他加练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再爬楼梯练体能,直到筋疲力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这样,陈冬三个月瘦了十多斤,各项成绩都达到了优秀,还当上了区队长。

两年后的秋天,陈冬终于驾驶飞机飞上了蓝天,并以优异成绩拿到了歼击机飞行与指挥专业毕业证书。

通过补招搭上了航天员选拔的末班车

2001年,陈冬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浙江嘉兴空军某团,先后驾驶“歼教-6”和“强-5”飞机。他一度以为“此生就和蓝天为伴了”,直到2003年,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天的身影牢牢吸引住他的目光。

当得知所有航天员都在飞行员中选拔,杨利伟和他一样飞的都是强击机时,他的心跳加速了。梦想,向当时二十五岁的陈冬招了招手。随着费俊龙、聂海胜等人不断飞向太空,陈冬的渴望变得越来越强烈。

但机会真正来临的时候,他又遇到了点小波折。2009年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开始时,时任某飞行大队大队长、空军一级飞行员的陈冬正和部队在大西北参加演习。他们得到消息后非常欣喜,结果却被告知,因在外执行任务,上级决定他们就不参加这次选拔了。

“梦想就这样破灭了?”接到通知后,陈冬觉得天都是灰色的,中午饭也吃不下。经历短暂的挣扎后,陈冬迅速调整状态投入训练,带领战友圆满完成了任务,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心理学上有个法则叫“梦想法则”,即一个人只要拥有梦想,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且不断创造奇迹。的确,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全世界都会为之让路。三个月后,陈冬竟然获得一次补招的机会,搭上了航天员选拔的末班车。

飞行员时期的陈冬

陈冬顺利进入面试,更让他惊喜的是,面试官竟是他十分崇拜的杨利伟。杨利伟问他:“想成为航天员要面对更大的风险,要付出更多,会照顾不了家庭,你会坚持吗?”陈冬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可以飞得更高。为实现这个梦想,我甘愿付出一切。”

2010年5月,陈冬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报到那天,第一批航天员在航天员大队门口欢迎新成员。看到以前只在电视上出现的英雄们近在眼前,想到从此能与他们并肩战斗,陈冬心里升起一种自豪感。

一入队,老大哥们就和新队员们交流经验。从与航天员吴杰的交流中,陈冬悟出了一个道理:对航天员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到“慎独”:抛弃一切杂念、集中全部精力,一门心思苦练飞天本领。

于是,陈冬仿佛“人间蒸发”般消失在亲友们的视线里。其间,姚老师还因为陈冬突然杳无音讯,在当地报纸刊登文章寻找他。姚老师不知道,此时的陈冬正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在北京的航天城里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六年,陈冬几乎与世隔绝,直到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才被媒体公布于大众视野。

六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仿佛又被拉回到了高强度学习的学生时代。已经习惯了驾驶战机翱翔蓝天的他,坐回课堂,拾起课本,吸收天文、航天技术等多类陌生学科知识。这对于陈冬来说,无疑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

“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不适应,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儿,让自己别犯困。”从此,教室里便充盈着清凉油的气味。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人体自重的八倍,持续时间为四十秒。为了提高自己对超重的耐受力,晚上回到家,陈冬就躺在床上,拿重物压在身上,再练习呼吸和动作。转椅训练是陈冬的弱项,为了锻炼前庭功能,陈冬买了一个可以旋转的电脑椅,坐在上面让爱人推着转圈。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则是对心理极大的考验。航天员乘组三人被关在仅有数平方米的狭小密闭环境中,并被“剥夺睡眠”七十二小时,其间还要在电脑上做密密麻麻的测试题。第三天凌晨四五点钟是他们最困的时候,大家便轮流唱歌、讲笑话,终于熬过来了。

第一次飞天

通过这些魔鬼般的训练,陈冬的身心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总教头”黄伟芬眼中的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很全面。

2015年初,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确定,明确要在第二批航天员中选出一名男航天员。对于陈冬来说,这是一个近在咫尺的机会。他拼尽全力,利用所有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将近两年的时间,他基本没休息过。2016年10月17日,陈冬终于实现梦想,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进入太空的机会。凌晨1点多,他被工作人员从睡梦中叫醒,开始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初上太空,失重的体验让人新奇和兴奋,但很快“空间运动病”出现了。由于失重,血液涌向陈冬的头部,他开始头晕脑涨,甚至眼睛都有点外突。晚上,陈冬钻进睡袋,却好像还在飘着。没有躺在床上那种踏实的感觉,他怎么也睡不着。好在指令长景海鹏已有两次太空飞行的经验,帮他慢慢适应了失重感。

在太空“出差”的三十三天里,乘组两人既是航天员,又是工程师、科学家、医生、饲养员和农民,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那次任务中,还有一个不大为人所知的小插曲。就在飞船返航前几天,陈冬和景海鹏突然遭遇了话音通信中断故障。“开始我呼叫飞控中心,没有反应,我还以为不在通信区。隔一会儿再呼叫,还没有反应。”陈冬说,“我们就在摄像头前写下‘无线电通信故障’,让地面科技人员看到。在与地面联手排除故障的三小时里,我们在镜头前非常镇定,还在手册空白页上写了‘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来告知地面。”

收听不到地面指挥调度的声音,航天员在太空中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他们当时最坏的打算就是可能回不去了。这安静到可怕的三个小时,也是直面生死的三个小时。后来,通过天地协作,通信问题最终得到了有效解决。

陈冬的微信头像是一张从舷窗口拍的太空画面。隔段时间他就会给头像换一张太空图,均是他在执行神舟十一号任务时拍摄的美景。

在太空驻留的那一个月,每当“夜深人静”时,陈冬就会趴在舷窗边凝望地球,日出、日落、白天的陆地、夜里城市的灯光,景色交替得特别快,他怎么也看不够。陈冬特别喜欢看闪电,他说闪电是无数个“唰唰唰”闪烁的小亮点,像是地球在跟他们打招呼。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序幕。中国空间站时代来了!按照计划,仅2021年和2022年两年时间就要实施十一次飞行任务,其中包含四次载人飞船发射。

在此之前,航天员就已经在为空间站任务进行积极备战。任务的密集带来更多飞天的机会,对航天员的身心素质、知识储备和应急处置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执行完神舟十一号任务返回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陈冬就投入到空间站任务的训练之中。他渴望重返太空,“那种愿望就像是没吃冰激凌前,大家都说好吃,就想吃,吃了以后,发现果然好吃,就更想吃了”。

神舟十四号乘组:散开来是尖刀,聚起来是铁拳

2019年12月,陈冬入选神舟十四号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身为指令长,陈冬却是乘组中年龄最小的,比刘洋还小两个月。此前,陈冬在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在轨三十三天。顺利完成这次一百八十天的任务后,他将超越王亚平成为在轨时间最长的航天员。

陈冬根据任务要求和三人特点将任务进行分工。他主要负责抓总和出舱活动;刘洋工作细致,负责物资管理和机械臂操作;蔡旭哲理论功底深厚,操作熟练,主要负责环控设备运行与维修。经过两年半的磨合,乘组间越发默契。团队的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也能随时进行补位。

作为指令长,陈冬对自己要求更高。

水槽失重训练是在水中模拟失重环境进行训练。由于水的阻力等因素,水下的有些操作甚至比在太空还要难一些,需要潜水员进行适当辅助。一次水下训练时,陈冬遇到了一个难题。因为更换了新型水下训练服,配套的鞋子和脚限位器第一次进行匹配,陈冬试了几次,鞋都卡不进脚限位器。隔着厚重的鞋子,脚根本没有触感,卡槽咬合范围不到两厘米,加上头部是固定在头盔里的,只能通过腕部小镜子观察,这项操作本来就很难。刚开始上脚限位器时,航天员可能半天都穿进不去,全靠千百次的重复训练后,让操作成为下意识。

陈冬在水下试了很久,仍然无济于事。教员见此情况说,鞋子的问题后期再解决,潜水员先协助穿上,把整个训练流程做完。为了不耽误任务进程,陈冬只好让潜水员辅助上脚限位器。等整场训练结束,已经五六个小时过去了,陈冬的体力消耗殆尽。但他顾不得疲惫,继续在水下练习上脚限位器,直到自己穿上为止。

一向低调随和的陈冬,在训练时特别爱“找茬”。因为“在太空中,我们是终端用户,要从我们的使用出发,结合太空失重的经验,去检验程序、产品是否合适合理,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操作去验证”。陈冬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不断提出建议。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四次出舱活动,陈冬都认真观摩过,并针对神舟十四号任务中出舱活动的相关设计,给科研人员提出了几条改进意见,均被采纳。

建造中国空间站,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梦,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陈冬对这次任务充满信心,也充满期待。他说:“在载人航天事业三十周年之际,中国太空家园将在我们手里竣工,我们是多么幸运,更是多么幸福。我们乘组一定坚决完成任务,用精细保证精准,用精心换来精彩。”

妻子眼里的男神

陈冬的妻子汪晓燕是个精致美丽的南方女子,说着一口温软的江浙味普通话。2005年,两人结婚。十二年前,为了支持爱人的梦想,从没离开过父母的独生女汪晓燕,离开她生活多年的江南水乡,追随陈冬来到北京。生活和工作环境一下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汪晓燕深感孤独和失落。而刚进入航天员大队的陈冬要面对大量的学习和训练,根本没空陪她。

有一次,汪晓燕守着陈冬下班的时间,却迟迟不见他的身影。她在楼梯口张望,发现陈冬正扶着楼梯扶手,一步一步地往上挪动。汪晓燕问他怎么了,陈冬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没事,就加快了步伐。汪晓燕明白,陈冬不想把训练的辛苦带回家,不想让她担心。她也告诉自己,要从娇娇女快速成长,当好贤内助。

后来,他们有了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汪晓燕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家庭重担,偶有疲惫苦闷的时候也从不向陈冬抱怨。反而,提起陈冬,汪晓燕言语间表现出来的是满满的崇拜和幸福。在她眼里,陈冬学习能力强,做事有主见,干一行精一行,顾家……几乎挑不出缺点。

不管平时训练任务多重,陈冬一回到家,不是陪孩子们玩,就是监督他们做作业。孩子们对陈冬又爱又怕。陈冬一段时间没回家,孩子们就会问:爸爸啥时回来?陈冬原以为他们是想念自己,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怕爸爸回来,好日子就到头了。陈冬有些失落和自责,他反思自己陪伴孩子们的时间太少,有限的时间还主要用在了学习管教上,忽略了感情陪伴。但是,和别的爸爸不一样,陪他们玩耍、运动,对陈冬而言,只能是个奢望。

陈冬与妻子汪晓燕及双胞胎儿子

这次执行任务前,孩子们表达了想跟爸爸去太空的愿望。陈冬说:“这次没有船票了,等你们长大了,争取自己上太空。”他趁机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你们好好思考一下去太空干什么?为什么去?”

“他‘出差’半年的时间,我会做好我的分内事,照顾好家庭,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唯一的愿望是希望他带领好这个乘组,圆满完成任务,然后平安归来。”汪晓燕说到最后,有点动情。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句诗是汪晓燕对陈冬的寄语和祝福。

(原文《陈冬:第二批航天员中的首位指令长》刊于《名人传记》2022年第8期 文/占康)

责编丨王苑 责校丨张静祎

排版丨王苑 审核丨杨彦玲

原标题:《陈冬:第二批航天员中的首位指令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