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经济故事改变一切:熟悉的东西往往并不为人所知
一般来说,熟悉的东西,恰恰因为熟悉,所以不为人所知。
——黑格尔
诗人穆里尔·洛基瑟(Muriel Rukeyser)说:“宇宙是由故事组成的,而非原子。”我们也是由故事构成的。我们用故事来捕捉昨日,确保明天。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从他人和生活中期待什么。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讲故事的方式,也就有多少故事等着被讲述。那些让我们产生深刻共鸣的故事,可以伴随我们一生。好的故事,说得精彩的故事,能让你发现你渴望着某件东西,尽管你连这东西的名字都说不上来,甚至连自己也没察觉你正渴望着这件东西。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们一直不断在说故事。我们每天都活在故事里,在别人的生活里扮演或轻或重的角色。不知何故,我们开始把自己参与的各种叙事结合起来,交织成一件东西,帮助我们了解世间万物的道理。身为说故事的人,我们以自己的观点来了解自己的生活,根据自己了解世界的方式,来赋予各种事物意义。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如何知晓我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我们眼前所有的故事有何意义?这些故事对于我们此时此地聚在一起的故事——正缓慢被书写的故事——有何重要意义?
这些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我们建立个人的神话,这是一种支持我们说故事的隐藏结构。精神分析学家琼·辛格[1]表示:“个人的神话不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它们不是虚假的信仰。它们不是你为了解释周遭环境与自己的行为而对自己讲的故事。更精确地说,你的个人神话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基础建筑,能指引你的生活,无论你是否察觉。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你依靠你的神话生活。”
你的个人神话,也就是指引你的生活的基础建筑,并非存在于真空,它的四周环绕着精彩纷呈的文化故事。这些庞大的文化故事植根于社会活动领域,这些领域虽然彼此联结,却又各自区别,这些领域反映了人类对政治、宗教、经济、美学、知识与关系的追求。我们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些文化故事,几乎未曾感受到它们的存在。我们把这些文化故事直接当成现实——无论现在还是过去,一直如此。这些文化故事绝大多数仍隐藏在暗处,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我们并不因此感到困扰,因为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我们需要注意的东西。
在这些文化故事当中,如果有一个文化故事逐渐拥有了主导性,就表示主宰故事出现了。主宰故事开始改变其他的文化故事,而随着更大的背景的改变,你的个人神话——那个充满活力的基础建筑——也随之改变。一个新的统治模式开始出现。单一文化开始形成。
*
那么,该如何观察单一文化呢?如何发现这种像空气一样四处弥漫、虚无缥缈却又构成生活的事物?我们可以留意,当我们告诉彼此我们和世界应该如何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单一文化的影响。生活是什么?我们听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仰赖什么样的故事来生活?
在21世纪最初的几十年里,主宰故事是经济;经济的信念、价值与假定,形塑着我们的思维、感受与行为。这些构成经济故事的信念、价值与假定本质上并无对错可言;它们只是一种视角,用来观察现实的本质。然而,在单一文化中,单一视角会变得根深蒂固,成为唯一合理的现实,我们开始忘记其他的故事,也无法看到单一文化的全貌,更难以对它提出质疑。我们把单一文化当成真实之物,因为我们时常聆听它的故事,日复一日沉浸其中。我们越是理所当然地接受单一文化,越是在生活上接受它的各项信条,我们的生活就越容易受到单一文化的塑造。
当人们认识到单一文化是经济时,大多数人的第一个假定是,主宰故事讲的是钱——如何获取金钱,如何赚到更多的钱,如何花钱,如何钱滚钱,或如何存钱;至于这么做叫消费主义、商业主义,还是物质主义,并不重要。但这种说法只说中经济单一文化的表象。单一文化的议题的确以钱为中心,但这则经济故事蕴含着更微妙且深不可测的信念与假定,这些信念与假定可分为三类:身为人类,你是谁?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你与世界如何交流?
*
在经济故事里,人性呈现出特殊的一面。经济故事对于“身为人类,你是谁?”这个问题,有许多可说之处——什么东西能激励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是如何思考的?经济故事试图根据你的内在本质,来了解与预测你的行为。
从一开始,在经济故事里,你就是一个个体。约翰·多恩(John Donne)曾说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在经济故事里,你从根本上就与其他人分离。虽然你实际上至少属于一个团体——你出生在一个家庭中,但经济故事并不将你看作一个群体的成员,不认为你必须承担群体的义务与责任。相反,经济故事把你当成一个个体,独立于他人。
经济故事也说,身为人类,你是理性的。在经济学思想中,你是理性的不表示你是通情达理的或你是思绪清楚的思考者。你是理性的意味着当你面对一项选择,你会经历三个阶段来做决定。假定你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首先,你会列出所有可以达成目标的方法,你会衡量每一种可能的利弊得失。其次,你会分析哪一种做法最有效率——能最直接地让你获得最大的成果,同时花费的资源最少。最后,你选择最有效率的做法,因为在经济故事里,最佳的选择永远是最有效率的选择。这表示,你的最佳选择永远不会是风景优美的路线,你使用的资源也绝不会超过必要所需。
在经济故事里,你是自利的,而且是尽可能地自利。自利与自私不同。自私是只关心自己,不管他人死活。自利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努力改善你的状况或处境。经济故事说,作为一个自利的人,每次做决定时,你都会不断计算在特定情况下什么对你最有利,什么对你不利。
塑造一个理性和利己的人可能听起来相对无害,但这种思维方式是有影响的,因为这种思考完全基于以下假定:你知道自己身处什么状况,你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选择,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这些假定不一定能成立。例如,把自己可以执行的选择一一列出,这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经济学家提勃尔·西托夫斯基[2]把这种状况比成在中国餐馆里拿了一大张菜单,然后开始分析你的选项。现在在你的眼前有这么多菜可以选择,经济故事说,你知道自己最想吃的是什么,因此会点自己最想吃的那道菜;从表象来看,我们假定你的行为可以表现出你的偏好。但西托夫斯基说,菜单上有九成的菜,绝大多数人都看不懂,因此最后人们一定会点自己以前吃过的菜,或者是点新的菜,但发现不合自己的口味。我们做决定时,很容易忽略重要的信息,我们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理性——这种状况越来越受重视,以致有些经济学家现在反而认为我们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而且会有系统地做出错误的决定。即使如此,经济故事仍认为,身为人类,你是理性且自利的。
经济故事认为,你的行为就是你的想法,因为你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所以其他人可以从你的行为看出你想要的是什么。如果你买了一件蓝色衬衫,我们会假定你肯定想要一件蓝色衬衫。如果你买了冰激凌,我们假定你就是想吃冰激凌。经济故事其实并不是很在乎“你要什么”;经济故事对于你偏好的“内容”少有着墨。如果你想靠着饿肚子、吃甘蓝菜与多走几步路来减肥,那是你的选择。你是唯一能决定自己偏好的最终权威,你的行为表现了你的偏好。虽然你要的与你偏好的东西可以经由广告、传统、改变的环境或自身的经验来加以形塑,但经济故事依然认为你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的偏好,你知道自己满不满意上次做的选择。也许实际上并非如此,但经济故事是这么说的。
在经济故事中,你要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与行动。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萨伊[3]是“企业家”这个词的创造者。他说,企业家把资源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以创造更高的生产力与更高的收益。如果你是企业家或者正以企业家的姿态行事,那么无论你走到哪里,你都在提高生产率、利润和增加价值。
此外,你也是永不餍足之人。你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且会在激励下去满足无止境的欲望,尽管永远不可能做到这点。由于你永远无法满足自身的欲望,因此一辈子都将被一件事所驱使:对满足的渴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动机远比这种说法更复杂也更微妙,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每个人都跟你我一样有着无止境的欲望,因此世上的资源一定无法满足我们。换言之,资源是稀缺的。
这引领我们来到下一个话题: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
在经济故事里,世界是由市场构成的。市场里充满跟你我一样的人,大家在这里买卖商品与服务。有时,你是买家;有时,你是卖家。市场的变化取决于你是买还是卖。
如果你是市场世界的卖家,经济故事会说你是个小企业家,想在市场获利。你也许是当地农贸市场的商人。你跟其他商人一起贩卖货物:新鲜的蔬菜与花卉、香肠与饼干、罐头食品或手工艺品。如果有人抢购你的商品,你可以抬高你的卖价。如果你的商品乏人问津,那么你必须降价求售。换言之,价格由供需力量决定——不是你。经济故事说,身为卖家,你没有能力影响价格。
同样的故事也可以用来说明薪资:你的工作的价格也是由供需力量决定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薪水太低,那么该怪的不是雇主,而是市场。决定薪水的不是老板,而是市场。如果不容易找到帮手,那么你的薪水会提高。如果人浮于事,那么你的薪水会降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的老板也基于理性在盘算。这意味着你的老板会做出最符合效率的选择,他会雇用能胜任且花费他或她有限资源最少的人来工作。
如果市场世界让你受苦——因为东西价格太高,你买不起,或者你卖的东西价格太低,让你无法维生——你无法责怪任何人,只能责怪市场。但终究来说,市场并不是特别冲着你而来的,它不是故意给你苦头吃。现实就是如此。因此,即使零售业大厂、跨国能源公司与全球科技公司的规模足够庞大、力量足够强大,以至于可以影响价格与薪资,经济故事依然坚持以上说法。
如果你是市场世界的买家,无论你知不知道这点,你都协助监督市场。身为买家的你走进农贸市场,你逛了一个又一个摊位,商人忙着彼此竞争,都希望能跟你做成生意。因为你是买家,而且你是理性的,所有商品在你面前都是平等的,所以你会购买最有效率的商品——既能满足你的需求,又用最少的资源。提供商品给你的卖家越有效率,商品价格就会越低,你就越有可能购买。经济故事说,市场在争取买家的竞争中获得调节,因此不需要由市场以外的事物——如政府——来进一步调节。
在经济故事中,买家与卖家是有效率的,在市场世界中也一样。当买家有效率时,会尽可能用最低价格满足自己的需求;当卖家有效率时,会用最低成本生产最好的商品。买家需求增加,卖家供给就会增加。当供给与需求达到均衡时,市场就达到最适状态。卖家不需要超量生产,而买家也不用超额购买,于是卖家提供的商品与买家购买的商品自然而然相等。经济故事说,这种效率可以避免人们浪费资源。大家应该还记得,我们说过资源是稀缺的,因为人的欲望无限,因此资源一定无法满足人的欲望。当市场与市场内的竞争遍布全世界时,市场世界就能达到最优效率,这就是自由贸易的论点所在。
经济故事说,市场世界的大小并不固定,它能发展到什么地步并无限制。实际上,我们会把一些事情排除在市场之外,例如性、生育后代、人体器官、政治职位、奖赏与荣誉、爱情与友谊、毒品及杀人。将这些领域与市场区隔开来,意味着在这些领域进行买卖通常是犯法的,例如性交易、贩卖儿童、买卖器官、买卖参议院席位、买卖诺贝尔奖、买卖可卡因,或者就算是殴打某个你认为死不足惜的人,即使有人愿意针对这些事物或行为进行买卖,法律也是不允许的。尽管如此,经济故事仍认为市场的运作应该毫无限制,而这引领我们更进一步来到第三个话题:你与市场世界如何交流?
*
根据经济故事的说法,你可以任意进入或离开市场世界。身为买家,你可以自由选择买或不买。如果你想要某件东西,而且你也付得起价钱,那么这件东西就是你的。如果没有东西合你的意,那么你可以“用钱投票”,什么都不买。如果在市场世界里,你无法跟其他人一样随意移动,也许因为你是小孩或老人,也许因为你很穷,也许你有学习障碍或精神疾病。因此你无法跟其他人一样独立,任意进出市场。在这种状况下,你可能发现自己很难做出选择或做出最佳选择——而你必须做出选择,才能让市场运作得更有效率;或者,你可能没有足够的金钱,因此连市场都无法进入。有时候,你的“最佳选择”根本不算选择。如果你只拥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饿死,另一个是以被敲诈的高价向镇上唯一的卖家购买面包,这时你进出市场的“自由”,根本算不上自由。
经济故事承认“选择自由”是有限的,而且表示市场里的买家拥有的机会越多,获得的福利就越大。经济故事也认为,你在越多的生活领域拥有越多的机会,就越自由。选择意味着竞争,在经济故事里,竞争是好事。少了竞争,价格就不会按照预期的方式运行,市场世界也会失去活力。这就是价格固定是非法行为的原因,而垄断也不可取,至少从买家的角度来看。
竞争在经济故事的个人层面也很重要。身为理性、自利的个人,你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和市场世界互动的。你与其他工人竞争工作。你与其他买家竞争卖家出售的物品。你与其他卖家竞争买家。无论你在市场世界扮演什么角色,你都在与人竞争大饼,而这偏偏是一块不够所有人分的大饼。因为资源是稀缺的,你必须选择自己要什么,然后与其他人竞争仅剩的一点东西。你可以通过与他人比较,看出自己在这场竞争中的表现。谁落后?谁领先?你越抢在前头,就越能得到更好的东西。
在市场世界中,你跟其他人的关系主要是竞争关系,但这种关系一般来说是非个人的与交易性的,这是一种买卖关系。你不一定要跟对方成为朋友,也不需要认识他们才能跟他们做生意。两个理性、自利的人进行交易,银货两讫之后,两人就毫无瓜葛。
根据经济故事,你在市场世界的个人经验,会受到你对市场的了解程度的影响。你的信息越优质,获得的福利越大。有了完美信息,就能做出最佳决定——最有效率的决定——因为你是理性的,你会用最低的可得价格购买能满足你需要的东西。当然,没有人能拥有完美信息。相反地,你拥有的多半是不对称的信息:潜在的受雇者通常比面试者更了解自己有什么技能,不动产中介通常比买房的人更清楚房地产的状况,医生通常比病人更了解医疗上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使你很难做出最佳选择,经济故事却说,你拥有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较佳的选择。
在经济故事里,经济增长,生活就会改善。当一国的经济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我们便认为该国的经济增长,而该国民众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经济故事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生活水平上升,国家人均收入提高,你的孩子最终会比你获得更多机会。医疗、教育、艺术、社会项目,都会获得政府经费。简言之,经济增长促成社会发展。
许多评论者认为,经济增长不是故事的全部;增长是好是坏,取决于增长的内容。如果你住的社区犯罪率上升,那你可能会买一支枪,雇一名保镖,因为你觉得走在街上很不安全。在这种状况下,枪支与保镖服务的交易大增,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经济增长——虽然你的生活水平从官方的数字来看得以提升,但你的生活质量并未真的提高。但在经济故事里,经济增长无疑是一件好事。
简言之,在经济故事里,你是个理性、自利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个人,你试图满足自己无穷的欲望,不管它们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个市场世界,充满买家与卖家。价格是供需力量决定的,供需力量来自市场,而非来自人,它不是个人所能操控的。在市场世界里,卖家努力求取利润,买家努力用最少的资源购买商品。这个世界是由竞争所调控的,卖家争取买家,取得效率,稀缺的资源因此不会被浪费。市场与竞争越是广泛,越能达成最优效率,而市场的规模与成长是无限的。当你跟市场世界互动时,你可以任意进入与离开市场。选择越多,获得的好处越多;选择可以刺激竞争,没有竞争,市场无法运作。你拥有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更好的决定。你与每个人竞争,而每个人也跟你竞争。经济关系是非人的、匿名的与交易性的,经济增长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难逃单调:当人遭遇经济浪潮》,[加] F. S. 迈克尔斯 著,黄煜文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2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经济故事对于以下三个问题的看法:我们是谁,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交流互动。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经济故事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作,如何创造出单一文化,使所有人都受到经济故事的约束。
你将会发现:在生活中相互依赖但又截然不同的领域——这些领域曾经被更广泛的思想所支配,经济故事中的不同元素是如何被采用,或者已经被采用的。在往后六章,你会看到经济故事如何运作。你会发现经济故事的假定如何改变你的想法与行动,而我们将从你的工作、你与其他人及自然世界的关系、你的社群、你的身体与精神健康、你的教育,以及你的创意这六个层面来探讨。
你会看到,一则故事如何改变一切。
注释:
[1] 琼·辛格(June Singer),荣格学派心理分析师,有着三十余年教授分析心理学和个人执业的经验。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受训成为荣格心理分析师。辛格博士是美国芝加哥荣格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亦是跨区域荣格分析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她的著作有《爱的力量》《双性同体:内在的对立面》等。(本书脚注皆为编者注。)
[2] 提勃尔·西托夫斯基(Tibor Scitovsky),出生于匈牙利,最早在布达佩斯学习法律,后来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二战”之后,他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20世纪60年代,西托夫斯基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工作。1976年,他出版了自己最负盛名的著作《无快乐的经济》。
[3] 让·巴蒂斯特·萨伊(Jean-Baptiste Say),法国经济学家,古典自由主义者。他是继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学伟人。
(本文选摘自《难逃单调》一书,澎湃新闻经出版社授权刊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