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明日召开,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

澎湃新闻记者 刘栋 发自加拿大蒙特利尔
2022-12-06 14:2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蒙特利尔COP15大会正式开幕前夜的会场外

当地时间12月5日晚(北京时间6日上午),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街头最低温度只有0℃。气象预报显示,明天早晨蒙特利尔将是阴雨绵绵,更增添几分寒意,而下周蒙特利尔则有可能迎来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

雪天是蒙特利尔许多当地人心目中一年里最喜爱的时节,不知道这是否会给即将再次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带来一些“好运”。12月7日至19日,COP15将在蒙特利尔召开第二阶段会议。来自196个缔约方的超过万名与会者将齐聚在这座城市,希望达成一项对全世界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自然保护协议。 

相较每年一次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而言,生物多样性大会的“知名度”并没有那么高,但其重要性却并不低。去年10月,COP15的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成功举办,第二阶段会议为何会移师加拿大?此次大会究竟想要达成什么目标?有何重要意义?在大会正式开始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于这些常见的“入门”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以帮助读者在未来两周中更好地参与关注此次大会的进程。 

生物多样性是什么意思?

生物多样性,顾名思义,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多种多样,有动物、植物、真菌和包括细菌在内的所有不同的生物,以及它们如何在微妙的生命网络中适应共存。

更进一步而言,动物和植物为人类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包括淡水、食物和药物。 然而,人类无法从单个物种中获得所有这些好处,而需要各种动物和植物环环相扣联手发挥作用才能共同繁荣昌盛。 

换句话说,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 

举例来说,植物对于改善地球大气环境非常重要,因为人类呼吸的空气需要植物净化,适宜人类生活的温度需要植物来调节,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也需要植物来吸收转换。正因如此,植物是保护人类免受气候变化危害的重要部分。 

然而,科学家们发现,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正在大规模地衰退,而且没有地方可以幸免于难——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比科学家预期的要快1000倍以上。

2019年,联合国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包括过度耕种、伐木、狩猎和捕鱼在内的行为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 

《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称《公约》)于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首次开放给各国签署,是全球第一个关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约。

《公约》第一次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公约》包括了所有的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资源。它将传统的保护努力与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经济目标联系在一起。

《公约》具有法律约束力,《公约》成员国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公约》提醒决策者们,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提出了一个面向21世纪的理念,即可持续利用。

目前已有195个国家和欧盟加入了《公约》, 中国是最早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而美国是唯一一个尚未批准它的联合国成员国。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缔约方大会简称COP)每两年举行一次。 

为什么COP15非常重要?

COP15之所以如此受到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全世界各国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问题的严重性,与此同时,此次大会最重要的目标是设立未来十年挽救地球生物的“全球大作战计划”——制定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议》,这一新协议的里程碑意义可以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于2015年通过的《巴黎气候协议》来对比。

而眼下各方围绕新协议仍存在不小的分歧,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新十年目标尚未出炉,时间已过去近两年,全世界的迫切心情越发加增。

各界人士希望在此次于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达成新的协议,阻止被科学家所称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发生。

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问题并深度参与了昆明第一阶段会议的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生态系统保护与社区发展计划主管彭奎对澎湃新闻说,这次大会对2050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以及2030年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并使自然走上恢复之路,有决定性影响。

彭奎表示,如果各方在此次大会上无法就关键机制和问题达成共识或没有在文本中体现相关措施,那么就会对生物生存和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危机进一步加深。相反,如果各方能够就主要问题达成一致,就可以指引全球自然保护的大方向,并让相关目标实现具备条件。这包括阻止迅速下降的生物多样性并挽救大量野生动植物,稳定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驱动人类经济发展向“自然有利”或“自然向善”的方式和方向转变,并为实现全球公平公正的发展提供保障。

COP15主要目标是什么?

尽管有许多重要的目标,但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达成“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这个主要目标。

截至目前,这份新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大保护力度、尽可能可持续利用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分享更平等、增加财政支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此外,该框架协议草案还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22个下属且更为具体的子目标,例如最常被提及的到 2030 年,各国应至少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又被称为“30*30”目标。 

其他目标还包括减少农药使用、解决入侵物种、改革或取消对环境有害的补贴以及增加公共和私人来源的自然融资等。

有分析认为,如果要取得真正的进展,新的框架需要既目标高远,同时又具备可操作性,并且它必须解决导致自然损失的五个关键直接驱动因素:改变海洋和土地的用途;过度开发生物资源;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此外,它还需解决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

彭奎认为,这次大会的看点不仅包括一些“雄心勃勃的目标”是否能被通过;执行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创新并有力实施也是重中之重,这包括对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调动、科学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切实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履约能力和水平等;特别是未来是否有更有效的资金机制,以及能否保障和监测评估各国规划、执行国家计划并与全球目标保持一致性方面。

另外,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会被怎样定义;巴西、印尼、刚果(金)、俄罗斯等生物多样性大国的谈判立场会否因为国内选举或国际政治因素变化或转向,也值得关注。

关键挑战有哪些?

达成新框架协议的谈判之路一直非常艰难。

此次大会开幕前一天,临时增加的第五次工作组会议刚刚结束,而新协议的草案文件中仍有几百处各国存在分歧的地方。

除了不同国家对新协议主要目标的侧重关注点不同以外,主要分歧还包括资金问题——缔约方将需要就资金问题达成协议,包括发达国家将提供多少资金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协议计划各方应承诺到2030年每年至少筹集2000亿美元资金,其中5%用于发展中国家。到目前为止,每年的平均支出却只有780亿至910亿美元,与目标金额有很大的距离。 

另一个问题是关于使用基因遗传资源数据方面的获取渠道和利益分享问题,特别是如何在用户(如生物技术公司)和提供者(指拥有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国家和社区)之间分享使用遗传资源所带来的利益一直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矛盾焦点。

中国是主席国,为何大会在加拿大举行?

许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这次会议在加拿大举办但主席国是中国? 

COP15原计划于2020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行,但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导致无法举行线下会议。2021年10月,主题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等9位缔约方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视频出席领导人峰会并讲话。

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系列务实有力的东道国举措。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为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进程和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注入强大政治推动力。

此后,由于全球疫情持续延宕,第二阶段会议多次延期。最终联合国在今年6月21日宣布,考虑到新冠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从中国昆明改为公约秘书处所在地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但中国仍将是这次会议的正式主席国。 《公约》中规定,如遇因不确定性而无法举办的情况,会议移师秘书处所在地是第一选择。

彭奎表示,这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席国主办联合国环境领域重要多边会议,中国是否能够以主席国的地位创造性地将其他国家团结在一起,共同达成一项雄心勃勃的协议,值得关注。

“生多和气变”的联系和区别

COP15听起来与最近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十分相似,关注的话题也相关,但这两次会议关注的问题并不相同。

COP27讨论的是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采取行动,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适应气候变化。COP15则通过《生物多样性公约》关注生物世界,目的是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及相关问题。

不过,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需要共同解决。

“世界各国都需要提高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认识,现在很多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是双重全球环境问题,这次会议也肩负着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问题关注的重任。”绿色和平东亚区全球政策高级顾问李硕对澎湃新闻说。

    责任编辑:胡甄卿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