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地核酸检测告别常态化:上市公司应收账款激增,更多精力投入常规业务
常态化核酸正在告别。
连日来,中国多地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进行调整,其中关于核酸检测的安排,由于大都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非必要不核酸”、“愿检尽检”等成为政府的态度,同时,多地鼓励居民自备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为新的检测检测方式。
关于防疫政策进一步放宽的讨论还在继续,新冠疫情也终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那么这个曾让多家医药公司赚的盆满钵满的核酸检测行业下一步会怎么样?上市公司方面怎么应对这个问题?
多地告别常态化核酸
在广州、深圳等地,一些核酸点已经撤掉,据广东省本地媒体的报道,广州、深圳核酸点明显减少,而且检测时间也缩短了,导致排队的人反而增加。
12月5日19时,澎湃新闻在上海某社区看到,核酸点前还是排着数十人,澎湃新闻了解到,不少市民已经看到了上海发布的最新政策,但考虑到48小时到了,他们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做一下”。市民告诉记者,如果第二天可以正常上班或者进出超市等,将不再继续继续做核酸。
面对新的防控措施,“目前还没有接到撤点的通知,但我认为短期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一是一些场所还需要验证核酸结果,另外也是居民心理也要有个适应过程”,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表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成都一名市民表示,在不查验核酸证明的通知发布前,也就是11月30日开始,成都市已大规模撤走了常态化检测点。11月30日与12月1日两天,核酸排队时长均在两个小时左右。
一名北京市民也告诉澎湃新闻,因为由于家附近多处核酸点关停,12月4日他跑了8个地方才做到了核酸。
不过,随着防疫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多地宣布,除了特殊人群外,大部分人出行,购物等已经不受核酸限制。这也意味着,核酸检测不再常态化成为趋势,大规模核酸检测的时代将成过去。
多家上市公司回应:回归正常业务
多家涉及核酸检测的上市公司表示会将业务回归到疫情前的常态化。
现在不仅面对价格下滑问题,还面临着业务萎缩风险,兰卫医学对此表示,“业务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公司在疫情的其他检测业务就做的很好,会加强除核酸检测这块的业务。”
同样,达安基因(002030)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这个影响要到明年了,还要看具体政策的调整。”
华大基因(300676.SZ)则表示,“核酸检测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业务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今年已经开始调整,像拓展海外的业务之类的”。
华大基因所为的海外业务是指,“全球新冠疫情为国内IVD(体外诊断)带来了出海契机,华大基因积极将公共卫生防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输出至海外,并把中国的技术通过工程化赋能的方式进行全球拓展”,华大基因在11月9日参加“2022深圳辖区上市公司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中表示。
华大基因还在活动上表示,在新冠病毒检测方面,目前公司已经形成抗原自测、核酸检测、核酸快检、变异检测、病毒测序和中和抗体检测等全线产品布局,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及应用场景。
兰卫医学(301060.SZ)公司在半年报中也预测过,“随着国家疫情防控阶段性调整及新冠治疗药物的推出,疫情将得到有效控制,新冠检验虽会成为常规检验但将伴随着价格下调,因此公司新冠检验收入和毛利都可能减少,存在经营业绩下降的风险。”
11月28日,凯普生物(300639.SZ)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截至目前,公司(含香港地区)于2022年度总计已完成新冠核酸检测约8亿人次。”但公司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公司会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常规业务上,(核酸检测业务)会不会产生影响还要看各地政策的调整。”
应收账款平均增加七成
此前河南省许昌市因欠检测机构钱被暂停接收样本而冲上热搜,核酸检测机构究竟能否如期收到检测费用呢?
澎湃新闻选取了15家涉及核酸检测业务的公司,统计了今年三季度以来的营业收入及应收账款,如图:
综合来看,这15家公司的总的营收为877亿元,平均营收增加6成,但应收账款达到了440亿元,应收账款却增加了七成。
此外另一个数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的减少也表明公司回款的情况并不理想,像兰卫医学三季报显示,经营性现金流为负2.44亿元,同期增减-366.1%。
还有像达安基因,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2.87亿元,同比增加了32.41%,但相对于应收账款增加的84.18%,这意味着企业的负担是在增加的。
不过,采访过程中,上述企业都表示应收账款没有问题。
兰卫医学表示,“有组织专门的催收人员,目前回款正常”,达安基因也表示,“应收账款这块没有问题,公司客户主要针对政府和第三方检测机构,信誉很好,所以目前回款没有问题”,包括凯普生物也表示,“欠款方主要是政府和医院,都是风险比较低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