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城市策略︱应对海平面上升的灰绿交织策略(上)
对21世纪的城市而言,气候变化的挑战日趋严峻,从干旱到山火,从风暴到海平面上涨,都与之相关。沿海城市需警醒海平面上升的诸般后果,并有所应对。Island Press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让城市适应于海平面上升:绿色与灰色策略》(Adapting Cities to Sea Level Rise :Green and Gray Strategies)一书,分“城市策略”和“地方策略”两大部分呈现。城市策略涉及鹿特丹(市政厅栏目此前已对鹿特丹韧性规划提供三篇引介:篇①、篇②、篇③)、纽约(市政厅栏目此前已对纽约防洪韧性提供两篇引介:篇①、篇②)、新奥尔良和胡志明市等四个城市;地方策略包括硬保护策略(灰色)、软保护策略(绿色)、储水策略和撤退策略四大类别。在此,分上、中、下三篇对其进行推介。
海岸社区面临的三种风险: 海岸侵蚀、潮汐洪水和海岸洪水
自上而下,是海平面上涨中风险(上涨5英尺)、高风险(上涨10英尺)情景下纽约、新奥尔良、胡志明和鹿特丹四个城市受威胁范围。(图来自书第4、5页)
应对海平面上涨:何谓灰色解决方案和绿色解决方案
在风暴之前,位于脆弱岸线之上的海滩建筑坐拥美丽海景;在风暴期间,海浪作用把沙子从海滩上部搬运到下部,导致海滩建筑下部结构稳定性受损。
海岸防洪灰色基础设施示意图(来自书第12页)
灰色解决方案(Gray solutions)和绿色解决方案(Green solutions),是应对海平面上升的两种不同途径。
灰色解决方案,又称硬性解决方案,通常由土木和环境工程师所开发,是永久性防洪结构。这种硬性解决方案,侧重于控制洪水和海平面上升,如建造海堤(seawalls)、防洪石堤(floodwalls)和护岸(revetments)。其缺点也较为突出,如破坏生态系统,造价昂贵,需要维护。海岸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干预措施:人工建造的堤坝和护岸,用以消解海浪强度,从而减少海岸侵蚀;也在尽力保护内陆免受海啸和洪水侵袭。当前开展了更多探索,如城市内部的水广场等,有助于提升城市内部对洪水的缓解能力。
海岸防洪绿色基础设施示意图(来自书第13页)
绿色解决方案,又称软性解决方案,是利用生态环境原理和实践来防御洪水,减少侵蚀并使得海岸线得以稳定。相比灰色解决方案,绿色解决方案可改善海岸生物栖息地并提升美观。当然,其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也更低。但它们并非永久性的,可能占用更多空间,也易受侵蚀。以沙丘为例。虽然海岸植物能够将沙丘紧密相连,但它们很容易被践踏。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难以制止人们进入海岸沙丘地带。
灰绿交织的解决方案示例,在沙质滨海带上引入自然生态过程,加固现有堤防。(来自书第12页)
灰绿交织的解决方案,则兼取二者之长。在海岸上,利用海堤和护岸保护内陆地区;与此同时,生机勃勃的海岸线和沙丘也可保护内陆地区,同时丰富景观和促进生物多样性。城市内部修建水广场,有助于缓解洪水影响;与此同时,城中的公园和湿地,也都能允许在洪水期间被淹没,它们兼具“海绵”功能。前面提及沙丘,如果在沙丘地带精心设计独立的步道或高架平台,就可达成灰绿交织的解决方案:这一地带能够利用自然生态过程提供防洪功能,还可为人提供娱乐空间。
尽可能探索用自然解决方案替代灰色基础设施的功能,这是本书倡导的宗旨,对应的座右铭是:“尽可能软,必要时硬”(soft when possible, hard when necessary)。将城市和景观设计与基础设施相结合,不仅仅把海平面上涨视为威胁,还要视其为改善城市地区和景观的机会。
以沙丘和海岸地形应对风暴浪涌。图片来源:http://nrcsolutions.org/beaches-and-dunes/
四大洪水管理策略:硬保护策略、软保护策略、储水策略和撤退策略
无论灰色解决方案,还是绿色解决方案,都涉及四类洪水管理策略:硬保护;软保护;储水;撤退。前两种是“进击”或“防御”策略,无论采用灰色(硬)还是绿色(软)方案,都试图通过守住防线(防御),或通过疏浚和填海造地(进击)主动向前推进防线,达到阻水于外的目的。后两种是“调节”策略,通过将洪水储存和控制在内陆,或通过抬高地面或转移到更高的地面,达成“人退”水进。
策略一,正是前述灰色基础设施,即硬性保护,也是传统上最常用的策略,至今仍占主导。硬性保护策略,为水陆之间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工程界限。为了更好地将海堤与公共生活融合,可以设计赋予多用途,作为娱乐休闲活动空间,比如,可提供攀爬墙或露天剧场。此外,海堤后方可创建其他公共空间,如木板路、广场、公园或商业活动空间,这能让城市更具魅力,并引来投资。以设计赋能,让呆板生硬的海堤边缘,为人们带来有趣而充满活力的体验。比如温哥华的海堤,打造成一条28公里长的绿道,是世界上最长的不间断海滨步道,也是该市最受欢迎的休闲地之一。
策略二,软性保护,对应前文所述“绿色基础设施”,指的是使用“软的”或基于自然的防洪系统。例子包括“有生命的岸线”(living shorelines)、沙丘和漂浮岛屿。与硬性保护策略不同,软性策略并未在内陆和洪水之间建设明确的分界线,海陆交界地带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绝佳的栖息地。
纽约曼哈顿岛的BIG U项目示意图,该项目是应对海平面上涨的灰绿交织解决方案(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灰绿交织的解决方案更为明智。基于当地实情的混合解决方案更有助于优化和协同。典型的软性保护策略,比如“有生命的岸线”。这种平缓倾斜的自然海岸线,充分借助植物和沙,结合混凝土和岩石等硬质景观,维持生物栖息地。同时可以减少侵蚀,保护海岸生态系统,并有助于减少海岸线承受的风暴潮强度。去年丹麦国会投票通过一项决议,拟花费数十年建成一座人工岛屿,以灰绿交织的方案阻退上涨的海水,对哥本哈根加以保护。同时在岛上新建住房,供3.5万人居住。这也是迄今为止应对海平面上涨最大规模的城市策略。
鹿特丹水广场——位于城市中心的混凝土材质下沉公园,平日可供娱乐休闲运动,暴雨时或海水涌入情景下可供储水(来自网络)
策略三,储水策略,指的是在内陆高处储水,有助于应对潮汐和未来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回流洪水。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更强烈风暴,雨水和洪水涌入更高区域,如前文图示,储水策略是防洪计划的重要补充。地下储水空间可待开发,地面上的滞留和储水池也有待探索。储水策略可与公园和广场相结合,增强人们对季节变化和水进水退的日常体验。例如,可设置水广场,即在强降雨或海水或河流泛滥时,直接转变为洪水储水池的城中低洼区域,如荷兰鹿特丹的大型水广场。
沿海湿地通常被称为“海绵”,因为它们能够在沿海风暴或潮汐时吸收波浪能量,从而缓解侵蚀。还可通过降低海浪高度来减轻沿海洪水的影响。大规模的完整湿地能有效降低沿海风险,相对较小的湿地也对邻近社区有益。(图来自https://nrcsolutions.org/coastal-marshes/)
策略四,是为远离风险而撤退。海岸防洪通常涉及海岸和环境工程以管理风暴潮和洪水,撤退则强调对人类期望加以管理。可以是无计划撤退,是灾难来临时的响应;也可以是有计划的“战略性”撤退,主动规避灾难带来的损失。比如抬高地面的策略,允许海水进入滨水区,同时把道路等基础设施抬高,确保其在洪水期间可使用。这就为住宅、办公、酒店、零售和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德国哈芬市(Hafen City,Germany)城市更新项目,在滨海区新建道路和公共空间,其高度高于正常涨潮7.6米。同时,对建筑物进行防水处理,新建筑物选址都在抬高地面之上。或许,“撤退”的终极形式,是在水上生活——联合国人居署曾征集“漂浮城市”规划方案,且传出这一概念将在韩国釜山实施的消息。
硬性保护、软性保护、储水和撤退四种洪水管理策略,并非相互排斥。在地方和区域层面的洪水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中,上述四种策略通常会合并使用。接下来一篇,将对来自不同大洲的四个沿海城市的应对计划加以引介,分别是鹿特丹、纽约、新奥尔良和胡志明市。这些城市有着不同的背景,气候、城市和社会政治条件各异。每个城市都基于自身独特条件,就海平面上涨采取了不同对策。
沿海漫溢过程和不同沿海地形潜在洪水影响示意图(来自“一览众山小”公众号2021年7月16日刊)
在风险社会中,如何开展未来城市设计?
在不确定性高企、风险重重的眼下,应对环境风险已成为全球城市规划任务的一部分。生成设计解决方案,以提高城市韧性和降低风险,是正在兴起的领域,需要工程、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建筑以及城市和环境规划等学科共同努力。世界各地的城市规划部门,纷纷增加抗灾专业人员,进行跨专业协调,并制定“气候防御”计划。全球许多院校也已引入韧性课程,为适应海平面上涨而设计,正是课程的重要部分。
首先,风险社会需要一种全新的设计。设计者需要预测未来的不确定性,而非仅针对静态情况设计。他们需要与包括水文学家、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内的专家跨学科合作,而非闭门造车。他们还需要与专家之外的多个利益相关方合作。简而言之,设计师需要协调综合解决方案,参与协同水资源管理过程,并为不确定的未来和风险进行设计。
其次,建筑师需要与利益相关者合作,包括来自金融、开发、政府、保险和社区的代表。旨在促进协同设计的一个特殊工具是“设计研讨会”,这是由不同学科和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计划设计的活动。工作坊目的是,避免一切照旧,将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最后,设计师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城市和自然系统是复杂的和具有适应性的。必须在设计时考虑到不确定性,考虑到不同的可能性和情景,并做好适应变化的准备。与以往任何时候相比,未来的目标都具有更大的变化性。
通过设计城市以应对风险,是事半功倍的明智做法。气候变化是新常态,海平面上升、强烈风暴、异常高温、野火以及其他气候相关事件频频发生。本文推荐的书籍,其潜在读者涵盖建筑师、工程师、城市设计师、景观设计师、政策制定者、开发商、投资者和社区,亦即,适合于与建设更具韧性的21世纪城市有利害关系的所有人。
哥本哈根港口人工岛效果图。图片来源:arkitema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