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北京女子图鉴》可以代表北漂女性吗?编剧这样回答
《北京女子图鉴》播到现在,女主陈可从一个小镇姑娘已经成为买了房的陈总,一开始的争议也逐渐蔓延出更多反弹, 和原版《东京女子图鉴》已经关系不大的剧情,争议倒不在于翻拍得是不是像,而是到底是独立女性都市剧,还是徒有其表的深度玛丽苏剧?
相较于以前的翻拍剧,《北京女子图鉴》做出了大胆决定,完全重写成一个成都女孩的闯京故事,而不是蹩脚的“翻译”,这点进步算是公认的。但重写故事就一定是完胜吗?成都女孩的闯京故事带着不少幸运、不可思议的部分,以光速在职场、生活中前进,25岁前买上了LV,甩了前男友,跳槽成功,住上了大公寓,并遇到富二代,25岁一过就开始考虑买房,事业上平步青云,迅速升任为陈总……总之,熬过了到北京的前几年,女主角的人生成功得光鲜且迅速。争议声也随着成功的步伐越来越大,大部分质疑都来自和陈可相关的剧情,不论原版中的齐藤绫的欲望多么强烈,人生多么狗血,起码她在东京的生活切切实实能够代表东京女性。那么且不论陈可遇到的男人,恋情多么狗血,她的生活可以代表北漂女性吗?
闯荡北京14年的年轻编剧张佳肯定地认为,陈可的生活能代表大部分“张佳们”,也就是为了憧憬的人生,奔向北京的女孩们。
《北京女子图鉴》剧照在写《北京女子图鉴》之前,张佳并不是写都市剧的熟手,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做编剧,因为“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她一直写一些玛丽苏、傻白甜的偶像剧,关于这一点张佳倒也毫不避讳地承认不怎么优秀的过往作品。一年前她看到日剧《东京女子图鉴》后,第一感觉是“惊艳”,继而认为“它告诉我,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颂的,这个对于剧作发展非常有里程碑意义”。拿到这个自己极为喜欢的项目,她决定抛开过去那些不切实际,飘在空中做梦的偶像剧,直面自己的经历,直面北漂的痛苦与快乐,彻底写实。
剧中第二集,陈可依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陈可,就是张佳自己埋的梗,如同发表一个宣告,告诉自己要彻底抛弃以前做傻白甜梦的路数,“我写这个剧本的野心不亚于陈可闯入北京的野心。”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前,张佳也参与了一个微信群访,面对群里丢来的,关于争议的问题,张佳反应迅速,语速很快,虽然不能说每个问题都回答到位,但没有回避任何一个提问,自信坚决。到了有关女主角陈可处理工作的问题争议上,她在语音里甚至回复,“那你们告诉我,如果你们是陈可会怎么做呢?”
她之所以有自信,一部分原因是动笔前的大量采访、调查。大约三个月时间里,张佳采访了各个行业各个年龄段的北漂女性,列出了20个问题的提纲,包括“是否在意男友有没有北京户口”“男上司让你半夜去见他你怎么办”等等和现在剧情相对应的问题。
另一部分原因,是她和她身边朋友的亲身经历。
“我到北京来,第一次租房,房东老头儿老太太竟然骑着自行车给我送冬至饺子。”她通过这个事例说明北京是个有爱的城市,是人人愿意帮助别人的城市。这个特质,可以扩大到职场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的就是人脉。”
至于陈可是否过度接受了帮助,张佳认为,只要有目标,北京一定会有人把手伸向你,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这只手,陈可可以。因为她有她的小聪明。”
记者整理了一些目前网上观众较为关心的争议问题,一并问了问这个闯荡北京14年的北漂女编剧,她基本上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后,张佳说,她并不在乎大家是否喜欢陈可。“和日本编剧交流时,我问她,你能告诉我你创作中最重要的核心点吗?她说亲爱的,你不要怕你的角色被会诟病,被不喜欢,我们不需要被喜欢,我们只是如实地去表达。我没有粉饰,没有掩盖。真实就是我最大的创作目的。”
《北京女子图鉴》编剧张佳【对话】
陈可其实是张佳们的故事
澎湃新闻:你刚开始看到《东京女子图鉴》什么感觉?
张佳:两个字:惊艳。它告诉我,女性有欲望是可以被歌颂的,这个对于剧作发展非常有里程碑意义。
澎湃新闻:你改的时候抓的是什么点?
张佳:欲望是创造力。机会垂青勇与谋。
澎湃新闻:后一句在原版中似乎体现得不多?
张佳:对,其实原版都不怎么写职场的啊,没几次职场戏。
澎湃新闻:做改编时候遵循的什么原则?
张佳:我在做改编的时候,没有什么困难和限制。这次日方给了我们很充足的信任和空间。其次我们也和日方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做了视频会议,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所以这次创造没有受到很大束缚,我在改编的时候基本上就用了很多原创的部分,扎根于北京这个土壤。
澎湃新闻: 重新写的难点在哪儿?
张佳:困难在于要把我们每个人对北京的认识融合在一起。因为每个人所在的经济状态、生活氛围都是俨然不同,所以怎样能实现与在北京奔波,或即将来北京奔波的人产生共鸣,这是最难的。
澎湃新闻:你心里东京女性和北京女性不一样在哪儿?
张佳:因为我没有在东京生活过,就不是很了解,所以很幸运能和他们的编剧一起交流。她是说,在东京,女孩子是不被鼓励工作的,而且整个社会对女性的包容、鼓励很欠缺,女性的上进心也很弱,即使有,也是被打压,很难施展的,她就很羡慕我们国家的女性有上进心,而且社会是给予鼓励帮助的。
陈可遇到的困难不是说,遇不到好的男人,而是买不到LV包包,或者工作上犯错,这些统称为自我认知上的困难。我们每个人也是有进度条的,我们有不能认清自己、飘飘乎的时期。剧本写到第二集,陈可依改名为陈可,从那时候我就下决心要把我原有的创造模式依靠去掉,做个巨大的挑战。
澎湃新闻:原有创作模式是指?
张佳:原来都是偏向于玛丽苏,傻白甜,少女造梦,这一次我就想说不造梦了,就直面我14年的北漂,直面我身边千千万万的北漂女孩。从一开始我就决心这样了,但在这里我设了一个梗,是我心意的表达。
《北京女子图鉴》剧照澎湃新闻:你跟陈可的相似度是多少?
张佳:陈可其实是张佳们的故事,北漂女子。相似度在于我是一个不甘心的,想要拥有最美好生活的女生,我是个欲望非常强烈的人,而且我相信自己能做好,这点是跟陈可一样的。包括工作上我脸皮比较厚,没有玻璃心,执行力比较强、好胜,可能有一些小伎俩、小心机。
澎湃新闻:现在这个也是个争议点。很多人会说,齐藤绫在工作上是踏实的,没有耍小聪明,也不依靠别人。但陈可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利用女性优势。
张佳:我冒昧地问一下,您入职场多少年?(小编吓得摆摆手:不行不行,没几年)所以成长需要进度条。有一句台词不知道你注意到没?吴越跟戚薇讲,女孩子不懂丝巾的好,我年轻时候我也不懂,慢慢的我30+了我懂得了。如果我是顾映真,我也想给诸多的陈可们一些建议,如果可以被接受的话。有一些路走错了的确有,那就给下一代北漂女孩一些提醒建议,有一些路我走对了,我也希望倾囊相授。
澎湃新闻:大家认为陈可的工作不是靠男人帮就是靠女人,而不全是靠自己的?
张佳:我不太清楚,人类除了分男和女,还有别的种类吗?我是想说,北京是个非常有爱的城市,这是我14年来感受到的最大的点,你在这里如果你有目标,你一定要坦露心迹,一定会有人把手伸向你,这个时候你要做的是把手迎上去,让他把你拽上去,不是所有人都接得住这只手,陈可可以。因为她有她的小聪明。
澎湃新闻:所以在北京人与人的无偿的互助是很正常的事情,包括工作上?
张佳:对,非常正常的事,这是我北漂14年感受到的温暖的点。
澎湃新闻:大部分人换工作也好,换住处也好,多多少少都在接受帮助?
张佳:对,是这样,这是人脉的积累。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人脉就是朋友。我刚来北京租房子,那个房东哦,北京老头儿老太太,冬至还给我送饺子,都不熟,骑着自行车就来了。其实我们都是在这个爱中成长起来的,包括我这14年,我频频遇到所谓的贵人,就是因为大家愿意帮助一个努力、愿意上进的女生。
澎湃新闻:但这个东西有普遍性吗?
张佳:我说句实话,最开始我们每个人都受过这个世界给予的爱,我们是否回应了足够的爱去对待呢?但陈可是的,她代表了一大部分能扎根北京走下去的女性。她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具有广谱性,大白话说,算混出来的一个女生,发展得还算不错,但我想说,大家来到大城市,谁都不是奔着混得不好来的,都是奔着美好前程来,有这样的经验值,为什么不告诉别人呢?我已经无私地把张佳们的经验都告诉了大家。
我那天跟我的朋友在聊,有人说陈可截快递,去跟于洋哭,演戏,怎么这样?那我就反问,如果你在职场上你是陈可,你该怎么办?我们将心比心想想这个处境,你可能会被开除。
我们身边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女生,陈可这是一种,我不需要大家喜欢她。
没有刻意拔高陈可
澎湃新闻:齐藤绫既然是一个欲望女性,编剧也主要展现她的果决,很少有泪眼婆娑的软弱,非常少。陈可似乎在情感方面还是偏弱的?
张佳:难道苏芒遇到问题不哭吗?日本是个情感表达喜欢留白,克制的民族,他们古代犯了错误都要剖腹自杀的,我们也很少在日剧里看到当街大哭的情景。但是在北京,我们所采访的好几百个人,都是鲜花和泪水并行的。我没有见过哪个在北京打拼的女生没流过眼泪,我们就这个问题做过丰富的采访。
澎湃新闻:你为这个角色,这个剧本做了多久的准备和采访?
张佳:差不多有三个多月的策划我才开始动笔的。主要是采访,分批次,分职业,分年龄,记者啊、律师啊、送外卖的啊,只要是女性,愿意聊聊的,我都愿意去采访。我会列一些提纲,比如20个问题,看不同的女生有什么样的反应。
澎湃新闻:我们这部中的职场戏也成为大家去诟病的一点,比如说公司里的同事犯的错误都很低级,PPT做不好,抄别家的logo,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早被开除了吧?
张佳:难道我们真实的生活中,每天不是充斥着很多低级错误吗?因为我自己开公司,开了三年了,我的员工总是犯些很低级的错误。职场就是这个样子,不是大家想象中披荆斩棘,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没几年就去纳斯达克敲钟上市了,不是这样的。我们整个创作团队的女老板都是一步步走上来的,的确在职场这块都蛮有心得的,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职场其实是。
而且团队是需要培养,被保护的,不是谁一上来都很厉害很成熟,一上来就很厉害他不会是员工级别。
澎湃新闻:《东京女子图鉴》其实有些拔高,不仅仅是齐藤绫一个人的人生,更代表了日本,或者亚洲女性的精神气质。你在创作时也有这样的心吗?
张佳:我们这个剧叫《北京女子图鉴》,不是《陈可奋斗冲冲冲》,讲的不是陈可一个人的故事,其实是陈可们的故事。我觉得日版中,齐藤绫的确是很成功,但没有着力描写她身边的女性,我这次就也着力描写了比如王佳佳,姚梅,之类的群像女孩,每个人都有在北京成长的姿态。
而且你看到第十集,王佳佳下线了,陈可是个非常有自己独立判断的人,你会面临很多诱惑,三观不合,她会做出自己温柔的选择。我也不会去写陈可觉得一言不合,给你一巴掌我今天就搬走了,那是偶像剧,不是真实的人生,
而且我想说,姚梅王佳佳跟陈可一样都是有瑕疵的,都在成长,你要包容,帮助别人成长。
澎湃新闻:所以你主要还是想要做展现,没想提炼,或思考一些抽象的道理?
张佳:陈可没有拔高,她就是如你我一样,往后看你会发现她没有开挂,我们不可能说,只要一腔孤勇就能收获食物链顶端,那做不到,都是偶像剧。只是在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确定了未来的方向,拥有了安全感,已经是作为女性成长中最珍贵的礼物了。
其实大家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我不想多解释什么,看作品和交朋友一样,和有缘人做快乐事。我也预设了很多梗,我不强求所有人都看懂。看懂的人如果我能给一丝丝的光亮、帮助,我是非常开心的。
澎湃新闻:你仅仅想展现你心里的陈可,还是希望陈可成为一个典型,给北漂女孩做个参考?
张佳:两者兼得吧。
澎湃新闻:你的野心是什么?
张佳:做一个独特的,中国影视剧的创作的尝试和挑战。之前都是以玛丽苏傻白甜为主,女主在职场遇到问题,她之前救助的老奶奶儿子是公司的大总裁之类的。我们没有。
澎湃新闻:你无所谓别人对陈可的不喜欢和诟病吗?比如认为她靠男人,或她其他方面的缺点?
张佳:她没有靠男人。我在北京14年,我这样一个顶花带刺的女生,我受到的攻击不比陈可受到的少,我欢迎大家去讨论,我开心的是,很多人的解读很惊喜,不知道你是只看到谩骂了吗?那天我看到有个记者是第一篇写出来的,我看了都要落泪,我说务必要认识他。他读懂了很多梗,说明他也是生活在这片汪洋中的人。
澎湃新闻:你埋的梗具体是哪些?
张佳:第一集她吃玉米,我看到有人说你怎么描述了这么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一个玉米还要计较。我想说不是的,老大爷也不是没事闲着摆个摊出来卖玉米,他也有他的难,我们为什么要双标,他其实把掰下来大的部分给了陈可,这个城市的爱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不去浮夸地展示,这就是每个人在疲惫的生活给的相互温暖。
到滚滚红尘中去体验人情世故
澎湃新闻:为什么我们的国产剧在女性题材上很难突破?
张佳:我能感觉到朋友圈对《北京女子图鉴》的一丝期待。我有个朋友说,为什么以前的女性题材都拍不好,是因为在写这些大女主戏的编剧们都不食人间烟火地生活着。她们本身也缺乏足够的生活智慧,你能写出什么来呢?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也觉得我可以在家闭门造车,享受鲜花和爱,后来发现你要到人群中去,到滚滚红尘中去,人情世故,你要去体验。
澎湃新闻:你现在回想,为什么以前会写玛丽苏?
张佳:因为我那个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写现实题材啊。成长需要进度条,我现在一点都不后悔我曾经做过玛丽苏,狗血剧,那是我当时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澎湃新闻:所以我们的编剧群体跟日韩相比,还有一部分差距吧?我们买的还是日本版权原创,你跟他们的编剧和创作团队也沟通了吧?
张佳:那也没有,我们也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日韩输出的也是比较优秀的剧,不好的剧我们也看不到是吧。其实我一直没有仰望过日韩剧的水准要比我们高多少,你要说好莱坞比我们高,还是有的,日韩的话,我觉得没有。他们就说更自由一些,但水平上我们不比日韩差。我并不是一个特别谄媚,仰望日韩剧的编剧。其实我也做过韩剧的改编。
我对中国的影视一直有很大的信心,我身在其中,感受的是专业,拼搏,爱,团结。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