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40岁,身高1米4,他活成令人羡慕的样子

2022-12-04 16: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杜鹃 十点人物志

作者| 中发白

十点人物志原创

今天,是国际残疾人日。

截止到2020年,全世界约有6亿5千万残障人士,占总人口的10%。每10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在中国,这个数字是8500万。

但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公共视野里并不常见。

行动上的不便、路人的侧目、就业上的困境,都将他们困囿于社会边缘。想要靠自己谋生,他们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刚过40岁生日的文刚,身高只有1米4,是位“袖珍人”。从小成绩很好的他,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从高中辍学成了一名维修工。不甘于被困在农村,文刚在33岁时走出大山,却因为都市繁华迷人眼,一时间迷茫又落寞。

重拾自信,是通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在镜头里,文刚不仅用自己的手艺征服了天南海北的朋友,还让家乡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被更多人品尝。久违地,文刚感受到了被认可、被喜爱、被重视的欣喜。

如今问他,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人生态度,文刚给出的回答是:知足常乐。

一次出走,他看懂生活

在文刚看来,自己前33年的生活是平淡而顺遂的,直到一次出走改变了他的轨迹。回头看来,也是那场出走让他看懂了人生,也看懂了自己。

文刚出生于大别山的湖北省罗田县凉亭河村,村里家家户户关系亲近,民风淳朴。当地春暖秋凉,雨水丰沛,农民多以种地为生,最知名的农货是罗田的板栗,香糯甘甜。

小时候,文刚是村里最闹腾的孩子之一,性格活泼开朗,嗓门儿大,他一笑起来,隔壁邻居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直到上小学前夕,看着小几岁的弟弟比文刚高出一个头,父母这才发觉事情不对劲,但由于信息闭塞,就医不及时,文刚的身高永远停留在了1米4。发觉自己比同龄朋友矮许多,小文刚曾歇斯底里地质问过,痛哭过,慢慢才接受了事实。

好在文刚很聪明,尤其擅长物理,初中时综合成绩经常能排在班级前三名。好奇心极强的他平时还喜欢鼓捣一些小东西,被他拆开的小电器总能组装回原样,这让他在班级同学里很受欢迎。

文刚在农村帮人修理电器

可惜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高中只读了半年,文刚便辍学了。他有点遗憾地谈及当时:“要是能把书念完,我一定是个理工男。”

为了谋生,文刚打算去学门技术。他选择了自己颇感兴趣的家电维修,白天去技校上课,晚上对照书本拆装家里的小家电,理论搭配实践,渐渐摸出了门道。当时家里倾尽积蓄开了个小杂货店,卖点日用百货、水果蔬菜,文刚就在角落里支起桌子,埋头帮人修电器,一修就是15年。

手艺好,要价不高,加上能说会道,文刚成了村里的红人,村里家家户户的电器几乎都经历过他的“妙手回春”。

文刚本以为自己会在村里就这样呆一辈子,但时间久了,他那颗好强心不再甘于平静,他想去看更大的世界。2015年,文刚迎来了迟到的叛逆期,不顾父母反对,背上简单的行李,33岁的他坚决要走出大别山,去大城市打拼。“当时身边的朋友都出去了,我也想开开眼界,他们都能去,我觉得我也行。”

因为身材和学历的限制,文刚的求职之路并不顺利,只能做一些门槛较低的活,第一份工作是扮演游乐园的玩偶。夏天近40度的高温下,他在厚重的玩偶服里一度热到昏厥,只能将冰块塞在贴身马甲的兜子里降暑。工作一天下来,汗水混着融化的冰水,让他全身湿透。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他无法发挥手艺人的长处。

文刚修理家电

但文刚没有退缩,反而被激发出了好胜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更多技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在外打拼的几年里,文刚辗转去了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在影视后期公司学剪辑,在电子厂做装配工,甚至当过临时演员。

在北京做后期时,需要经常熬夜,最累的一次,文刚在下班的路上,见到了北京初升的太阳。那一刻,他望着天,感觉自己精神恍惚,随时都要灵魂出窍。

灯火通明的都市来过了,世面也见到了,文刚却发现自己找不到归属感。他觉得自己像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在岗位上兢兢业业,但如果换成其他人,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他开始思考自己留在大城市的意义。

直到有一天,父亲身体不适的消息传来,文刚明白,这是冥冥之中将他召回村庄的信号,他决定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短视频下的喜怒哀乐

深吸一口大别山的空气,是自由和安逸的味道。

回到老家照看父母,文刚捡起了老本行,斜挎着一个装满维修工具的布包,骑着一辆沙滩车在熟悉的村庄里穿梭。

偶尔路上瞄到熟透的红柿,就随手用木棍打下一个,边走边吃。看到村里的叔伯赶鹅去池塘,便跟在后面起哄,一如童年时玩闹。

村里的人听说文刚回来了,都很高兴,自家那些坏了的电器,总算是有救了。

在文刚看来,修好每一个电器方便村民的生活,是自己对这座山村的一份守护。

不费力气的小维修,文刚很少收钱,甚至还时不时倒贴。有一次,“五保户”张爷爷喊文刚上门修电视。张爷爷几乎失明,早已看不清电视,但听个声响也能让自己不至于寂寞。文刚见张爷爷家中拮据,临走时送给他两袋大米和一台电饭煲。

文刚上门修洗衣机

回到家乡的时光缓缓流淌,文刚不知道,正有一个新机遇在前方等待他。

2017年年底,恰逢短视频兴起,文刚看着网络上各具特色的视频达人,心中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又会拍摄又会剪辑,干嘛不试试?抖音账号“鄂东老男孩”应运而生。

有一次,为了拍出乡间的广袤风景,文刚特意借了个无人机,搞了一场“贼时髦”的航拍。乡亲们不认识无人机,倍感新奇地问:“刚儿啊,这是你从哪儿弄来的小飞机?”在那条视频里,文刚接探亲的弟弟回家,顺路去乡亲家里修电视,接着留下一起吃饭。温情质朴的乡村图景唤起了城市人对乡土的眷恋,短短一天,视频点赞量超过10万,也让他信心倍增。

文刚拍的三峡美景

镜头一打开,灵感就如开了闸的水般流淌出来。他用短视频记录维修电器的日常,一个拆液晶电视显示屏的视频,收获了上百万观看,近50万点赞。之后,他将镜头伸向家乡的风土人情,视频里有新年全乡人吃一百桌“吊锅”的热闹,也有在三峡边吃热干面、爬树摘柿子的惬意。

2019年,罗田县脱贫摘帽,随着村里慢慢富裕,生活愈发便利,村里乡亲的生活观念也开始发生转变。以前电器坏了以修为主,现在往往直接换新,来找文刚修电器的人越来越少,他渐渐入不敷出。而从前忙碌的日子一去不返,文刚索性把拍短视频当作正职,他也需要寻找一条谋生的新路。

文刚拆液晶显示屏的视频,受到网友喜爱

文刚与罗田县一家米酿厂的厂主是旧识,酒厂遇到设备出问题,经常找文刚上门维修。一次两人闲聊时谈及近况,发现各自都在发愁:文刚的维修工作难以为继,厂主也生意惨淡。厂主提议,不如让文刚直播带货帮忙卖米酿,也许可以实现双赢。

这让文刚犯了难。带货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做不好,不仅砸了自己的口碑,还可能为残障群体惹来争议,他并没有立即答应厂主。不过文刚记在了心上,再去谁家修电器,总会多嘴问一句:今年农货卖得怎么样?乡亲们总说比过去好很多,但销路好不好有时还得看运气。

为了自救,也为了能帮乡亲们开拓一条农货的新销路,文刚决定放手一搏。

人生的意义

文刚发现,自己似乎天生就适合直播。

第一次直播时,文刚完全没有新手的紧张。他的声音有着孩童的稚气,一口方言带着质朴的乡土气息,但讲起话来毫不怯场,与粉丝交流十分顺畅。

文刚聪明,记忆力好,再复杂的产品卖点都能烂熟于心,介绍起黄冈本地的农产品更是得心应手。那天,涌进直播间的场观人数超过10万,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成绩。

他的粉丝大多是城市里的基层打工人,平时在短视频里看他拍的乡村维修生活,了解他的经历,也知道他在帮本地农民增收,对他很信任。“哪个产品的链接挂在上面,还没来得及多介绍几句,大家就直接去拍了。”

米酿厂也跟文刚达成了合作。文刚一场直播能卖出去300多单,一年的销售额几乎占全厂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成功帮厂子扭亏为盈。

厂主拉着文刚的手不停表达谢意,顺势请他做了代言人。而这家米酿品牌,也在3年里一跃成当地最大米酿企业之一。

文刚在农棚里助农直播

开了个好头,文刚却更不安了。感受到了粉丝的热情和信任,意味着他对接下来的选品需要更加谨慎。他说:“大家越是相信我,品质和价格越要把控好,这是我立足的根本,也是带货的底线。”他希望让更多人尝到优质的家乡特产,于是找到县里的电商创业园,通过相关负责人联系当地农货商家,把罗田的板栗、黄冈的茶叶、大别山野生笋干陆续带进直播间。

罗田板栗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长久以来欠缺营销声量,始终没有“出圈”。在文刚的推荐下,罗田板栗名声大噪,两个月内卖出一千多单。有人品尝后专门回来评价:“听说‘中国板栗看罗田’,果然名不虚传,以前竟然不知道还有这样的好东西。”入冬后,因为怕板栗在运输时坏掉,文刚不得已将其下了架,结果每天都有心急的粉丝来催问。

文刚突出的业务能力引起了三农领域的注意。2021年下半年,文刚被各地方政府邀请带货当地的农货,去山东卖玉菇甜瓜,飞广西卖荔枝芒果。上次在宜昌卖橙子,开播1小时左右卖完了2万单,果农激动得想要和他签长期合作的合同。

为了表彰文刚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力,罗田县给他颁发了“金话筒”奖。当他穿着笔挺西装,梳着板正发型上台领奖时,他一反常态,激动得语无伦次。那种被认可、被需要的感受,在他心中无限荡漾着。

文刚上台领奖(左二)

助农带货也改变了文刚一家的生活。他不仅还清了家里的债和房贷,还第一次花1万7的“巨款”给自己买了一辆特拉风的摩托车,车身是艳丽的大红色,骑车上路便能吸引整个村庄的目光。以前逢年过节也舍不得买的海鲜、水果,逐渐登上了家里的日常餐桌,这是文刚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奢望。

天生身材矮小,文刚以为自己抽到了人生中最差的一张牌,如今人到中年,却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他知道,自己成功的底色始终是“自立自强”。

文刚喜欢与乡亲们呆在一起

现在,文刚仍喜欢背着工具袋,上门给父老乡亲修东西。他不收钱,但老人们总要给他塞点吃的,有时是一兜子软糯香甜的柿子,有时是几个刚下的新鲜鸡蛋。下午回家吃个家常菜,再准备晚上的直播,日复一日,为生养自己的小山村做出改变。

身体条件并没有成为困住文刚灵魂的囚笼。在文刚看来,残障人士的价值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要发自内心地强大起来,依靠自己养家糊口,有条件的就去帮助别人,把自己和普通人放在一个标准上,这也是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够尊重你的办法。”

点“在看”,关注残障人群

原标题:《40岁,身高1米4,他活成令人羡慕的样子》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