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城市考古 |“上生·新所”的前世今生:从美侨俱乐部到网红地标

2022-12-05 08:5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城市考古 

时下上海年轻人打卡的热门地点里,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改造而成的 “上生•新所”绝对榜上有名。在这里,可以透过各类文化业态,阅读百年老建筑,考古现代都市里上世纪美侨的沪上生活。

“上生•新所”坐落于延安西路1262号,比邻番禺路。上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在沪美侨著名的西郊度假场所——“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Columbia Country Club),内有孙科别墅、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海军俱乐部、泳池以及多栋工业建筑。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改造前后

俱乐部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侨居上海的美国人越来越多,他们需要一处供侨民社交、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俱乐部最初租用了位于杜美路(今东湖路)50号的一处住宅,方便美国家庭聚在一起打网球和其他运动,或者举办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足球队合照

俱乐部成立后,成员迅速增长。1918年1月举行第一次年度会议时,会员人数是90人。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成员人数增加了120人。从1920年开始,俱乐部更是高速发展。那一年,俱乐部人数达到了411人。俱乐部的管理者迫切需要寻找更大的场所来容纳会员。于是他们买下了位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南侧的48亩土地。当时那里距上海商业中心大约20分钟的车程,但是离在沪美侨聚居区哥伦比亚住宅圈(今新华路185-211弄)很近。在工部局的道路规划中,大西路是重要的林阴大道。因此从任何方面来看,乡村俱乐部都处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上。

1923年的历史图纸

俱乐部全体会议之后,管理者决定发行35万两债券,以支付买地的费用,并为已经获得通过的哈沙德洋行设计的建筑和环境方案筹集费用。确司坎(Truscan)钢铁公司的中国代表E. A. Silagi被指派为建筑的顾问工程师。

1924年1月,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奠基,同年11月,《字林西报》刊载了俱乐部非正式开放的消息。自此,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成为彼时上海的各国侨民的休闲娱乐之所。

建筑设计师哈沙德心中的理想空间

1923年,44岁的美国建筑师哈沙德(Elliott W. Hazzard)正值其建筑创作的黄金岁月,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是他在上海成立事务所后的第一件作品。哈沙德的建筑融合了美国式的古典主义和西班牙传教士风格的华丽,尤其是丰富的立面处理。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旧照

当年11月10日,《密勒式评论报》(China Weekly Review)刊载了哈沙德在大西路(今延安西路)的方案。方案将俱乐部的主体建筑置于基地的北侧,在南侧与西侧留出了20个双打网球场和8个单打网球场,分别采用素土、沥青、草地三种不同地面,以便在不同季节给会员提供最应景的体验。室外球场还包括槌球,草地滚球,钟面式高尔夫球场等。

《密勒式评论报》所刊载的哥伦比亚乡村总会立面方案图

从平面中可以看出,哈沙德非常娴熟地将社交活动空间及体育娱乐空间有机地整合在一栋建筑里。建筑由二层高的主体建筑(即今天的茑屋书店)与西面同主体建筑垂直分布的单层运动场馆(即今天的海军俱乐部)组成。也就是说,今天上生·新所内的“海军俱乐部”、泳池以及茑屋书店在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建成之初,其实是互相连接的一个建筑体。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旧照

建筑主体空间包括接待大厅、一个餐厅及东侧的大宴会厅(实际并未建造),此外还设有壁球室、健身房、桌球室。接待大厅的内部走廊空间极具特色,中设8根柯林斯柱,支撑着加肋的分段拱顶。穿过走廊则为对称布置八根巨大的石雕所罗门螺旋柱的宴会厅。

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一楼室内

西侧的体育馆包括篮球馆、保龄球房和一个带淋浴房的露天泳池。泳池的周围围合出极具特色的西班牙式的敞廊,在游泳池与体育馆交接的北侧则留出宽敞的空间给观众欣赏水上运动。而计划中,在冬季,游泳池还可以利用制冷系统变成溜冰场使用。

泳池的历史照片

如今的泳池是上生·新所的热门打卡点

在立面上,哈沙德的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体现出美国加州西班牙传教士建筑风格(Spanish Mission Style)的影响,俱乐部的山墙、门头、所罗门螺旋柱以及细部装饰等具有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特征。篮球馆的北立面入口山墙,顶部设计为装饰感极强的宝瓶状,中间开设玫瑰花窗,风格与主体建筑门廊的山墙面相呼应。这正是哈沙德极为擅长的。他的代表作海格大楼(今静安宾馆)、枕流公寓及盘根住宅都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

科林斯柱上的雕刻

如今,在入驻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旧址的茑屋书店里,我们在宴会厅所罗门螺旋柱之间,可以读到当年总会的历史背景展示图。而宴会厅中壁炉上的文字缩写“CCC” (Columbia Country Club),也彰显了总会当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哥伦比亚乡村俱乐部的建筑作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一直沿用至2016年。今天的“上生·新所”,已被打造为集文化、娱乐、生活为一体7*24小时活力社区。在这里,你会看到一群人围着喷泉广场站着,眼睛望着海军俱乐部的门,期待惊喜的出现;你会看到许多人在泳池边、在咖啡馆、在书店,静静观察、欣赏着这一切,细细品味历史的纵深。层层叠叠的历史为园区增加了可考古的深度。这些生动而有趣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区该有的样子。

参考资料: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作者:熊月之,徐涛,张生,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

“网红地标上生·新所背后,是层层叠叠的历史”,作者:冯立,载于文汇客户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 |“上生·新所”的前世今生:从美侨俱乐部到网红地标》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