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艾俊川︱罗振玉旧藏宋元铜活字回流中国

艾俊川
2018-04-28 16:49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 >
字号

中国是印刷术的发祥地,也是活字印刷的故乡。但在印刷史研究中,有一个遗憾常伴左右,那就是一直未能发现中国早期的活字特别是金属活字实物。现在,随着一批宋元时期的青铜活字回流中国,这一遗憾得到弥补。

2018年春,有文物收藏者从日本购回九十七枚原为罗振玉旧藏的古代铜活字,并邀请国内版本学、金属学、钱币学、印刷史等学科的学者进行鉴定研究。3月8日,来自国家图书馆的李致忠、谢冬荣、赵前,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周卫荣、杨君,中国人民大学的宋平生,故宫博物馆的翁连溪,北京大学的辛德勇,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韩琦,北京印刷学院的施继龙,金融时报社的艾俊川等十一位学者,在北京召开“中国早期青铜活字重大发现学术论证会”,就各自先期研究成果进行交流。与会学者初步认定,这批活字是中国古代青铜活字,制作年代在宋元时期,它们被发现,学术意义重大。

九十七枚铜活字

这九十七枚铜活字均有不同程度的锈蚀,按照形状、规格、大小等可分为五种类型。中国钱币博物馆和北京印刷学院的学者们通过手持式X射线能谱仪、超景深视频显微镜等技术手段,对活字的金属成分和铸造状态进行检测分析,确定这些活字均由铜铅锡三元合金翻砂铸造而成,与相似锈蚀状态的中古时期铜钱的合金配比相似,铸造方法相同。

中国古代铸钱所用铜合金,分前期的青铜和后期的黄铜两个阶段,二者之间的界限在明代嘉靖朝:嘉靖以前的铸铜基本都用铜铅锡合金青铜,从嘉靖开始使用以锌矿石或单质锌为主要配料冶炼的铜锌合金黄铜。明代采用黄铜铸钱后,大量铸铜行业也逐渐用黄铜代替青铜,铜活字也应不例外。因而学者们大致推定,这批青铜活字铸造的下限应在明朝中期。

从存世状态看,这些青铜活字是出土的,其锈蚀矿化程度为判断埋藏年代提供了更多依据。活字基本都是灰绿色外观,表面有层皮壳,铜活字角部和边缘破损处表层脱落,露出鲜艳的灰绿色氧化肌体,脱落层是深度矿化层,剥落的表层下,还有不均匀的矿化层,再里层才是青铜合金本体。这种如同“年轮”的状态,是青铜活字锈蚀氧化历程的产物。比照存世青铜实物特别是古代青铜钱币,对了解这些青铜活字的坑口和锈蚀年份有借鉴意义。从坑口看,中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较容易出土这类灰绿色、半干半湿坑的青铜钱币;从年份看,明代前期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是最晚的具有这种特点的青铜铸币。学者们据此推测,这些青铜活字的入土时间大致在明代以前,它们应是宋元时期的活字。

版本学者对活字字体风格的观察研究,呼应了从金属学和钱币学角度提出的论断。他们指出,这些铜活字印出的字,字体与宋元时代的浙刻本相似,因而其铸造时代应在宋元之间。

铜活字字体与宋元时代的浙刻本相似

更多学者指出,虽然尚未发现宋元时代的铜活字印书,也未发现明确的记载,但从社会和技术背景看,当时使用铜活字印刷的条件已经成熟。早在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就发明胶泥活字;宋元古籍中也有对木活字、锡活字印刷的记载;上世纪出土了多种西夏文的活字印刷品,有的时代相当于南宋,说明活字印刷此时已普遍应用;明代流传下来很多用“活字铜版”印刷的书,文献中也数见铜活字印刷记载,虽然学术界对“活字铜版”究竟是铜活字还是锡活字尚有不同意见,但对明代金属活字印刷发达并无异议。明代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成熟,应该有更早的源头。从青铜铸造方面看,到宋代我国已有上千年的铸币史,并已采用翻砂铸造,铜钱也是铸有文字的小器物,与铜活字的铸造方法完全相同,铸钱为铸字做好了技术准备。因此,宋元时期使用青铜活字印刷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为何后来很长时间内未见采用铜活字印刷,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油墨等技术难题未能解决,铜活字使用效果不佳而被弃用。目前鉴定的这批青铜活字可能是试验品。

在古代汉字文化圈,除中国外,朝鲜和日本也使用过铜活字,尤以朝鲜使用时间久、印制书籍多。学者们将这些铜活字与朝鲜、日本现存各类铜活字及印刷品进行仔细对比,指出它们并非现在已知的朝鲜和日本古代铜活字,而且多数活字与朝鲜古活字的形制不同,反映出不同的设计思想和工艺要求,特别是其中五枚字身带有穿孔的铜活字,恰与中、朝古籍中记载的中国古代金属活字形制相同。

带有穿孔的铜活字

元人王桢在他的《农书》中附记当时活字印刷情况时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说明在1300年之前,中国的金属活字已经具有穿孔,在排印时用铁条将一列活字穿起,防止它们左右移动。朝鲜学者李圭景(1788-1856)在《铸字印书辨证说》(《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二十四)一文中对比中国和朝鲜的铸字印刷技术时说:“中原活字,以武英殿聚珍字为最,字背不凹而平,钻孔贯穿,故字行间架,如出一线,少不横斜矣。我国字式,则或大或小,或厚或薄,又凹字底,不钻不贯,故字行龃龉。”现存朝鲜古活字均“不钻不贯”,益证带有穿孔是中国活字独有特征。这五枚活字,可以确定是中国古代铜活字。

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开具的“假预证”

与铜活字一起保存的,还有一件“假预证”,即临时保管证,由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今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前身)于大正元年(1912)十二月开具,寄给居住在栃木县的和贺暲次郎。这份文书说“清国大学士”罗振玉拿来商龟骨文片六十八片、宋铜铸字九十七个,申请由博物馆收购,现暂时保存。学者们鉴定了“假预证”的真实性,查考了罗振玉旅居日本的情况,指出“假预证”的纸墨、信封为百年前旧物,文字为当年体式,内容符合罗振玉行迹及他因经济压力而在日本售卖各类文物的实情;和贺暲次郎确有其人;帝室博物馆最终未收购这批甲骨与活字,致其流落民间。这批青铜活字原由罗振玉收藏并携至日本是可信的。罗振玉是高水平的文物收藏和鉴定家,他关于这批活字是“宋铜铸字”的鉴定意见值得重视。

不同领域的研究结论指向共同的年代和地域——宋元时期的中国。这让参加“中国早期青铜活字重大发现学术论证会”的学者一致认为,这批活字可初步认定为宋元时期的青铜活字。他们并认为,这是中国早期铜活字首次被发现,具有重大的文物和学术价值,填补了印刷史研究中的空白。围绕这些青铜活字的深入研究,应该尽快展开。

    责任编辑:郑诗亮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