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访西康②|马尔康:过往边区冲突与易守难攻的要塞

马特
2018-04-29 16:39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作为阿坝藏族自治州州府的马尔康历史其实很短。1950年代,它才真正成为地区政治中心。今天的马尔康市区,位于卓克基土司领地和松岗土司领地中间,管理着历史上的“四土地区”(卓克基土司、松岗土司、党坝土司和梭磨土司)。

在阿坝州地区生活的主要少数民族是嘉绒藏族。这个族群源自吐蕃人与当地原住民的融合,以务农为主,被称为“绒巴”(意思是农区人,“巴”在藏语中是“人”的意思),方言与南边的康巴藏族和北边的安多藏族不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民族识别中,被统一划为藏族。

按照当地汉族的看法,比起康巴藏族,嘉绒藏族更加温和,与汉地交流更加频繁融洽,也倾向于接纳汉地文化。而且,嘉绒藏族与红军关系密切,在嘉绒藏族的领地,有很多遗迹显示出当时的亲善合作。马尔康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就是其中一处,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此借宿开会。

卓克基土司是四土地区最有势力的土司,这座官寨既是土司的住宅也是办公衙门驻地。如今卓克基是马尔康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而且距市区很近,已被改造为民族风情小镇。我去的时候正值寒冷的深冬,游客大多是来周末度假的成都人。

从马尔康市区出发向东,乘车十来分钟,就到了卓克基镇。镇子大体分成三部分,梭磨河北面是旅游街区,旅馆、餐馆和商店主要在这一块;梭磨河南面是西索村,村子里遍布民宿客栈,完全按照旅游导向进行开发,村里最有名的是丹达伦寺的壁画。

在西索村东边,梭磨河支流对面,屹立着一座石头城堡,这里就是卓克基土司官寨,土司官寨的选址极好,在河流和道路交叉口的高地上,可以监视此地的一切往来。迎着岔口是高大的防御碉楼,侧面小路通向官寨正门。官寨旁边是一片山脚平地,再远处就是高山,碉楼是这片地区的制高点,俯视整个西索村。可想而知,这里易守难攻,是一处绝佳的军事要塞。

1935年红军进入卓克基地区时,与当时支持国民党的索观瀛土司的部队发生交火,后者依托坚固的卓克基官寨与红军进行对峙。当时正值雨季,火药枪受潮无法使用,深夜红军向天空发射三发信号弹,官寨守军以为红军会法术将黑夜变成白昼,怕得弃寨而逃。之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进驻官寨开会,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这是西康地区少数民族革命的重要节点。

卓克基土司官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索观瀛土司对藏文和汉文都很精通,也爱读书。卓克基土司官寨内,有大量的藏文和汉文书籍。这些书引起了暂住于此的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对周边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将土司官寨与《三国演义》中的郿坞相提并论。1952年,索观瀛土司赴北京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的时候,毛泽东还再次关切过问官寨的保存状况。

卓克基土司官寨曾是电视剧《尘埃落定》的拍摄地。其原作同名长篇小说反映了末代土司的生活与藏区变迁,作者阿来正是马尔康本地人。

官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楼,共有五层,对游客开放。各层之间有狭窄的木质阶梯,每层又有外回廊连接各个房间。一层和三层主要展示四土地区的历史演变,包括嘉绒藏族的文化习俗和土司家族的生活起居;二层是红色文化展示,主要内容是红军时期的介绍和卓克基会议内容;四层和五层主要是宗教文化展厅,包括土司家的家庙和经堂,以及藏传佛教不同教派的介绍。

卓克基土司官寨内部

土司官寨的另一部分是碉楼,曾是土司官寨主要的防御建筑,也就是迎面对着河流的部分,与主楼之间有走廊连接,但目前不对游客开放。这座碉楼建成时有九层,现在仅存六层,二十多米高。碉楼外观石材严密,边缘线条整齐棱角分明,既是实用的防御工事,也是土司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说到碉楼,马尔康市区西边的松岗镇直波村,曾是松岗土司的领地,这里保留着四座高大的碉楼。南北各两座,通常游客参观的是南边的两座。碉楼分成好几种,其中四角碉楼最常见,直波村的碉楼则是较少见的八角碉楼,相对防御性更好。这种碉楼形状细长,大概三十米高,开口处很小,墙体异常坚固,碉楼上方有射击孔和瞭望口。松岗土司官寨1930年代被烧毁,之后没有重建,如今只残余遗址,而高大的碉楼则一直保存了下来。

碉楼

在川边藏区,这种碉楼是常见的防御工事。因为高原山区用火炮并不方便,很长一段时间,难以攻克的碉楼是土司们统治一方的要塞,往往会用心修建。

西康省的建立正是源于汉藏之间的冲突。1904年,英国远征军入侵拉萨,逼迫西藏地方政府签订《拉萨条约》,十三世达赖喇嘛逃往蒙古库伦寻求俄国援助。这场战争让清政府意识到对西藏地区加强控制的重要性。愤怒的清政府下令革除达赖喇嘛名号。直到1908年,达赖喇嘛从库仑抵达北京,觐见皇帝和太后表示效忠,其名号才恢复。另一方面,西藏地方政府怀疑清政府的控制力与权威,开始对川边地区产生野心,同时英国人的势力开始进入西藏和西康,在民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挑拨裂痕。

1905年,巴塘土司与丁林寺喇嘛叛乱,烧毁了法国天主教堂,杀死了法国传教士和清政府驻藏帮办大臣凤全,史称“巴塘之乱”。面对藏人的反叛,清政府派军队镇压,处决了一批土司和喇嘛。其中参与平叛的建昌道赵尔丰留任炉边(就是今天的康定)善后。清政府开始认真治理川边地区,赵尔丰被任命为川滇防务大臣,后任驻藏大臣和四川总督。以巴塘为开端,赵尔丰执行“改土归流”(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政策,逐步撤销土司。

赵尔丰在川边推进的铁腕政策,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激化了矛盾。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赵尔丰奉命镇压。辛亥革命后,赵尔丰又被认为策划兵变反对革命,在成都被激进的革命党斩首。

中华民国建立后,川边特别行政区成立,1925年改为西康特别行政区,1928年筹划建省。在英国人挑唆下,1917年和1930年,西藏地方军队与川军之间发生了两次武装冲突。1917年,藏军进攻昌都,占领金沙江西岸地区,后来在英国人调停下,双方停战。1930年,甘孜地区大金寺与百利寺冲突,藏军趁机进攻川军,起初在青海军阀马步芳的支持下川军尚能坚守,但后期刘文辉与刘湘叔侄相争,川军内乱,战争持续到1933年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两次川藏战争,形成了双方以金沙江为界、西藏地方政府实际控制金沙江以西的局面。

刘文辉统治西康时,小心翼翼处理与藏地的关系,一方面拉拢藏族高级僧侣和贵族,通过经济与教育建设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怀柔恩惠,另一方面在关键时刻显示武力。直到共和国建立,刘文辉率西康省投诚共产党,解放军进入西藏,加上195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平叛,这个局面才彻底改变。

下一站是大小金川。这里有红军留下的遗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西康地区复杂的政治局势。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