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守护濒危大秃鹳的“地球卫士”--普尼玛·德维·巴曼 | 国际环境英雄传(第44集)
图源:UNEP
普尼玛·德维·巴曼(Purnima Devi Barman),女,出生于1940年9月20日,是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野生生物学家,来自印度阿萨姆邦,她因对大秃鹳的保护工作而闻名。她创立了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草根生态保育计划(Hargila),致力于防止大秃鹳灭绝,并荣获202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地球卫士奖“商界卓识”类别奖项。
普尼玛·德维·巴曼博士也是国际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协会(ICBT)创始成员。ICBT致力于促进生物多样性主题的国际交流,并与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中国绿发会、绿会)共同发行《生物多样性MAG》杂志,向公众宣传科学知识和区域行动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普尼玛·德维·巴曼从孩提时代就对鹳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种鸟成为她的毕生所爱。
5岁时,普尼玛·德维·巴曼被送到印度阿萨姆邦的雅鲁藏布江岸边,和她的祖母一起生活。祖母为了转移巴曼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思念,开始带她去附近的稻田和湿地,教她了解那里的鸟类。“我看到了鹳鸟和许多其他物种,祖母教我为白鹭和鹳鸟唱歌。我爱上了这些鸟,”巴曼说。
普尼玛·德维·巴曼是一名野生生物学家,她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致力于拯救濒危的大秃鹳,这也是世界上第二稀有的鹳科物种。目前,大秃鹳的数量不足1200只,它们数量急剧下降的部分原因是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由于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在世界各地,大秃鹳的栖息地——湿地的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
在获得动物学硕士学位后,普尼玛·德维·巴曼开始攻读大秃鹳领域的博士学位。但是,当看到许多和她一起长大的鸟类已经再也见不到时,她决定推迟她的论文,专注于保护这个物种的生存。
2007年,普尼玛·德维·巴曼开始了保护鹳鸟的活动。为了保护鹳鸟,巴曼认为她必须改变人们对这种在阿萨姆语中被称为“hargila”(意为“吞骨者”)鸟的看法,她并动员了村里的女性来帮助她,并创立了一个完全由女性组成的草根生态保育计划“Hargila”。她们保护鹳鸟的筑巢地点,给从巢里掉落受伤的鹳鸟提供康复服务等,大秃鹳还经常出现在当地民歌、节日和戏剧中。
普尼玛·德维·巴曼还为女性提供织布机和纱线,这样她们就可以制作和销售装饰有“Hargila”图案的纺织品。这种创业精神不仅促进了人们对鹳鸟的认识,还有助于妇女的经济独立,改善她们的生计,并在拯救鹳鸟的工作中获得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自从普尼玛·德维·巴曼开始她的鹳鸟保护计划以来,卡姆鲁普区达达拉(Dadara)、帕查里亚(Pachariya)和辛吉马里(Singimari)等村庄鸟巢数量已经从28个增加到250多个,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秃鹳繁殖地。2017年,巴曼开始建造高大的竹制筑巢平台,供这种濒危鸟类孵育后代。她的努力也在几年后得到了回报,第一批大秃鹳幼鸟在这些实验平台上孵化出来。不仅如此,为了保护和修复大秃鹳的栖息地,“Hargila” 帮助社区在鹳鸟筑巢树和湿地附近种植了45,000棵树苗,希望它们能支持未来的鹳鸟种群。明年计划再种植 60,000 棵树苗。她们还在河岸和湿地开展清洁活动,以清除水中的塑料并减少污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尔·安德森(Inger Andersen)说:“普尼玛·德维·巴曼开创性的保护工作赋予了数千名妇女力量,培养了企业家,改善了生计,同时将大秃鹳从灭绝的边缘拯救了回来。”巴曼博士的工作表明,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冲突可以得到解决,从而造福所有人。通过强调湿地丧失对在湿地上觅食繁殖的物种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她提醒我们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普尼玛·德维·巴曼说,她为“Hargila”感到自豪,她希望她们的成功能激励下一代环保主义者追求自己的梦想。
文/Sara 审/Linda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