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捣衣声不在,猝然凛冬来

2022-12-02 11:4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几天,寒潮来袭,各地气温断崖式下跌,凛冬已至。北方的瑟瑟寒风中,你的冬衣是否已备好?一千六百年前,南朝,刘宋。

谢惠连写了一首《捣衣诗》,诗云:

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摧。

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

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螀啼。

夕阴结空幕,宵月皓中闺。

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

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

櫩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

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

纨素既已成,君子行未归。

裁用笥中刀,缝为万里衣。

盈箧自余手,幽缄俟君开。

腰带准畴昔,不知今是非。

诗的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叙事。景是秋夜之景,事是捣衣之事。

谢惠连何许人也?“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这是诗仙李白的话。康乐之名于世,如雷贯耳,即谢灵运。惠连即是谢惠连。“旧时王谢堂前燕”,彼时谢姓注定家世不平凡。谢惠连是谢安族曾孙,谢灵运族弟。虽因断袖之癖仕途不顺,但他的才情一流,堪比张华重生。

宋《谢安赌墅图》 缂丝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八百年后,南宋。画家牟益绘了一幅《捣衣图》,纸本手卷,水墨白描:入秋时节,白练如素,几名女子捣衣、裁幅、缝制。“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南宋 牟益 《捣衣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一诗一画,相隔八百年,相互唱和,描述的都是同一个场景:捣衣。不管是在诗中还是画中,我们仿佛都可以听到咚咚的声音,这声音直捣人心。捣衣曾经被后人误解为拿棒槌敲打浆洗衣物。毕竟这个曾经最平常不过的劳动已消失很久了。

究竟何为捣衣?

“古之女子对立各执一杵,上下捣练于砧,其丁东之声,互相应答。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又便且速,易成帛也。”(元《王祯农书》)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也曾解释说:“直舂曰捣。古人捣衣,两女子对立,执一杵,如舂米然。今易作卧杵,对坐捣之,取其便也。尝见六朝人画《捣衣图》,其制如此。”捣衣是为了裁制冬衣,是古人制衣的一道工序。在裁剪缝制之前,先将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反复捶打,使其变得柔软,然后才剪缝成衣。

《捣练图》唐 张萱绘 宋徽宗摹本 (部分) 捣练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藏

 

《捣练图》唐 张萱绘 宋徽宗摹本 (部分) 熨烫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藏

 

《捣练图》唐 张萱绘 宋徽宗摹本 (部分)裁衣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藏

之所以要捶捣,是源于材质。我们现在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棉花要到宋元时期才开始传入中原和江南,到明代才广泛种植。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棉花“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但在这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古人衣服多为丝麻。丝麻尽管贵贱有别,但都可以织布,丝绵麻絮还可以填充衣物被褥,御寒保暖。然而不管是丝还是麻在织成之后制衣之前都需要捶捣。麻布质地坚硬,需要用木杵在砧石上反复捶打使布变得更加紧密柔软。古人植桑养蚕缫丝织帛,此时的丝帛只是“生练”,表面有一层胶质,质地坚硬发黄,要经过煮泡、漂白,同样在砧石上用木杵反复捶捣才能去除丝帛上的胶,让它变得更加柔软,之后才可以熨烫制衣,所以又称为捣练。

“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古代女子白天织锦织布,入夜拂砧捣衣。寒风萧瑟,万籁俱寂的夜晚,这不间断的叮叮咚咚捣衣之声尤其扣人心扉,捣衣这一古代女子的日常劳作,被文人记录,赋予情感,能从中看到牵挂、别离,也可以看到幽怨、冷寂。

明 陈洪绶 《月下捣衣图》

魏晋隋唐及宋至明清,捣衣的木杵由长变短,姿势由站立直捣到垂坐敲打,但都不妨碍捣衣之影砧杵之声见诗见画。

“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庾信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杜甫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韩翃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王昌龄

“斜月下,北风前。万杵千砧捣欲穿。不为捣衣勤不睡,破除今夜夜如年”——贺铸

清 红木盒李白醉酒端砚
观复博物馆 藏

声音的穿透力、影响力以及营造的氛围感有时是超乎想象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假如你无法从李白的诗句中听到千年百前的木杵、砧石碰撞的声音,你可以把它想成是炮竹声,少了炮竹的春节你是否感受到一丝冷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