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顾《周书》出版历程,修订本线上发布会举办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2022-12-01 10:01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发布会现场。

11月30日,中华书局点校本《周书》修订本新书发布会于线上举办。

发布会上,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张继海、中华书局历史编辑室副主任胡珂、《周书》修订本责任编辑刘学就《周书》的内容及出版过程等进行了分享。

《周书》:成书较早,保存资料原始

《周书》,共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令狐德棻等编纂的官修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从公元534年北魏东西分裂到581年杨坚代周建隋为止48年的西魏、北周史。

《周书》的作者令狐德棻,为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人,曾任秘书丞,礼部侍郎,后迁国子祭酒。他曾参与过《艺文类聚》《氏族志》《晋书》《五代史志》及太宗、高宗实录的编纂,监修国史。

西魏、北周政权比较重视本朝历史的编纂,有起居注、国史编纂的制度,“史局”中保存有比较原始的材料。入隋后,西魏、北周史的编纂仍在继续。《隋书》卷三三《经籍志》正史类著录《周史》十八卷,是隋吏部尚书牛弘未成之作。牛弘在北周曾“专掌文翰,甚有美称”,后“加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他对西魏、北周历史颇为熟悉,入隋后是撰写周史的理想人选。

《周书》书影。

唐朝开国之初,承丧乱之余,经籍亡逸。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渊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后“群书略备”,修史条件渐趋成熟。

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向高祖建议编写前朝史书,获得允准。次年,高祖下诏命中书令萧瑀等编修魏、周、隋、梁、齐、陈史书,其中周史由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负责。但当时天下尚未一统,政局不稳,百废待兴,故修史“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直到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修史工作才重新提上日程,太宗敕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修周史。

在实际修撰过程中,令狐德棻等人主要以牛弘《周史》为蓝本,并参考西魏、北周史官所撰国史、起居注、唐初征集的家状类文献以及时人回忆而作的记录。到贞观十年(636),《周书》与其他四朝史同时修撰完成。

《周书》中保存了不少与典章制度相关的史料,于东魏、北齐、梁、陈史事也多有涉及,还收录了一些书信、时策、诗赋等,是研究北朝历史和中古文学的珍贵文献。由于唐以前记述西魏、北周历史的典籍都没有留传下来,就现存有关西魏、北周历史的资料而言,《周书》成书较早,保存的资料也最为原始,作为“二十四史”之一部,价值弥足珍贵。

此外,大家也关注了西魏、北周的制度设计,宇文泰与高欢的军事对决和一门三皇后的独孤信家族以及北周文学代表庾信等历史人物及话题。

北周世系表。

比如这一段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宇文泰,在北魏刚刚分裂为东魏、西魏时,双方实力差距是相当明显的。“夫高欢所据之地,其富饶固能使武夫有所留恋,而邺都典章文物悉能继太和洛阳之遗业,亦可令中原士族略得满足”(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这样一种实力悬殊的背景下,宇文泰除实施“关中本位政策”凝聚胡汉民心,创建关陇集团笼络各方人士,建立府兵制加强军事力量外,还继续推行北魏创立以来的均田制,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恢复社会经济。而相较于西魏北周“关陇集团”的人心凝聚,北齐统治集团的重重矛盾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政治内耗。

书影

《周书》的版本流传

《周书》在宋初已残缺不全,后人乃以《北史》和唐人某种史钞或节本补足。宋人曾在《周书》缺卷后附有校语,说明已非《周书》原文。

经核查,《周书》残缺情况是:卷一八、卷二四、卷二六、卷三一、卷三二共五卷全缺;卷三六可能全缺,可能半缺;卷二一大半缺。此外,也有宋初未缺而传世各本脱去的大段文字,如卷六武帝纪下、卷三九杜杲传都脱去几百字,但《册府元龟》引文却没有缺。总体而言,现存《周书》中四十一卷是相对完整的原文,其余九卷已非《周书》原文。

《周书》校刻始于北宋嘉佑至熙宁年间。据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记载,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八月庚申,“诏三馆、秘阁校宋、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七史书,有不完者访求之”。由此可知,北宋嘉佑六年,仁宗即下诏令馆臣雠校南北朝诸史,《周书》由王安国负责校定。又根据北宋晁说之《读周书》一文中的记载:“熙宁初,王平甫(按王安国字平甫)序目录上之。”可知,《周书》校对时间当在熙宁初年。《周书》最早刻印的确切年月,当在校完之后,但确切年月已不甚清楚。

《周书》的北宋刻本早已不存。现存最早刻本为南宋临安翻刻,并经宋、元、明三代递修的所谓“三朝本”。1934年,商务印书馆据潘氏范砚楼藏本和涵芬楼自藏本影印,间有描改,形成“百衲本”。

此外,《周书》还有明万历年间赵用贤刻南京国子监本(底本为“三朝本”)、萧云举刻北京国子监本(底本为“南监本”),明末毛晋刻汲古阁本(底本不详,与“三朝本”“南监本”异者多同“北监本”),清乾隆四年(1739)刻武英殿本(底本为“北监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金陵书局本(底本为“汲本”)。以上南监本、北监本、汲本、殿本、局本、百衲本六个版本都属同一个系统,直接或间接同祖三朝本,但都有所校改,这些校改有得有失。综合观之,殿本刻误和古体、异体字相对较少。不仅如此,如今日本还收藏有《周书》卷一九唐钞本残卷,存《侯莫陈顺传》《豆卢宁传》《宇文贵传》等的部分内容,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周书》的修订与出版

据悉,新出的二十四史修订本品种一般选在上海书展举办见面会,和读者面对面交流,这次在疫情影响下,中华书局继2020年《梁书》线上发布会和2021年《陈书》新书分享会之后,再次举行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线上新书发布会。

分享会中,张继海介绍,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和“北朝四史”的修订出版过程。点校本“北朝四史”原由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主持整理,此次“北朝四史”的修订工作,仍由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承担,体现了学术的传承和发扬。继2017年《魏书》修订本出版后,《周书》成为“北朝四史”修订本中出版的第二种。

分享活动中,《周书》修订负责人、武汉大学刘安志教授则作为特约嘉宾,通过视频方式与读者见面,讲述《周书》修订中的心得体会,介绍修订内容。

据介绍,中华校书局点校本《周书》于1971年11月出版。点校本以殿本为底本,并与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汲本、局本、百衲本六个版本互校。同时通校《册府元龟》和《北史》中的有关部分,吸收了钱大昕、张森楷、张元济等人的校勘成果。凡改字或提出疑问,均有校勘记说明。不过,点校本虽以殿本为底本,但在具体校勘过程中,也个别使用了诸本互校、择善而从的方式。

点校本《周书》分段合理,校勘谨严,按断精审。出版后广受好评,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整理本。《周书》与《魏书》《北齐书》《北史》一起组成的“北朝四史”点校本,被誉为古籍整理的典范。

本次修订,仍以殿本为底本,以唐钞本、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为通校本,以汲本、局本、百衲本为参校本,并通校了《册府元龟》《北史》《通志》以及《太平御览》和《永乐大典》所引《周书》中的相关部分。

刘安志教授介绍,《周书》点校本原有校勘记1451条,修订本删除旧校78条,新增319条,总计出校1692条,并修订改补原校数百条,修改标点数百处。修订工作在尊重原点校本成果的前提下,以版本对校为基础,运用本校、他校,审慎使用理校,广泛收集并充分参考清代以降尤其是点校本出版以来学术界的校勘研究成果,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