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玩坏的AI绘画,色盲,还是法盲?
输入几个名词,就能得到一幅精美的画像;输入一张照片,就能收获一张二次元照片……
近日,AI绘画因其免费使用的“低门槛”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AI绘画有多离谱”“这个AI好像有自己的想法”等话题引发网友的讨论。
对于AI绘画,不仅市场热度持续发酵,资本关注度也颇高。在这背后,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及一些上市公司布局。
各种因画风诡异甚至跨性别跨物种而“出圈”的AI绘画作品成为网友们娱乐消遣的看点。
在商业行为上,“售卖AI绘画作品”的业务成为衍生的赚钱手段,“13.7元30张,5分钟内免费出样图”“可定制,10元一张,量大从优”等成为热门的销售文案。
事实上,“开盲盒”成为了大众关注AI绘画的关键所在。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AI绘画小程序,一键上传自家宠物猫的照片,等待25秒,会得到什么呢?
可能是一只老虎,也可能是……一位美少女。
是娱乐还是商业?
AI绘画会有怎样的风险呢?
使用者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对此,柒财经冯超男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深度学习各种素材,其学习的素材是否有授权,是AI绘画各种隐患的关键所在。
或者说,目前的AI绘画就是个玩具,绘画水平相当于色盲,而绘画技巧则偏重于盗贼,容易引发法盲。
通过AI魔改之后的作品依然不可能消弭原有素材的所有痕迹,更像一种组合技,其侵权的可能性也同步增加,就如混剪影视剧一般,只是发现难度较大。
事实上,早在2019年,书乐就曾在《人工智能艺术:一场用算法固定创意的马拉松》中深度分析过AI作画的诸多现象。
彼时的2018年末,在佳士得,一副名为《埃德蒙·贝拉米像》(Edmond Belamy)的油画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与同场拍卖的一副毕加索画作的价格相当。
这副画像,正是AI制作。
这个团队收集了15000幅横跨十四世纪世纪到十九世纪的肖像画,并将它们输入到一个名为GAN算法中,然后人工智能学习这些画像的“规则”,并根据这些规则创作新的图像。
这里还有一个前提,即在这个算法里,除了生成画作的部分,还有一个鉴定画作的部分。
生成的画作必须骗过鉴定器,让其判断为人类创作,而非机器。通过一次又一次挑战失败,逐步“成长”,最终骗过鉴定器,以及人类组成的鉴定团。
显然,目前国内的AI绘画,就是个玩意,还无法欺骗人类鉴定团,毕竟画风实在太low了。
不过,此前谷歌将DeepDream开源后,很多人都在嘲笑这个人工智能识别图片并生成出来的画作:或许是喂食了大量的眼睛和狗脸,让作品充满了狗脸、眼睛、诡异的螺旋图案,有种异样的魔性。
或许,这也是算法“悟道”的一种结果——对规则的绝对服从,以及学习中吸收的养分所带来的知识堆积,可能导致遵从算法的创意,变得诡异。
这颇象那些学习方式出错而犯下在成年人看来比较脑残错误的儿童。
所以,目前而言,靠上述绘画就想赚到钱,基本是噱头。
不过,我们依然要有所预防,即AI绘画一旦被商用,则使用者的应用场景(主要是商用,如制作马克杯、抱枕或开辟画展)是否超出了AI绘画平台的授权范围、是否侵犯AI绘画平台以及所包含绘画元素的原作者的知识产权,都是可能的法律风险。
作者 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中经传媒智库专家,资深TMT产业评论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