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宏亮瞻局|中国载人航天:艰辛、荣耀与脱离丛林法则(下)
脱离丛林法则
不难看出,921工程在技术上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空间站建设,从而实现航天员在轨的永久性工作与生活,同时拥有可靠的人员及货物天地往返能力。不过中国空间站计划所包含的意义又不仅仅局限于航天技术,当其他航天大国试图将太空技术作为重大战略科技垄断其成果时,中国领导层对空间站未来运用方式的设想则反其道行之,体现出一种更长远的惠及全球的战略思维,即中国将通过资源共享成为人类整体迈入太空时代的推动者与引领者。
2018年5月28日,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空司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在仪式上,中方与联合国代表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方同时宣布: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通过所属国家提出申请。对此,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评论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航天大国邀请联合国所有国家开展航天合作,如此公开,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这的确是第一次。”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已经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正从近地轨道向载人深空探测前进。
必须承认,虽然人类的“宇宙拓荒”活动从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轨道算起已经有超过60年历史,且太空探索对于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对于整个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台。国与国之间在科技能力与国家实力上的巨大落差在太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影响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航天大发现”活动中,这不仅意味着他们难以充分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利益与机会,更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未来人类的太空化前景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中国在人类航海大发现时代中的境遇就足以描绘出这幅并不乐观的图景。
因此,今天也正是由中国在太空率先迈出了脱离地球村丛林法则的坚实一步。这一步也许很小,却有光辉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坚信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太空游戏”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享有跟上宇宙速度的机会。如果谁暂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中国愿意伸出手拉他一把。从长远看,荟萃了更多、更多元化的人类智力与才华的中国空间站也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收获。由此可见,空间站合作项目依旧秉承着中国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太空“共赢”原则,而非某些航天大国顽固坚持的太空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
921工程的最终成果也将在这样的开创性思维引领下,取得30年前拍板定案时恐怕还难以企及的历史意义。
神舟飞船返回舱返回地球。
荣耀背后
航天的高度就是国家的高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工程本身由工程总体和七大系统组成,涉及航空、航天、航海、电子、机械、化工、生物、冶金、纺织、建筑等全维领域。中国人民为建造民族的飞船,团结一致,竭尽全力。全国有110个研究院、所及基地、工厂直接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和建设,还有3000多家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火箭和飞船最终发射上天的部分约有12万个元器件,很多部件即使工程总指挥也不知道来自哪家工厂,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为例,其下属单位只负责提供载人航天工程的电子元器件,而他们供货价值在几十万元以上的单位就有120多家,生产元件的很多工人同样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被用在了什么地方。
与市场结合十分紧密的企业,为了载人航天不得不一次次自贴成本。有时,为了飞船上一种需求量不大的设备,工厂就要新建一条生产线;为维护一个价值仅几千元的元器件,工作人员不断往返于航天发射场和工厂之间,交通费早已超出产品本身。生产航天产品的企业往往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为了保证航天极端工况下的可靠性,他们惯常的做法是从生产出的1000个产品中选5个,这5个中再拿出3个做各种极端环境下试验,只有2个能成为合格的出厂产品。据为“神舟”飞船提供润滑油的一家企业负责人介绍,这个企业的普通润滑油年产百万吨,航天用油年产只有几十千克,然而两者成本却相差无几,如果仅考虑市场效益,航天用油是完全没有生产必要的。
各行业、各地区,各单位所做工作之繁杂更是难以统计,且绝大多数单位都只是默默无闻的付出,并不会成为媒体聚光灯下的“飞天英雄”。以每次发射任务中航行最远的交通部救捞局“德意”轮为例,花费9天时间劈波斩浪到达预定海域待命(万一飞船发生紧急故障迫降海上,它负责打捞,而这至今从来没发生过),当10分钟的警报解除以后,再在大风大浪里颠簸9天返回港口……
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时,动用了全国60%的通信线路,仅守卫线路的群众就达60万人。在以酒泉卫星发射场为中心的线路沿线,每一根电线杆下都站有一位执勤卫兵。今天,现代化的远程测控网早已替代了人海战术,陆上测控站遍布国内东西南北,可管理上百颗卫星;远洋航天测量船能够在远离本土8000千米外的大洋上完成火箭、飞船测量任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测控网,用13%的覆盖率就达到了美苏20%至30%覆盖率才能取得的效果……
神舟飞船最多只能搭载3个人,而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6-7人,性能进一步提升。
质疑与答案
所有这一切貌似不计成本的拼搏与付出到底是为了什么?值不值得?当下把人送上太空,送上月球,送上火星不仅不赚钱(除了私营公司为满足个别富豪的太空旅游),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好像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花费之大更是天文数字,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干?
其实类似的质疑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就一直存在。现实主义者批评政府为了虚无缥缈的尊严毫无节制耗费国家财富,更有人指出苏联在太空竞赛中的严重透支正是导致其最终崩溃的原因之一。
短视者的逻辑往往极具迷惑性,其潜在危害也更大。对于中国这样的航天后发国家来说,信奉“航天烧钱无用论”更可能意味着错失民族崛起的新一轮机遇。
回望人类数千年文明史,探索未知一直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原始本能,甚至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源动力。正如第一位太空游客,美国富商丹尼斯·蒂托所说:“太空探索是人类的又一次地理大发现,这个过程同开发美国西部、澳大利亚以及海洋开拓是一样的。”
新一代载人飞船可用于深空探测,中国人将越飞越远。
的确如此,15至16世纪的航海大发现不仅带来了文明飞跃,率先参与这场勇敢者游戏的欧洲也迅速走出中世纪的愚昧与黑暗,不仅对东方世界实现反超,更是制定了延续至今的世界近现代文明标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麦哲伦还是哥伦布,他们并未给欧洲直接带来香料和黄金,其个人命运也堪称悲剧。但如果没有他们向未知大陆和海洋扬帆远航,人类文明又如何进化到今天这般繁荣,甚至过度成熟的状态。
从这个角度看,对宇宙的探索很可能为人类文明继航海大发现后注入新的活力,并带来新一轮飞跃。那些率先投入这项事业并在太空中领跑的国家和民族,不仅将占据未来太空商业开发、星际移民、宇宙资源获取,以及防务安全等各领域制高点,更有机会在航天大发现时代拥有文明领导力和话语权。而即便中国能够以开放共赢的思维推动各国共享太空时代的发展红利,中国自己也必须首先具备在太空站稳脚跟的能力。
同时,在国家地缘政治博弈及武装力量竞赛中,除了传统的陆权、海权、空权与电磁权外,制天权概念随着航天大发现的进展也迅速浮出水面,在大国之间的下一场战争中,缺乏制天权的国家几乎丧失了取胜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人类文明从地球时代迈入宇宙时代的曙光初现,而30年前启动的921工程,把人送上太空,正是中国人为了保证自己在新文明体系中必须占有坚固地位的重要一步。(本文参考了石磊《天河行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