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生命,如何在沙漠中存活

2022-11-30 13: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即使是世界上伟大的烈日生存专家,也不得不为了生存争分夺秒。

撰文 | [英]休·科尔代(Huw Cordey)

翻译 | 王乐

风可能会给亚马孙河流域带来充沛的降雨,但风并没有将这种幸运播撒到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地球上 1/3 的土地都是沙漠,这些地方年降雨量不足 50毫米,蒸发量经常远远超出降雨量。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它的面积约 966 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是在强大的全球天气系统——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形成的。当暖湿空气上升到赤道上空时,这个过程就开始了;暖湿空气上升后就会冷却下来。冷空气不能像暖空气那样存留大量水分,因此这些水分就会以雨水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为什么赤道两侧会有雨林。随着空气冷却上升,它的密度就会越来越大,温度会越来越低,水分也会越来越少,这些冷空气会从赤道向南北方向扩散,最终降回大地。之后,干燥的空气流回了赤道,重新开始了这一过程。这种空气循环以英国气象学家乔治·哈得来的名字命名,被称为哈得来环流。正是哈得来环流创造了地球上的亚热带沙漠,比如撒哈拉沙漠。

荒芜的沙漠

大陆中心也会形成沙漠,比如中国和蒙古之间的沙漠,内陆形成沙漠是因为从海岸吹来的云往往在到达这些地方之前失去了水分。沿海地区也有沙漠,如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这是因为寒冷的洋流上方蒸发较弱,导致空气干燥。雨影也会形成沙漠,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死亡谷。

尽管沙漠有着极端的环境,但是依然有许多动物生存在这里。它们既要适应缺水甚至没有水的生活,还要学会和沙漠的极端天气“和谐共处”。

非凡的青蛙

在这种缺水的地方,你会发现一种可能在你意料之外的动物——青蛙。其实很多沙漠中都有青蛙,除了南极的极地沙漠。其中,最奇怪也最可爱的一种,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干旱地区的沙漠雨蛙。和大多数小型沙漠居民一样,它会执行严格的防暴晒和防高温的策略,在地下的沙洞中度过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只在适合觅食的晚上才出去。

沙漠雨蛙

这种雨蛙的形状和大小都像棉花糖。它的腿短而粗,球形的身体上长着桨状的脚,可谓是天生的洞穴动物。不过这也意味着它不能跳跃,它会在沙子上摇摇摆摆地爬行,时刻留意着它最喜欢的食物——白蚁。这些小昆虫的身体约 79% 都是水,既能让沙漠雨蛙填饱肚子又能补充水分。当然,前提是沙漠雨蛙真的能把 1只白蚁送入口中。沙漠雨蛙算不上非常敏捷的捕食者,它要多次发起进攻才能抓到白蚁。当它终于成功抓到白蚁后,沙漠雨蛙必须闭上眼睛,收缩眼球往下推动食物,才能把食物咽下去。这种雨蛙真是处处都很有趣。

沙漠雨蛙会在晚上钻出沙子寻找它最喜欢的食物——白蚁

白蚁是沙漠雨蛙的一个重要水分来源,可光靠白蚁无法满足沙漠雨蛙对水分的全部需求。它们的沿海沙漠家园虽然降雨稀少,但是有一个相对可靠的水分来源——雾。晚上,冷空气从海上吹来,形成一片浓雾,将沙漠笼罩起来。夜雾在植被上凝结,聚成水珠落入沙子。沙漠雨蛙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补充水分的——不是喝水,而是经由皮肤吸收沙子里的水分,也许是借助它独特的“腹部吸水区”,它们静止时腹部会贴在沙子上。这片皮肤没有色素分布,呈半透明状,血管密集。科学家们认为这片区域就像吸墨纸一样,有助于沙漠雨蛙从湿润的沙子中吸取水分。沙漠雨蛙非常依赖这种水分来源,因此,它们生存的地方一年中至少要有 100天大雾弥漫。

交配中的沙漠雨蛙

在大雾弥漫的夜晚,一只只沙漠雨蛙接连出现在了沙丘上,雌蛙会趁这个机会寻找伴侣。雄蛙的求偶叫声完全不像青蛙,它们并不会叽叽呱呱地大叫。相反,雄蛙会发出一声低沉、悲切的呼声来宣告自己的存在。如果雌蛙对娇小的雄蛙表现出兴趣,雄蛙就会粘在她的背上,随后雌蛙会迈着摇摆的步伐穿过沙子回到自己的洞穴。雄蛙的腿又小又短,只有这样做它才不会被落下。(沙漠雨蛙并不在开阔水域上繁殖。事实上,沙漠雨蛙根本不会游泳,掉到水里就会淹死。)雄蛙会紧紧抱住雌蛙,和她一起钻到沙子下产卵,这样它们就可以远离沙漠烈日的炙烤。雌蛙会一直守着蛙卵,直到它们变成青蛙,而这个过程并不需要经过蝌蚪阶段。

干旱期间,澳大利亚的泽穴蟾可以隐藏在地下茧蜕的皮肤中避免脱水

有些沙漠蛙堪称顶级的地下生存者。在最佳繁殖时机来临前,澳大利亚储水蛙可以在地下夏蛰多年,进入一种类似于冬眠的休眠状态。这种储水蛙确实需要积水才能产卵,但水在沙漠中实在是不可多得,因此它们必须做好长期准备。为了防止水分流失,它们会缩起身体,用好几层皮肤把自己整个包裹起来,只露出鼻孔。顾名思义,储水蛙会把水分储存在体内(尤其是身体组织和膀胱里),这让它们能在地下安然度过长达 5 年。生活在内陆沙漠的澳大利亚土著有时会利用它们这种储水能力——挤压储水蛙就可以喝到一口饮用水。

沙漠斗士

戈壁沙漠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覆盖了蒙古南部和中国北部,是世界第五大沙漠,总面积高达约 130 万平方千米。人们认为戈壁沙漠是一片寒冷的沙漠,这的确实至名归。在隆冬,戈壁沙漠的温度可以降至﹣40℃,还伴有寒风。但寒冷并不是全部,因为在仲夏,这里的温度可以飙升到 45℃。只有少数物种能够全年都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生存,而野生双峰驼就是其中之一。它们必然能跻身地球上最顽强的动物之一。

野生双峰驼早已充分适应了这片沙漠的恶劣气候。它们的体温的变化幅度可达 6℃左右,这种变化对于大多数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致命的(相比之下,人类只能接受 2 ~ 3℃的体温变化)。此外,它们还能承受大量的水分流失(最高可达体重的 40%)。不过,如果有机会,野生双峰驼可以一口气喝下上百升水。这也许还不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最神奇的是,它们能嗅出几十千米外的水源。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水的地方,这项技能着实非常实用。

戈壁沙漠的野生双峰驼

在夏天,野生双驼峰不能离开水源太远,但在冬天,它们可以长途远行。野生双驼峰的行程确实会横跨数千千米。在这段时间里,它们仍然需要喝水。不过,夏天的水洼已经被冻了起来,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另一个水源——西伯利亚带来的降雪。雪会落在何处是一件无法预测的事情,而且积雪可能不会留存很久。积雪不会融化(天气太冷雪无法融化),而是发生了升华。在干燥的空气中,雪不经过液相直接蒸发。因此,为了在冬天获得所需的水分,骆驼必须找到雪,并吃下去。

野生双峰驼是长途跋涉的专家,能嗅出几十千米外的水源

对于有些动物来说,喘气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降温方式,但在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水分的地方,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方法。因此,野生双驼峰从不剧烈喘气。此外,野生双驼峰还有另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它的驼峰。与人们原本的看法相反,骆驼的驼峰并不能存水。事实上,驼峰里储存着大量脂肪,为骆驼在沙漠中长途跋涉提供必要的能量保证。这是戈壁的野生双峰驼在野外的生存策略。

野生双峰驼依靠积雪获取水分

烈日生存

尽管赤道地区每年受到的日照最为集中,但地球上最热的地方却不在这里,而是在赤道以北和以南的热带地区,那里的年降雨量不到 50 毫米。从赤道升起的空气温暖干燥(空气从雨林中升腾起来之后,气体温度就已经上升了 10℃),不断吹蚀着这片荒芜之地。

通体银色的撒哈拉银蚁

由于降雨稀少,这里的植被自然也很稀疏。没有云朵和树木的荫蔽,地面受到了强烈的太阳辐射。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不仅必须适应缺水甚至没有水的生活,也需要运用一些策略来远离高温。撒哈拉银蚁就是当之无愧的抗暑勇士——毕竟没有谁还能做出在正午的沙漠中到处游荡这种疯狂的举动了。

为了在高温中生存下来,撒哈拉银蚁们运用太阳能技术来防止身体过热。它们的身体上覆盖着一层可以反射太阳光的特殊玻璃状毛发,这也是为什么它们是银色的。撒哈拉银蚁还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蚂蚁,甚至相对于它们的体型而言,撒哈拉银蚁可能是地球上行动最迅速的动物。它们活动起来可以达到每秒 85 厘米的惊人速度。最近,科学家们发现,当银蚁以这样的速度跑动起来时,它们几乎可以 6 条腿同时离开地面,在空中飞跃。当地面热到足以煎鸡蛋时,这是一种相当实用的适应能力。

抗暑勇士

然而,尽管已经具备了这些特殊素质,撒哈拉银蚁仍然只能在这样的高温下坚持几分钟。再久一点它就会“中暑”,就像它所搜寻的食物一样。因此,在沙丘上迷路将是灾难性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撒哈拉银蚁每隔几秒钟就会转一圈确定太阳的方位。等时间到了,它就可以直接回到安全的巢穴中。如果一只银蚁发现了一个可以作为食物的受害者,它就会把它拖回地下巢穴。如果食物太大,则需要其他银蚁来协助运输,或者将其分割成小块儿。然而,屠宰需要时间,所以撒哈拉银蚁需要权衡这样做的风险和回报——尤其是当它们已经离开巢穴一段距离的时候。

觅食全过程

所以你看,即使撒哈拉银蚁是世界上伟大的烈日生存专家,也不得不为了生存争分夺秒。

本文经授权摘选自《BBC完美星球》(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12月版),标题为编辑所加。

作者简介

休·科尔代(Huw Cordey),著名野生动物纪录片制片人。1996—2009年,供职于BBC自然历史部,制作了《猛虎之地》《从安第斯山脉到亚马孙河》《哺乳动物的生活》《地球》《大猫日记》《南太平洋》等纪录片。2009年,休·科尔代开始作为独立制片人工作,作品包括美国奈飞公司的纪录片《我们的星球》《与鸟共舞》,以及美国探索频道的自然历史系列纪录片《北美洲》等。

原标题:《生命,在禁区中存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