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采蘑菇的音乐家
原创 吕安安 LCA
2022063
东方文化
1952 年,约翰·凯奇( John Milton Cage )完成了一次载入音乐史的演出。
题为《 4'33" 》的演奏曲目,由三个乐章组成,与惯常音乐不同,这首“钢琴曲”的曲谱上,没有任何音符。凯奇以演奏家的身份上台、入座、调整呼吸,开始了演出。自始至终,琴键都没有被按动,但每至章节转换处,他都会翻动曲谱,以示演出的行进。台上没有任何声响,收录进音乐中的,唯有台下偶尔发出的模糊的咳嗽声、低语声及最后的掌声,这便是《 4'33" 》的全部。
4'33" 约翰·凯奇 1952 年
这场无声的演奏,曾引发巨大争议,直到今天,对它的讨论仍未停止。
对于这样一件作品,东方人似乎更容易理解。早在 2500 多年前,思想家老子就已将听音的方式,提高到了“大音希声”的境界,而深受禅宗及《易经》影响的凯奇,更是将这样的观念,注入到了自己的音乐中。
约翰·凯奇
约翰·凯奇的创作之路,开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老师,是著名作曲家勋伯格( Arnold Schoenberg )。
1933 年,勋伯格由奥地利移居美国。早年,他受浪漫主义作曲家瓦格纳( Richard Wagner )和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影响,偏向古典,后来,他走向表现主义,作品多是以无调性的方式,呈现绝望、紧张与痛苦等普遍情绪,其音乐语言,则是夸张变形又怪诞有趣(下面这曲《钢琴曲三首》是勋伯格的第一首无调性作品)。
勋伯格是一位独具创新精神的音乐家,其前卫的创作方式,对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 Shostakovich )和艺术家康定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等众多创作者,都有极大启发。只是,因所处时代不同,勋伯格的前卫与凯奇的前卫,已然不同。
在跟随勋伯格学习两年后,在老师的建议下,凯奇选择离开。在此之后,他走向了比老师更加怪诞的创作之路。
四十年代前后,凯奇开始以“特调钢琴”(也叫“加料钢琴”)为名进行创作,即在钢琴内的琴弦中,加入橡皮、螺丝和木块等物件,弹奏时,钢琴将发出类似于打击乐且更加不同的音色。完成于 1948 年的《奏鸣曲与间奏曲》( Sonatas and Interludes )系列,正是特调钢琴曲中代表之作。
约翰·凯奇没有停止探索,而使他的音乐变得更具挑战意味,或是更难以使人接受的,是《易经》与禅宗。
1950 年,学生沃尔夫( Christian Wolff )送给凯奇一本书,这本由德文翻译而来的东方著作,正是中国的《易经》。凯奇曾深读心理学家荣格( Carl Gustav Jung )的书籍,而英文版《易经》的序言,正是出自荣格,他写:若要理解《易经》在讲什么,第一步便是抛弃西方思想中的固有偏见。
两个世纪前,莫扎特( Mozart )曾留下一个相近的有趣音乐曲目——《音乐骰子游戏》。他提前画出表格,每个表格对应自己创作过的一段音乐片段,参与者通过投掷骰子的方式选取格子,最后随机形成包含有 16 小节的乐曲。
与凯奇不同的是,莫扎特选取的是特定的音乐片段,所以,无论如何“偶然”,整支曲子都是相对流畅。而凯奇的《变之音乐》,将“人”退出,强调“绝对偶然”,于是在听觉上会更加晦涩。
约翰·凯奇
完成《变之音乐》的这一年,凯奇在哥伦比亚大学听到了日本禅宗思想家铃木大拙( Suzuki Teitaro Daisetz )的演讲(另一种说法是四十年代,实际是 1951 年),正是因为禅宗的启发,其音乐从偶然的一端,走向了另一个端:空。
铃木大拙初师日本临济宗,临济宗的创始者,则是中国唐代高僧义玄禅师。凯奇在铃木大拙的影响下,又向前读起了义玄禅师之师黄檗禅师的《传心法要》。在接触禅宗一年后,凯奇作《 4'33" 》。
约翰·凯奇
偶然与空的理念,也进入到了凯奇的生活中。
除去音乐家身份,他另外一个更加隐秘或是更加偶然的爱好,为采蘑菇。对蘑菇的着迷。在当时,蘑菇仅是被他当作食物看待,随着研究深入,凯奇不再局限于爱好,愈发专业,他不仅给餐厅供应蘑菇,还在七十年代与植物学家共同出版了名为《蘑菇之书》的著作。
采蘑菇的约翰·凯奇
至于如何评价约翰·凯奇的“特调钢琴”、他的偶然和那惊世骇俗的《 4'33" 》,未有一致答案,或许正如勋伯格所说:显然,凯奇不是作曲家,他是发明家。
原标题:《采蘑菇的音乐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