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展览 | 西安美术馆:一位油画家的华山九年

澎湃新闻记者 陆斯嘉
2018-05-01 10:08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展”近日在西安美术馆开幕,展出油画家田学森在华山九年潜心写生创作的油画四十余幅。这位祖籍山东、求学上海,曾卖房游历,最终落脚华山、少言寡语的画家,把情感投诸画面。山中工作,艰苦孤寂,田学森却甘之如饴。

在外写生的田学森

未被华山征服过的旅人,是难以了解以险著称的西岳之真正魅力的;未到华山之前的田学森,亦没有形成作为画家得以“笔”立千仞的真正腕力。九年光阴,不仅化为四十余幅对景写生油画,也润养了画家的心田。

4月21日,“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展”在西安美术馆开幕,展出油画家田学森在华山九年潜心写生创作的油画四十余幅。展览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收藏部副主任王雪峰策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 2009-2018》在开幕当天正式发行。开幕式上,田学森向陕西华山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捐赠了创作于2017年的《坤元》,取景东峰下的下棋亭。

华山东峰下棋亭   摄影 伊川

才下华山 却上画山

4月19日,距离展览开幕两天,华山上强风渐起。午后一时,景区广播提醒,气象预报将有大雨强风,建议游客尽早下山,但游兴颇高的人们依然穿行在西线一片北峰和南峰的观景走廊。晚七时半,狂风肆虐,西线缆车再也无法运行,160位乘客被困于包厢,直至次日凌晨约五时,缆车重启才被救援下山。整整一宿,惊魂不定、瑟瑟发抖的游人身后,就是岩石裸露、形如刀劈的西峰峭壁。澎湃新闻记者与同行者在东峰顶借宿了一夜,头枕八九级大风的呼号。次日清晨,在青山紫云间迎来杲杲日出后下山返城。20日夜,当走进仍在布展最后调试阶段的展厅,迎面而来的《神屏》(2013)让人顿生错觉,误以为犹在山中。

田学森,《神屏》,2013

拜访人家,绕过屏风便是日常;看《华山九年》,自《神屏》左望则是参差多态。一幅长6.6米、高2.2米的大幅油画《天岸》(2015-2017)昭示出画家的决心与毅力。山势连绵崖壁岿然,纵使没有飞鸟相与还,却见山气日夕佳。讲究光线变化的油画上,用光清晰而有节制,舒朗的云夹杂一分紫气游山腰而来,挺拔的山峰几乎溢出天际,这些与游华山时所见所感别无二致,但更添一分细致入微。

田学森,《天岸》,2015-2017

田学森告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天岸》作于2015年春至2016年秋,“前后两年,画得极其艰苦。画很大,尺寸、内容其他国内油画家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我相对比较简单,愿意尝试,不怕困难或者画坏,也不管花多少时间精力。画着画着,画面中出现了更多的云和象外之意。经过长期在大作品上的考验,会积累相当多经验,对自己是一个提升。”

创作《天岸》的位置是华山主峰区对面的无人山谷。“当时住在山里唯一一户人家,除了男主人李师傅留在山里,其他人已经迁出去了。这座土房子,有裂缝,墙有点歪,在里头画画,哪天墙倒了都是自然的事情。”田学森说。生活上,饮山泉、煮雪水、啃饼干、与野猪土狼游蛇相伴并不是不可克服的,甚至与蜂农李师傅相处久了,他也能手持蜜蜂搬家了。困难的是,对景写生,需要先将画框搬到陡峭的山梁上,然后现场做画布,绘画结束再面对面包起来,背下山。如遇大风,巨大的张力会损坏画作,前功尽弃。

“有些困难,真的要亲身体会才会明白。作品创作过程中,我常常要后退审视,调节视线进行比对,好几次都退到了悬崖边。为了安全起见,后来我给自己想了个办法,在腰上系根绳子,以防失足。”田学森说。

田学森,《启健》,2011

并置陈列的《华田》(2010)与《启健》(2011),先后创作于秋季与次年春天。《启健》中,爆出春芽的华山,泛着浅紫色的明朗,仿佛画家也在万物回春中与封冻的山石一起柔软起来;《华田》里,光线平直地覆盖了如墙面展开的山体,结着果实的小树隐隐透露出画家心中收获的惬意。青山不言,画家以笔写心。原来,这位祖籍山东、求学上海,曾卖掉200多万元的房子游历中国,最终落脚华山、少言寡语的画家,把生活中节省下来的情感表达,全部投诸画面,一份份质朴细腻的美好,九年后在观众停留的目光中得到了相认。

夜晚静谧的美术馆里,一路欣赏下来,有一种才下华山却上画山的亲近感。山上山下,画里画外,皆有山的开阔包容。展览结尾处有幅小画《如是》(2012),画得欢心,青翠山林,宛如新生。田学森说,这幅画不同于其他作品需要花费数月,三个星期便与早春一道轻快收笔了。画面景致不大,想来是熟稔一草一木的他,在游转中偶得的一处小景,投射心间,点图笔端罢。

田学森,《如是》,2012

田学森至今保留文字记录的习惯,在一篇记于2016年3月的《壶山相望》中,他写下这样的场景:

“春日的傍晚,独坐空谷,暮霭乍起,沏茶品茗,茶汤透亮,有种粮食的清味,轻轻地拿起,放下。面前的简易茶台,是初至此地时就地取材,从废弃的木柴中,找到半边老门板搭起的木板久经日晒雨淋,已成灰色,看起来很自然,木纹清晰,保留着生锈的铁链环,茶台与环境很协调。

此时四周的鸟儿们仍在鸣叫,听起来有些寂寥,没有日间的欢欣,仿佛鸟儿的心也静下来。望对面石山,一字排开,壁立千仞,山脚升起的薄雾,给坚硬的山体披上淡蓝色的薄纱,浅云遮腰,山愈发显得高耸入云,缥缈柔和,山无语,清净庄严。作画于此,晶茗望山,观察体悟,面对亿万年存在之天地大物,渺小的我,如白驹过隙与之相处些岁月,画山,生死契阔。”

《华山九年》展厅 摄影 伊川

“真诚对待画布就够了”

田学森1975年出生于山东。1997年,作为山东省五个保送名额之一,他被山东省临沂市艺术学校保送到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面对文化管理和装潢设计两个不喜欢的专业,田学森犹豫后选择了放弃,只身赴京。错过中央美术学院徐悲鸿油画室进修招生,转而投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2002年,他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了“田学森作品展”,2005年应邀赴法参加画展和创作。

从1997至2007年的十年间,田学森完成了绘画生命的第一个十年。出于真正的热爱或是追随内心寻找的声音,2007年起,他踏上了孤身驾车游历全国的旅途。2008年秋,从新疆前往云南前,他绕行来到华山。

“第一次来到华山的那天,我从东线索道上到北峰,把华山五个峰都走了一遍。看见华山,觉得它是从平原上拔地而起,苍凉遒劲的花岗岩山体,突兀坦白,太干净、太直接,仿佛一个人捧着心,站在那里,天荒地老一般。”

2010年,筹备了一年多的《行走中国——田学森旅行写生作品展》在上海举办,其中就有6幅华山油画。作品《履新》(2009)此次展出于西安,略带原始感的画面,遒劲的枝干似是伸出拳脚预备大干一场的田学森的内心写照。他告诉澎湃新闻,这幅作品正是华山系列的开篇。

田学森,《履新》,2009

明代医者王履擅画华山,在《华山图序》中曾言“吾师目,目师心,心师华山”。傅抱石也留下过《待细把江山图画》。展出作品中,不难看出田学森深蒙中国画启发。如何借鉴中国山水画成熟经验与西洋油画透视关系与用光用色,让其华山油画独一无二?展览策展人王雪峰认为,田学森早期油画多接受西方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绘画中的造型趋于意象,色彩艳丽而简练。但在华山面前,田学森将以往的绘画经验舍弃,重新以华山为师,用自然主义的笔调表达华山形象。华山的山体多为裸露,岩石的肌理也一目了然,和传统山水画中的皴法别无二致,田学森以造型勾画轮廓,以写的方法勾写树木,他早年国画的根基在此激活。

从事美术出版三十多年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主编乐坚说:“上海画家有一个特点,技术非常好,非常会画,但是田学森在上海这个环境当中,好像是一个格格不入的画家。他在上海办画展,有时会面对质疑,比如你的作品里有什么技法或者你经过学院派训练吗?田学森画画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他抛却了很多熟练的东西,保持着一种比较生涩的、自然的东西。这种实验性就是不确定。”

田学森,《应然》

2016年春雪后作画。 田学森供图

展览前,他在上海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曾说:“生活或者画画,我都不去辩论。到现在,我是谁,我在哪里,干什么都不重要,只要去真诚对待画布就够了。其他画里画外的东西也不去设想。经过这些年的沉淀,只要真诚去画,画面自然会发生变化,不用人为去改变。画是从大自然里来的,从现实里来,客观世界运行规律如何,画面上也会有这种现象。”

“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展”在西安美术馆展出至5月5日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