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77岁俞丽拿:21世纪的人一定要懂艺术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8-04-24 09:30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首演者俞丽拿77岁了。

因为精力有限,俞丽拿在70岁演奏状态还很好时办了告别演出,从此专注于教学,偶尔也开讲座。虽然告别了舞台,她还是会拉琴、摸琴,倒也不手痒。

4月20日,在文化论坛《大家说》上,俞丽拿再次拿起小提琴,讲起了《梁祝》,讲起了自己的教学生涯。靠着风趣幽默大方的台风,俞丽拿在现场圈了一大波粉。

关于《梁祝》:小提琴民族化的产物

在中国音乐版图上,《梁祝》是很难逾越的一座高峰。这部问世于1959年的杰作,讲的是中国人的情感,却让全世界人都听懂了,感动了。

俞丽拿回忆,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全国各省深入生活,管弦系“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来到了浙江。从温州到宁波的路上,大家一路都在讨论国庆十周年献礼,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的想法被一致通过。

写什么题呢?当时,全国都在喊“大练钢铁、全民皆兵”,实验小组顺时代潮流报了《大炼钢铁》《女民兵》两个选题,小组成员之一何占豪对越剧很熟悉,越剧《梁祝》在全国早有知名度,他们便在给领导的报告上备注了一个《梁祝》。

“学校党委书记孟波也是作曲家,他看到《梁祝》,就圈了《梁祝》。现在大家觉得当然应该写《梁祝》,但在‘大跃进’的年代,《梁祝》是格格不入的,他定了《梁祝》是要承担结果的。”

俞丽拿对孟波满怀感激。提到《梁祝》,就不得不提小提琴的“民族化”,以及上音为什么要成立“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俞丽拿说,进入了大学后,她和同学们最大的苦恼是小提琴不受欢迎,不管是进剧场、工厂还是农村,他们都会尽量挑一些普及性很高的外国小提琴曲来演,然而,好听归好听,农村的老妈妈老爷叔根本听不懂。

“我们唱歌的同学随便唱两首中国歌曲,他们就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热烈欢迎,我们早上6点就起来练琴了,比声乐系同学努力得多、用功得多,但我们不受欢迎。”

在那个火热朝天的年代,年轻人总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当时,俞丽拿感受最深的,是小提琴几百年来讲的都是西方话,中国人不喜欢也不熟悉,为了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学校才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因为这样的机缘,俞丽拿和同学改编了一批小曲子,向民族音乐学习,也向二胡等民族乐器学习,“我们讲中国话了,大家听了很亲切,能听出来那种语言。”

《梁祝》就是在“民族化”的氛围下诞生的。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兰心大戏院,17岁的俞丽拿一头齐耳短发、一身白衣黑裙,第一次拉起了《梁祝》。这一幕被永远定格在中国音乐史上。

这么大一部作品压在身上,俞丽拿当时觉得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风格问题。

“最难的是味道,它是越剧来的,你不熟悉中国戏曲,你就不可能拉出那个味道来。我虽然是浙江人,没用,因为我学的是西洋那一套。所以我们研究了中国戏曲,学了越剧唱腔,还学了二胡的拉法。这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

《梁祝》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缠绵悱恻、扣人心弦的滑音,即便是中国人也不一定能拉出风格,何况是不懂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所以,俞丽拿并不赞同外国人一拉《梁祝》,中国人就宽容地叫好,“我是浙江人我也要学戏曲,才能处理好层次。”

关于教育:每个学生都要因材施教

论坛上,俞丽拿挑了《梁祝》最耳熟能详的“爱情主题”进行分节讲述,风趣、幽默、大方、生动,台下观众都被俞丽拿逗笑了,圈粉了。

用最平白的语言讲最艰深的乐理,这是俞丽拿多年累积下来的教学经验,“因为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一样,你作为老师一定要启发这部音乐的风格、特点、内涵、情绪,所以我上课不是那么平静地坐在这,我会不停地说、不停地唱、不停地跳。”

孩子应该在什么年龄段接受音乐教育的启蒙?

“每个人不一样,有的孩子很小就开始了,特别是女孩,懂事早,脑子很清楚。我有个学生两岁半就开始学小提琴了,但我孙子5岁了,整天就那样,坐不住。孩子能坐住了就可以开始了,很多人不一定要做音乐家,这是艺术熏陶,好好学音乐的人不会变坏。”

怎么让孩子坚持学下去,也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俞丽拿的建议是“慢一点也要坚持”,“他有这么一个技能,以后会感谢你,因为他会交到很多这方面的朋友。21世纪的人一定要懂艺术,不懂艺术你会OUT,所以,慢一点地坚持,每天练练,每个级慢慢地考。”

不过说起考级,俞丽拿还是呼吁大家理性看待,考级更多是给家长和琴童一个“奔头”,即便考过十级,离专业水平还是差很远。

“有人说我十级了就可以考专业音乐学院了,我们一测并没有什么水准,因为考场就这几分钟,有的人练了前面几小节就来考了,实际上就是一个业余的形式,并不能代表你真到了什么水准。”

从上音附小、附中到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今,俞丽拿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在带,且每个学生都是一对一教学。

艺术的魅力来源于不同的个性,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有的老师的学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俞丽拿彻底信奉因材施教。

“我们不可能一起上课,声音都混在一起,你就听不见他对还是不对,所以一定是一对一上课。学生缺什么、需要补什么、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你都要知道。有的学生很灵,马上就能领会,有的学生要有好多启发,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年龄段也不一样。”

不仅如此,俞丽拿还常常从学生的琴声里观察他们的情绪,是不是到叛逆期了,是不是谈恋爱了,心里是不是装了什么事,“有些人谈恋爱是帮助音乐的,有些人谈恋爱是影响学习的。”对学生来说,俞丽拿就像他们的“第二父母”,只不过婴儿期没参与,也因此,她和学生及家长的感情都很融洽。

众所周知,不管是附小还是附中,上音都是出了名的难考,假如来了一波孩子考学,老师最看重学生身上哪些闪光点?

俞丽拿说,小提琴最要紧的是听觉,也就是耳朵敏感性好不好,“小提琴不像钢琴,钢琴音不准是调音师的问题,小提琴音不准是他的耳朵敏感性不行。第一是耳朵,我们从他的眼睛里就能知道他的耳朵怎么样。另外,节奏感和乐感也很重要。”

论坛当天,俞丽拿的儿子李坚也来到现场,在钢琴声里和观众互动了一番。

李坚是国内知名钢琴家,也是上音钢琴系主任,虽然出生音乐之家,他走上音乐之路却是偶然。

俞丽拿回忆,儿子是1965年出生的,第二年就“文革”了,“文革”期间音乐学院都停办了,家长都没想过让孩子继续学音乐。俞丽拿怕儿子到处乱逛学坏,小学下了课就把他关在家里,除了做功课,就用小提琴、钢琴把他关住。

“现在的孩子还没学琴,将来就是小提琴家、钢琴家了,我那时候没这个想法,因为我也不知道我将来干嘛,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他是这块料,他的天分也确实比我高。”

“我这个人没那么聪明,没那么高的天分,也没碰到很有经验的老师,我的特点就是认真,什么事情到我身上我都认真,而且执着。我这一辈子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全是分配的,学小提琴是分配的,毕业以后留校做老师是分配的,给我的这个荣誉那个荣誉也是组织上领导分配的,没有一个是我选择的,但我做什么事情,就是我不乐意、我不喜欢,我也认真,我也执着。”

俞丽拿说,当母亲最幸运的就是给孩子找对了路,路对了,即便辛苦,痛苦也会少很多,“他们这一代不一样,再下一代更不一样,全是自由选择。所以,妈妈就多给他选择最有闪光点的那一部分,你把孩子的闪光点想到了,就是你的幸运,也是这个孩子的幸运。”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