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迅小道又添新景观,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今天开幕
“哦,您是鲁迅?久仰大名。我知道您从广州来到上海,但是我不认识您,真对不起。”
11月26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虹口区四川北路揭幕。书店内一面墙上,印着这段内山完造回忆初次与鲁迅见面的文字。
书店内一面墙上印了内山先生回忆初次与鲁迅见面的文字。
1927年10月5日,鲁迅初到上海的第三天,就专程前往在虹口售卖进步书籍的日本书店内山书店买书,此后这里便成为贯穿鲁迅余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重要场所。买书、收转信件、会客、避难,鲁迅在内山书店的种种活动,促成了他与内山完造极深的友谊,也赋予了这栋建筑乃至整个虹口不可替代的意义。
书局门口
为纪念鲁迅与内山书店的不解之缘,上海新华传媒连锁在虹口区政府支持下,联合长远文化集团和工商银行上海虹口支行,将内山书店旧址、前新华书店山阴路店和周围空间贯通后修缮改造。如今,这座历史建筑以“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的新身份重新回到了我们身边。
“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能在内山书局原址建成开幕,就像一个做了30多年的梦,终于实现了。”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开幕式上感慨,不论是其父周海婴还是内山完造的后人,都对此念念不忘。
周令飞在开幕式上讲话
“鲁迅是内山书局的常客,他在这里买了一千多本书,是一位忠实读者。内山书局还有他专属的椅子。” 周令飞说,鲁迅一生中交过两位日本朋友,一位是他“成为鲁迅”前对他影响很大的藤野先生,另一位就是在他“成为鲁迅”后交往深厚的内山完造。
旧址复原内山书店原貌
如今这间书店,让熟悉鲁迅和内山书局的人“既熟悉而陌生”。说陌生,也许是它跨越了近百年历史。说熟悉,背后则是几方的共同努力。
“我们收集了大量老照片、鲁迅的文字以及鲁迅友人提及内山书局的文字,在这个场景内,融入属于鲁迅和内山书局的记忆和历史。”总设计师沈晓明说。
书店外立面参考一张内山书局的老照片复原,一层墙面是斩假石,二三层也不是涂料,而是卵石墙面。大门上方是铁栅栏窗格,还有伸缩遮阳棚。这些细节如今都被一一恢复。
设计团队根据这张老照片复原了书店外立面。
内山书店原址是1927的原点和初心,设计团队采用“修旧如旧”的原则,向每一位驻足的读者讲述内山书店与鲁迅的不解之缘。
内山书局的导购台位于房间中轴偏右的位置摆着一部收银机,展现了书店原本的样子。如今导购台上陈列着一些与内山书局历史相关的文物及复制品,包括内山完造穿过的和服,内山书局发给顾客的书籍优惠券等等。
内山书店发给顾客的优惠券
书店四壁都是通顶的书架。沈晓明介绍,书架分隔的大小间距,他们都根据照片做了测量,力图还原曾经的模样。
靠着后侧书架,角落里摆着一张八仙桌、四张藤椅。鲁迅常常坐在固定的藤椅上与内山完造聊天,或是参加内山书店的“漫谈会”。
八仙桌和藤椅,是鲁迅在内山书局时最爱坐的地方。
内山完造在自传《花甲录》中谈到过这个场景:“先生每次来都面朝里坐,内山老板坐在对面相陪。有时进店的学生认出了鲁迅,就会躲在角落里小声议论,这时先生就会长叹一声,‘又有人讨论我了,算了,回家吧。’”
这样生活化、细节化的场景设计,在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中俯拾即是,润物细无声地将属于鲁迅和内山书局的记忆镌刻进每一个平凡的角落。
进门处摆着一方小黑板,这是曾经内山书局门口的一道风景,黑板上总是写着今日新书公告;窗边绿色的复古台灯源自萧红对鲁迅使用台灯的回忆;用牛皮纸细心包好并以细绳捆扎的一摞摞书籍,是鲁迅在内山书局购书后寄给友人之前常用的包装方式;书架上搭着的一架方便取书的木梯,是鲁迅长子周海婴到店最喜欢爬的;门后衣架上总是搭着一条红围巾,是为了纪念萧红;书架上随处摆放的木刻版画则让人想到鲁迅先生与木刻讲习会……
进门处的小黑板是对内山书局新书公告板的还原,旁边的绿色台灯来自萧红对鲁迅先生使用台灯的文字描述。
鲁迅经常以这种方式打包书籍
纪念萧红的红围巾
“历史建筑要有历史真实性、岁月沧桑感,读者看到、感受到才有代入感。真实才有力量。” 这些精心设计的细节在整个书店里有十几处,都无特殊标注,但沈晓明认为,阅读鲁迅、了解鲁迅、热爱鲁迅的读者,一定能挖掘出背后的故事。
内山书店旧址空间内的书架均按照老照片复原,书架上的梯子是周海婴最爱爬的。
三层楼打造多元化阅读空间
“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 共有三层楼,这远远大于内山书局原本的面积。除了内山书局原址,一楼还包括 “引玉集”和“南腔北调集”两个空间。
一楼大厅的“引玉集”借用鲁迅编选的中国第一部苏联版画集《引玉集》之名,取其“抛砖引玉”的寓意,以博物馆式的陈列,深度呈现中日文化交流的图书,并辅以海派文化、主题图书以及书店自主研发的文创产品,为百年老店注入本土、新鲜的血液。
“南腔北调集”是“石藤”咖啡与“山内山外”花店的所在之地,两位主理人各自怀揣着对鲁迅、内山书店的感情汇入此处,并且积极参与研发符合书局气质的产品,比如“石藤”咖啡研发的限定特饮“朝花夕拾”与“社戏”,象征着鲁迅与许广平良缘的咖啡也会以特别的形式参与到品牌方和顾客的互动中。
书店的每一个区域都以鲁迅的书名命名。
二楼被划分为“而已集”和“集外集”两大空间。作为书店主要的经营区域,二楼将会为读者朋友们提供社会科学、哲学、美术、艺术、文学、影视等门类的精选书籍。“集外集”的长桌是读者阅读的位置,除了摊开放着《北斗》的座位——那是留给“丁玲”的。“而已集”的文创展台上,摆放着《为了忘却的记念》手稿,以及当年左翼美术运动制作的木刻版画主题明信片、信纸,制作木刻版画需要的工具等——鲁迅曾经大力推动木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编辑出版了木刻画集。展陈装置上的这些小设计,意图带领读者穿越回1927年,享受与现代文学青年“共处一室”的沉浸式游览、阅读体验。
三楼的分布别具一格, “华盖集”和“三闲集”分别坐落于书局两侧楼道的尽头,一大一小,一边严肃一边活泼。“华盖集”也是1927的收藏室,价值贵重的精品图书都计划在此处陈列。在这里,读者可以看到一位多元、立体的“大先生”。展陈之余,两个区域都会进行一些适配度高的思想文化当代化展示实践,实现文化传播功能。
“鲁迅小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上海新华传媒连锁介绍,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在深度还原历史原貌和延伸历史脉络的同时,以多元的业态组成问世,以鲁迅的创作脉络和社会文化活动为核心,全方位陈列展示鲁迅相关作品,用书籍为读者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鲁迅,同时重点引进和推荐日本出版物中关于中国文化、上海题材的优秀原版书籍,将鲁迅与内山的友谊通过当代出版物的交流发扬光大。除精选的图书和文化创意产品外,书局还引入调性相符的咖啡与花艺空间,黑胶唱机与胶片专区等,并将推出更多党史学习教育、人文交流、居民议事、国内外文化传播活动。
“从去年11月签署协议至今整整一年,我们将原来仅百余平方的内山书店,扩展为800余平方的‘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今天终于开幕。”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感慨几方通力合作殊为不易,“在旧址部分,我们尽力复原了内山书局旧址的面貌。在新的部分则规划了多元业态,更适应现在读者的需求。”
内山书局与鲁迅来沪后的第一个住址多伦路景云里相距仅500米,曾相融形成了上世纪二十世纪上海一时无两的文化景观,吸引过许多左翼文人聚集于此。如今,虹口区在鲁迅生活的这片区域打造了“鲁迅小道”,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站,让更多市民读者走近、了解这位“大先生”。
“鲁迅先生说,‘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整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我的理解是,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正是这样一座能让我们不隔膜、相关心,心灵握手的沟通桥梁。正是这样一条引领着我们携手共进,迎向世界,奔向灿烂未来的最平整的道路。” 周令飞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