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种动物比熊猫还“濒危”!罗湖生物图鉴来袭,你都见过吗?

2022-11-26 12: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罗湖坐拥“一山四湖”

享有“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誉

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也为辖区动植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

你知道吗?

在罗湖栖息着一种动物

TA比熊猫还“濒危”

白刺湍蛙Amolops albispinus

它就是白刺湍蛙,2014年发现为深圳区域特有种,目前仅知主要分布在梧桐山。

今年,罗湖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记录到103种动物、235种植物

众多珍稀濒危物种频频现身

▽▽▽

成群黑鸢高空翱翔

夜行豹猫领地“巡航”

白刺湍蛙“歌声”回荡

擎天桫椤立地成王……

▲盘旋在东湖公园上空的猛禽黑鸢(yuān)集群。黑鸢(Milvus migran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鹰科、鸢属的一种中型猛禽。

▲凤头䴙䴘(pìtì)(Podiceps cristatus),水中游弋

▲布吉河中休闲觅食的小白鹭(Egretta garzetta)

TA们的到来

是罗湖生态环境向好的最好佐证

也是罗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接下来

一起去踏上

罗湖的“神奇动物”探索之旅吧!

首轮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基本完成

为系统掌握罗湖区物种丰富度、重点保护物种及区域特有种等物种多样性现状,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和识别保护空缺,2022年5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罗湖管理局启动了对罗湖辖区内梧桐山、东湖公园、深圳水库、洪湖公园、银湖山郊野公园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涉及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野生植物及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蝶类等多个生物类群。截至11月,首轮调查工作基本完成,且成果喜人。

生物多样性“摸底”

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

为你揭秘

植物调查,采用样方和样线法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哺乳动物主要采用样点法(红外相机等)调查;鸟类动物、蝶类采用样线法调查,样线涵盖重点区域各类生境类型(同时兼日行性哺乳类和日行性爬行动物类调查);两栖类、爬行类动物采用典型生境样线法,主要在夜间进行。

#上下滑动查看#

▲调查人员在梧桐山开展植物样方、样线调查

▲调查人员在银湖山郊野公园开展植物样方、样线调查

▲调查人员在东湖公园布设红外相机

截至11月,植物样线调查累计长度56.46km;动物样线调查累计开展16次,总长度76.12km。其中鸟类样线10条,累计长53.5km;两栖、爬行动物样线3条,累计长度8.47km;蝴蝶样线5条,累计长度34.57km。

记录植物235种动物103种

前方生物图鉴来袭

速来围观

本次调查累计记录植物90科173属235种,其中野生植物79科133属178种,栽培植物22科42属57种,其中确认具有较大种群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种,为土沉香、金毛狗和桫椤。

▲桫椤

(Alsophila spinulosa)

▲土沉香

(Aquilaria sinensis)

▲香港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nienkui)多年生缠绕草本,模式标本于1930年采自香港,是深圳山野仅有的两种龙胆科植物之一。

调查区域记录到动物共20目56科103种。其中,红外相机拍摄记录哺乳动物6目8科10种,梧桐山片区多台相机捕捉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豹猫的身影,以及“三有”保护动物鼬獾、果子狸、野猪等。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鼬獾(Melogale moschata)

▲果子狸(Paguma larvata)

▲野猪(Sus scrofa)

样线法共记录到鸟类10目28科45属54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分别为黑鸢、褐翅鸦鹃、画眉、白胸翡翠、小鸦鹃和蛇雕;“三有”保护动物有红耳鹎、白头鹎、黑领噪鹛、金眶鸻、池鹭等。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

▲画眉(Garrulax canorus)

各具特色的“三有”保护动物

▲自带腮红“南方姑娘”-红耳鹎(bēi)

▲中国特有的小型鸟类-白头鹎(bēi)

▲点头翘尾-黑领噪鹛(méi)

▲自带金框眼镜的土豪-金眶鸻(héng)

▲高颜值的捕鱼能手-池鹭

共记录两栖类2目8科9属9种,爬行动物3目4科4属6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香港瘰螈;地区特有种3种,为白刺湍蛙、刘氏掌突蟾、香港后棱蛇。

◀香港瘰(luǒ)螈(yuán)

(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

香港瘰螈是蝾螈科、瘰螈属中的一种,有“深林小精灵”之称,是与恐龙时代同时期的物种,对生存环境有较高要求,喜欢干净清澈污染少的水质,有香港瘰螈生活的地方,生态环境都比较好。

◀白刺湍蛙(Amolops albispinus)

白刺湍蛙属两栖动物,2014年被发现为深圳区域特有种,主要分布于深圳东部山体链。这种蛙在繁殖期会出现一种特殊结构,即在其颞区(鼓膜除外)、颊区和唇部有圆锥状白刺。白刺湍蛙栖息在海拔60-500米的山溪里,目前仅知主要分布在梧桐山,排牙山分布少量。按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评估标准,符合极危(CR)等级,比濒危级别的熊猫还濒危。

▲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黑眶蟾蜍、斑腿泛树蛙是深圳典型的蟾蜍与蛙。黑眶蟾蜍个体较大,雌性一般比雄性要大,腿短体胖,攀爬能力强,只能小跳。斑腿泛树蛙的皮肤较湿润,靠水边活动,腿长体长,跳跃能力强大,既捕食小型昆虫,也被蛇类及鸟类捕食,是维系城市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共记录蝴蝶1目9科27种,其中蓝点紫斑蝶和小豹律蛱蝶记录较多。

▲蓝点紫斑蝶(Euploea midamus)

▲小豹律蛱蝶(Lexias pardalis)

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是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基础

接下来,罗湖区将继续全面落实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逐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罗湖模式”

有效提升生物物种保护能力

全面筑牢生物安全屏障

为深圳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贡献罗湖力量

原标题:《这种动物比熊猫还“濒危”!罗湖生物图鉴来袭,你都见过吗?》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