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问问上博丨“盛世芳华”受赠文物展专家答疑特辑
原创 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文物是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值此70周年馆庆之际,上海博物馆继续倾情呈现“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展期为2022年3月10日至2023年1月8日),以此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所有捐赠者、文物博物馆工作者以及劳动人民、仁人志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次“盛世芳华——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展出的约200件/组文物包括青铜、陶瓷、书法、绘画、印章、雕塑、钱币、甲骨、玉器、漆器、家具、竹木牙角器、手稿、织绣等,几乎涵盖上海博物馆藏品所有门类。
为了与观众们更好地分享博物馆里的知识、经验和见解,本次“问问上博004期”继续从上海博物馆公众号后台收到的特展相关提问中选取有趣味、有价值的提问,邀请馆内专家和小伙伴们回复并集结推出。
点击回顾上一期
问问上博003期:“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特辑1
问问上博004期
“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特辑2
01 展览中出现了明清时代两把古琴,这些琴现在还能弹奏吗?请问上海博物馆馆藏古琴一共有多少,以后会有机会展出吗?
啸月琴
明(1368—1644年)
戚叔玉1983年捐赠
小一天秋琴
清(1644—1911年)
戚叔玉1983年捐赠
问
DaisyDong
盛世芳华展中陈列的两床古琴均仍可弹奏。上博藏品中共有二十余床古琴,时代上起唐宋,下迄晚清时期。上博对于古琴的展出一直是根据不同展览主题来选择合适的古琴作为展品,在建成开放后的上博东馆将有固定的展位展出馆藏古琴。
答
远山人
●
02 陈洪绶《高士图轴》中这位“高士”使用的两件文具分别是什么?
(局部)
陈洪绶 高士图轴
明(1368—1644年)
钱瘦铁1962年捐赠
问
橘皮乌龙
陈洪绶的《高士图》中,高士执笔凝思,面前的石桌上铺着白纸,仿佛正准备写画,旁边摆放着两样常见的文具:砚台和水盂。
从画面上看,砚台的形制古朴,是流行于唐朝的箕形砚,长方束腰,底部两边略向外撇开,磨制得十分平整,靠近圆弧形砚首的地方微微凹陷,以便于储墨。可以制砚的材料有很多,比如陶、瓷、澄泥以及石。初唐时人们多用陶砚,到宋代,赏石的风气流行,歙砚、端砚等石砚从此成为了主流。
砚台旁边小口鼓腹的一个小罐子是水盂,用来盛水以备磨墨,罐口露出的一截是舀水的小铜勺子的手柄。这个小罐子的表面布展了细细的纹路,这就说明它不同凡响,因为那是五大名窑之一哥窑举世闻名的釉面特征——金丝铁线。
古代文人终身与翰墨相伴,文房用具是他们日日相亲的伙伴,也最能体现他们的趣味、喜好,他们对于文房用具的讲究与挑剔,有的时候丝毫不亚于姑娘们对胭脂水粉、簪环首饰的痴情。举个例子:水盂可以用瓷做,可以用玉做,但少用铜做。为什么?因为据《长物志》卷七的“器具”篇“水中丞”之节,其中谓:“以铜性猛,贮水久则有毒,易脆笔,故必以陶者为佳”。铜性猛烈,盛水久了会产生毒素,沾到毛笔上对笔毫不好。水盂也不可以用金子或银子做。为什么?因为文人们以为——恶俗。
答
答
云胡公子
●
03 这件外销瓷青花盘上的图案真是有趣,中间是一艘帆船,四周是不同的鱼类和花卉,好像受到了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这些图案是当时流行的吗?它们又有什么寓意啊?
景德镇窑青花帆船图花口盘
清康熙(1662—1722年)
倪汉克2008年捐赠
问
芝士焗麻瓜
这件盘子的边饰是婴戏纹和鱼藻纹,婴戏纹由童子手持莲花构成,莲花以缠枝的形态向两边延伸。鱼藻纹的画法相对简单,但从特征仍然可以分辨出有青鱼、白鱼和鳜鱼三种。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在清代颇为常见。婴戏纹有多子多福的寓意,鱼藻纹则多以青、白、鲤、鳜四种鱼组合,被赋予“清白廉洁”等含义。
盘心所绘帆船图则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样式。从帆桁的横向设置来看所挂的是四角横帆,由于中国画工没有透视技法,因此风帆被描绘成三角状。船头的第一根桅杆呈侧斜状,应当是表示船的首斜桁帆。由于构图空间的局限,画工并没有将之绘制于船头前方。用于固定桅杆的静支索被描绘成几束网格,操纵风帆的动支索则被简化成几根曲线相连接。船的后半部分甲板上描绘了两排方格,可能代表着炮门。船尾的旗帜也被简化了,无法看出代表着哪个集团或者国家。船尾的形状同花朵一般,其两侧花瓣形的小鼓包则代表着尾侧游廊。从整体效果来看,中国画工显然不熟悉此类帆船图,在描绘中与真实船体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其特征是接近17、18世纪欧洲帆船的。
这件青花盘应当是西方商人来中国贸易时所定制的,一方面具有东方风情的纹饰在当时风靡世界,另一方面他们提供帆船的形象绘于其上以作纪念。总之,这件瓷器不仅见证了贸易规模的扩大、海洋上商船的增加,而且也反映了中外交流程度和互相认知的变迁。
答
答
青花瓷
●
04 商鞅戟和武陵丞戈看上去很像,为什么一个定名为戟,一个定名为戈?
商鞅戟
战国(前475—前221年)
徐士浩1979年捐赠
武陵丞戈
战国(前475—前221年)
龚理曾、龚理荃、龚理华、
龚理宸、龚理菁1964年捐赠
问
山海
戟原本应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包括戈、矛刺合体,现在多数都散落成单件。但商鞅戟铭文上注明为戟,所以称之。
答
艾彤
●
05 浮雕兽面纹骨饰真的是骨头做的吗?为什么看上去像翡翠一样,绿油油的,而且表面特别有光泽。
浮雕兽面纹骨饰
商(前16—前11世纪)
陈梦家、赵萝蕤1965年捐赠
问
闲醉山人
浮雕兽面纹骨饰确实是骨制品,此件骨雕根据目前的研究看疑为牛肋骨。骨饰的颜色约有两种可能,一、制作时采用了染色工艺进行装饰;二:受埋藏环境影响,经年累月受沁着色。
答
问
周小慧
●
06 观展时看到有件小小的长方体状的玉器,品名为“玉刚卯”。请问它是做什么用的呢?这种玉器大概在什么时期流行呢?
玉刚卯
东汉(25—220年)
李荫轩、邱辉1979年捐赠
问
卡夫卡的老年卡
玉刚卯是辟鬼驱疫,压制邪祟的佩玉,四面刻有“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等32或34字辟邪韵文。与玉刚卯形制一致的还有玉严卯,二者辟邪韵文不同,并称“双印”,均具有“护身符”的作用。汉代辟邪压胜思想盛行,玉器多具有辟邪功能,除玉刚卯、玉严卯外,常见的还有玉翁仲、玉司南佩、玉胜等。
玉刚卯主要流行于两汉时期,东汉尤盛。其流行或与汉代皇室的刘(劉)姓可拆字为“卯金刀”有关,坊间认为刚卯有尊重国姓、强刘之意。在王莽篡汉执政期间,曾下令禁止佩戴刚卯。直至东汉谶纬神学进一步发展,刚卯再次流行并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凡着朝服,必须佩戴,玉质刚卯仅列侯以上才可佩戴。
答
郑昕雨
●
07 看到展览中有件很有趣的“秦二世元年诏版”。感觉功能应该与复制有关。具体它是怎么让诏令知晓于天下的呢?为什么它本身并不大?还有它是什么材质呢?
秦二世元年诏版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
翁宗庆1953年捐赠
问
Jord-lxy
诏版是由中央发放至地方官府,附在量器上,诏版本身是青铜。
答
艾彤
●
08 展览中的商代浮雕夔纹骨筒是干什么用的呢?
浮雕夔纹骨筒
商(前16—前11世纪)
孙鼎1979年捐赠
问
油桃杏仁
商代是我国骨雕艺术的繁荣期,得益于青铜工具的发展,商代的骨雕作品愈加丰富多彩。关于商代骨筒的实际作用,目前未见学者专门的探讨研究,但鉴于骨筒两端繁密规整的纹饰雕琢,可以推测骨筒的装饰价值要高于实用价值。
答
周小慧
●
09 朱漆戗金八宝纹律师戒行经第一卷经板(一幅)表面没字啊,是怎么看出来是《律师戒行经(第一卷)》的?是不是背面有字,很希望能公布一下图片哦~
(局部)
朱漆戗金八宝纹律师戒行经第一卷经板
明永乐(1403—1424年)
李汝宽家族2001年捐赠
茶韵3
问
答
问
的确,经板的名称信息汉藏双语刻于其后。大家可以这样理解,经板就好比经文的封皮,上面写了书名。
周小慧
答
问
答
●
10 斿父癸壶和晋伯卣的提梁底部各装饰了一个兽首,我家孩子看了之后兴奋地说这是貘的脑袋。但我特地查了一下,貘明明是主要分布在南美和东南亚的呀。难道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
斿父癸壶
西周早期(前11世纪)
顾恺时1973年捐赠
晋伯卣
西周中期(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
范季融、胡盈莹2015年捐赠
Sunshine1016
问
西周青铜器上可见貘的纹饰或造型,这说明周人应该是见过貘,所以将之应用在青铜艺术上。不一定生活环境中常见才会使用这种题材,也可能是觉得稀奇有趣而使用。而且周人活动很广,长江流域也在其中,当时大象、犀牛还可在淮河、长江流域见到。
艾彤
答
●
11 在沈宗骞的《西园雅集图轴》里,可以看到画面中间有一张大石案,上面放了好多东西啊!画的题跋里面只写了“陈设古器瑶琴”,那可以辨认出都是些什么古器吗?
(局部)
沈宗骞西园雅集图轴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
戚叔玉1980年捐赠
一条狗尾草
问
《西园雅集》描绘的是北宋时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文人雅士在驸马都尉王诜家集会的故事。文人集会,无非品诗论画,而宋人好古,也少不得古物雅玩,所以题跋里写到在集会的场所“陈设古器瑶琴”,所谓的“古器”有点什么呢?从图上看,有书籍卷册(两本方形叠放在一起的也许是册页形式的书画,这种装裱形式也是宋代开始出现的;旁边是一堆卷轴,被专门的织物包裹着,这样包裹卷轴的方式在敦煌壁画以及宋元古画里不难见到);有瓷器(卷轴后方有一只白色的梅瓶,里面插着一枝鹿角状的东西,有浅淡的红色,应该是装饰用的珊瑚,王诜是迎娶公主的贵公子,家里的珍宝自然不会少;边上还有一只放在木质底座上的钵形单色釉器皿);还有铜器(卷轴旁边是三样古铜器,长形的是觚,古代的酒器,后来的文人爱用来插花;三足的是鼎;低矮椭圆的应该是盘盨类的器物;觚和鼎的器身上有繁复的花纹)。沈宗骞是清代画家,我们欣赏他的画以为古,他画北宋的故事以为古,而他画中的人物赏玩商周的器物以为古,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悠悠历史,逝者如斯!
云胡公子
答
有更多问题想问上博?
想了解更多博物馆的“冷知识”/“热话题”?
点击快速进入“问问上博”
••
往/期/回/顾
• 上海博物馆教育资源 •
编辑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原标题:《问问上博丨“盛世芳华”受赠文物展专家答疑特辑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