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5分钟法律课题 | 可视门铃是否可能侵犯邻居个人信息及隐私权?法院这么说

南湖法院
2022-11-25 1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原创 南湖法院 南湖法院 收录于合集 #典型案例 73个

近年来,出于对人身、财产安全考虑,可视门铃、智能门锁等安全设备逐渐走入千家万户。但现实生活中,由于门户太近、安装位置等原因,可视门铃会记录存储到其他业主的活动情况,从而引发邻里纠纷,该如何判定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案情回顾

袁某居住的楼栋是一梯三户,东、西各一户,袁某家在中间,其家门在东侧。西侧有个采光井,正对袁某家的三扇窗户。汪某系袁某西户邻居,在门口安装了一个可视门铃,且具有红外夜视功能。袁某发现后,认为门铃安装的角度能观察到楼层的公共区域,可清楚记录到自己出入、来客以及透过窗户看到袁某部分生活起居情况。袁某多次上门与汪某协商要求拆除该可视门铃,汪某置之不理。无奈之下,袁某诉至法院,要求汪某拆除可视门铃并删除与其相关的全部视听资料。

调解结果

法院受理后,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测试,了解到该门铃的安装位置以及性能,确实对袁某的个人隐私生活包括生活安宁等构成了现实威胁,邻里关系也确实受到了影响。

但考虑到汪某主张可视门铃安装是维护安全之需要,法官针对双方的现实状况进行调解,并提出了兼顾汪某安全维护和袁某隐私保护的改良方案,将原本安装在入户门口北侧的可视门铃,挪至大门南侧并调整角度使门铃的可视角度不能拍摄到走廊的南侧,避免了从采光井的窗户看到袁某家中隐私的问题。

在法官的协调下,汪某重新安装了可视门铃,袁某表示调整位置的门铃确实已经不再对其隐私产生威胁,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并确认完成协议内容。

法官说法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迅猛发展给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诸多新挑战,也成为民众关注的重点,本案就是这样一个缩影。智能可视门铃作为家居生活中一项便捷实用产品,满足了现代住宅居民基础的安防需求,本身无可厚非,但权利的行使应当有边界,自由不能建立在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此类门铃使用中伴有大量的数据采集,稍有不慎就会触及邻里的隐私以及个人信息的保护并引发争议,甚至影响邻里和睦。

本案中,汪某虽在自有空间内安装可视门铃,主观上无窥视邻居的故意,但设备拍摄范围超出其自有领域,记录和存储了袁某不愿为他人知悉的个人信息,对袁某居住安宁以及隐私造成了侵扰,属于民事侵权行为。

《民法典》中人格权独立成编,丰富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的内涵和保护范围。隐私是自然人和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其核心属性为被自然人隐藏或不欲为外人所知晓。个人信息系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这些充分体现了立法者的人文关怀。

为彰显这种以人为本的立法精神,承办法官通过实地勘察、测试,在对是否涉及袁某的隐私进行全面、充分考量基础上,组织双方调解并提出兼顾一方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改良方案,得到双方确认并现场重装,不仅妥善化解了这起矛盾,同时也体现了用权利规制和引导科技的理念,传递了司法正能量。

素 材 | 白啊燕

排 版 | 陈小兔

审 核 | 南啊轩

原标题:《5分钟法律课题 | 可视门铃是否可能侵犯邻居个人信息及隐私权?法院这么说》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