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貉在上海超260个点位出现,这项调查描绘它们的魔都生活图景
孙恭昊是一名程序员,住在上海松江某小区,小区有灌木水源、假山洞穴,与貉为邻。
大约三年前,他在小区喂流浪猫的时候发现一只“流浪狗”,几经了解才知道这是一只貉,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出于对野生动物的好奇和喜爱,孙恭昊成为一名公民科学家,跟随专业人员参与貉的调查与保护。
2022年7月,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貉口普查”项目,通过公民科学的组织形式调查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数据,并了解社区居民对于貉的态度。孙恭昊就是其中一员。
夏日夜晚是貉最活跃的时候,150名公民科学家通过沿线观察、访谈社区居民等方式,记录下50个松江小区的貉的数量、行为、生存环境、小区猫粮投喂、垃圾管理等情况。
11月25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螺讲堂”,参与者们介绍了“貉口普查”成果、分析了城市野生动物治理思路,并分享了貉调查背后的趣闻轶事。
貉。 郑运祥 摄
貉在上海超过260个点位出现
2021年夏天,貉一度成为上海的“顶流”,出现在上海150个社区,尤其是许多松江居民结识了这些家门口的邻居。
一年多过去,根据最新的貉分布调查,野生貉在上海超过260个点位出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介绍,松江、闵行、青浦仍是上海貉最多的地方,而2022年新增点位包括闵行南部、金山区、市中心的杨浦和静安、浦东部分地方。市区点位的貉通常只有一两只,如果没有合适生境不会扩散。
2022年7月的两次“貉口普查”中,根据夜间灯光、植被指数、人口密度等指标,公民科学家们走访了不同类型的50个松江小区,发现22个小区有貉分布。
公民科学家们参与“貉口调查”。 谢汉宾 摄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介绍,貉在上海的分布呈现高度空间自相关,即“如果一个地方有貉,它的周围更容易出现貉。”当貉处于快速扩散之中,邻近区域需要提前进行保护管理规划。
不过,貉的数量和密度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换言之,某个小区的貉数量很高时,邻近小区的貉可能并不多。王放解释,对于数量异常的小区,诱因并非附近的貉的扩散,而是与环境或管理有关,这也说明“貉在上海的扩散,并不意味着它一定会泛滥,泛滥可能是各个小区边界之内的管理导致的”。
在22个有貉分布的小区,貉在小区中个体数量最少为1只,最多为50只,平均数量为10.82只;小区内貉密度最低为0.02只/公顷,最高为5.80只/公顷,平均密度为1.08只/公顷。“这个(平均密度)数据目前可以作为上海的一个基础数据去进行判断,如果显著低于数据,可能小区里食物有限,或刚刚出现貉;如果过高,居民生活可能受到貉的困扰。”王放说。
调查还发现,猫粮投喂和湿垃圾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貉数量或密度的不正常增加。根据数据模型估计,仅仅是猫粮投喂或湿垃圾乱扔,有可能会让小区的貉的数量接近翻番。王放举例道,一个20公顷小区,猫粮和垃圾可导致貉数量增加20±12只,即最多增加32只貉个体。
貉。 郑运祥 摄
貉的城市生活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保守估算,上海全市貉的数量在3000-5000只。
“疫情期间一些小龙虾壳之类的埋在院子里,不管多深都会被扒出来。”
“(貉)跑到院子门口的时候挞挞挞听起来像高跟鞋走路。会偷吃院子里种的菜。”
“附近小河里,有貉游到渔网里吃鱼,出不去,渔民上岸了才把它放走。”
“经常有只貉会去居民院子里,前两天有一只被车轧死了,就再也没有貉来了,觉得很可惜的,还蛮喜欢它来玩的。”
……
小区居民们反映了貉的种种。公民科学家们则像拼图一样,合力收集信息,绘制出貉的社区生活图景。王放研究团队则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貉在变得更勇敢,更有探索精神。”
传统认为貉是夜行性动物,如今它们在白天也出来活动。只要人少、能安全地获得食物,它们似乎不在乎白天黑夜。
貉是独居动物,而在城市小区里,好几个家庭共享一个小区,甚至相遇时不会互相争斗,而是有种潜在的默契合作关系。
貉通常在冬天蛰伏,躲在一个地方睡觉。而现在,当它们能够获得食物(猫粮),冬天也会频繁出来活动,阳光好的时候还会出来晒太阳。
2022年上海的貉分布图。 受访者 供图
这些变化背后,是貉在适应城市环境,但也有市民觉得貉的胆子太大了。
王放认为,貉的适应性是双向的。当人类给貉提供更多食物,它们会主动靠近人,变得勇敢甚至鲁莽;当食物减少,貉又会迅速改变,重新躲着人,“这种适应性的变化其实提供了很多机会,当我们用正确的办法去对待和管理小区的时候,貉也会相应调整。”
孙恭昊也发现,自家小区的居民,有人已经对貉习以为常、能和谐相处,有人还是抵触,担心貉会伤到小朋友、猫、狗等。
对此,上海市林业总站专业技术人员郑运祥表示,野生动物之间发生冲突是很正常的,可能是食物竞争、生存空间的竞争或物理距离过近造成的竞争。如果能管理好人的行为,比如养狗人拴上狗绳,在貉的繁殖期远离其巢穴,人貉矛盾会大大减少。
貉作为一个古老的物种,在中国分布广泛,从东北到长三角区域都有貉。野生动物进城在许多地方发生着。如何与貉相处,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
郑运祥提到,小区貉密度和猫狗粮投喂具有显著相关性,居民应减少投喂,确保湿垃圾不落地;貉主要利用建筑物底层沉降缝搭窝,居民与物业可以在非繁殖期,待洞穴内的貉全部离开后,填补沉降缝;貉常出现的区域,可树立“不要投喂貉”“野生动物出没”等警示标牌。
王放表示,城市里野生动物的数据在历史上是欠缺的,2022年“貉口普查”是一个起点、一个基础,希望一年又一年的数据累积起来,可以知道上海城市野生动物的变化。目前,研究团队也在通过GPS追踪项圈、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持续对上海的貉进行调查研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