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日惊蛰:你听见雷声了吗?

2023-03-06 12: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张筱帆 王于歌

惊蛰

温柔的春风拂过大地,唤醒了大自然的生机。阶前生新绿,枝上闻鸟声。东风暗换年华,不知不觉,春意渐浓。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惊蛰二月节》云:

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时候争催迫,萌芽㸦矩修。

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

今日惊蛰,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老师,为我们讲述“惊蛰”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惊蛰与“雷”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得名与“雷”这一重要气候现象有关。惊蛰时节,雷震隐隐,万物始发。此时春光愈加明媚和煦,与立春、雨水之时相比,更显盎然生机。

雷是古人生活世界中最大的声音,因此也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在清华简《五纪》中,分别以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而中央对应的,是“大音”,也就是雷。东汉蔡邕云:“季冬,雷在地下,则雉应而雊。孟春,动於地之上,则蛰虫应而振出。至此升而动於天之下,其声发扬也。”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云:“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对于古人来说,雷声神秘而洪大,足以惊醒世间一切生命,无怪乎他们将雷声与生机联系起来。

《说文解字》:“蛰,藏也。”段玉裁注 :“凡虫之伏为蛰。”王聘珍《大戴礼解诂》曰: “蛰谓蛰虫,物之巨细,或行,或毛,或倮,或介,或鳞,皆有之。”在古人心目中,虫是天地之间所有生物的代名词,连人也包括在内。惊蛰正是代表着一种万物欣欣向荣的美好。

由于《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惊蛰”早期也被叫做“启蛰”。汉朝时期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相传人们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从中我们也可窥见节气文化的变迁与传播史之一隅。

而在民间看来,惊蛰是否打雷与农业种作同样密切相关。在南方有些地方有“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的俗谚,人们认为惊蛰时节如果雨中有春雷滚过,就是丰收的好兆头。同时,农民们又忌讳没到惊蛰就打雷,“未蛰先雷,人吃狗食”,还有一种说法是“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惊蛰三候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

从三候来看,便能得知惊蛰是一个春光烂漫的节气:桃始华即桃花盛开,仓庚鸣指的是黄鹂鸟开始鸣叫,繁花似锦,鸟鸣啁啾,一片生机勃勃。

黄鹂育雏

鹰化为鸠则体现出古人“春生秋杀”的季节观。古人把鸠与鹰当成了生和杀的符号。鸠是布谷鸟,《淮南子》曰:“孟夏之月,以熟穀米。雄鸠长鸣,为帝侯岁。注云:鸠,布谷也。”古代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到了惊蛰时节,专门捕食鸟类的雄鹰会变成催促播谷的布谷鸟。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是鲜明地反映了古人对于春季的理解。

春日的布谷鸟

古人认为,生生不息是春天的主旋律,万物都在这个季节里生长繁殖,世界进入了新的轮回。所谓“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也隐含着护生的道理。生杀一念间,然而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因此我们也要在春日里,给大自然一份呵护和爱。

惊蛰花信

百花集中开放的季节,从“小寒”开始,到“谷雨”结束,跨了八个节气、二十四个候应。古人为每候选了一种花做代表,于是有了“二十四番花信”。在这之中,桃花、棣棠、蔷薇是惊蛰的花信。

桃花从农历二月起次第开放,其花信正与“桃始华”之物候相应。桃花灼灼,尽处嫣红,使人望之如醉。在不经意间闯入一片缤纷春景,连杜甫的诗也顿时缠绵旖旎了起来“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此时踏春,令人神往。

棣棠花多黄色,北宋陈师道曾作《南乡子》形容棣棠花团锦簇的场面“乱蕊压枝繁,堆积金钱闹作团”,形象而活泼。范成大亦有诗作称赞“绿地缕金罗结带,为谁开放可怜春”。在仲春时节的嫩绿世界里,几簇明黄照眼新,这样的美景怎能不让人喜爱流连?

桃花、棣棠开后,蔷薇也迎头赶上。自古以来,蔷薇深受人们的欢迎,到唐代时已经成为广泛栽培的观赏花卉之一,元稹有诗《蔷薇架》生动地描绘了满架蔷薇盛放的景象:“五色阶前架,一张笼上被。殷红稠叠花,半绿鲜明地。风蔓罗裙带,露英莲脸泪。多逢走马郎,可惜帘边思。”张祜形容蔷薇是“晓风抹尽燕支颗,夜雨催成蜀锦机”,蔷薇开时争妍斗艳,成为了盛春时节最明媚动人的风景之一。

惊蛰节俗

自古以来,人们认为惊蛰与雷相关,因此衍生出了“祭雷神”这一特殊节俗。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背生双翅、持锤擂鼓的神灵,祭祀雷神,实际也就是在祈求风调雨顺。从官方角度看来,惊蛰的重要性比不上立春、春分等重大节气,因此惊蛰的祭神行为更多出自民间自发。古时的许多地方,每逢惊蛰,家家户户都会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雷神庙里燃香祭拜。

在我国浙江宁波地区,惊蛰节气会举办“扫虫节”。扫帚在民俗文化中代表着扫除疾病、扫除晦气、扫除虫害、扫除鬼怪,由于惊蛰节气气候特点,昆虫苏醒,逐渐遍及田园及住户的家中,或殃害庄稼或滋扰生活,因此农家会手持扫帚到田地里举行扫虫仪式。若遇到病虫害,家家户户还会将扫帚把插到田间,以此请来扫帚神的庇护,帮忙消除虫灾。民间相传,惊蛰时节天庭有雷神击天鼓,所以人们还会在惊蛰进行“蒙鼓皮”的民俗活动。

在我国广东地区,相传凶神之一的白虎会在惊蛰时节出来觅食,而民间传说的白虎又是口舌与是非之神,犯之则会影响到人们的前程,甚至生活中万事不顺。人们为求平安,便在惊蛰这一节气时期祭祀白虎。祭祀活动中,人们以纸绘制白老虎,外观一般呈现黄色黑斑纹,虎口角处绘制一对獠牙。以猪油抹其嘴,人们相信以此可让白虎口中充满油水,不再说人是非;以猪血喂之,以此可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

惊蛰节气,人们常吃的水果是梨,寓意跟害虫分离,也意在让疾病远离身体。尽管有如此谐音寓意,但从养生角度考虑,惊蛰吃梨也有其合理性。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生梨性寒味甘,有生津润肺之功效,恰好适合此时食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之精深由此就可见一斑。

惊蛰已至,生命苏醒。在这个风和日丽、春花盛放的时节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万象更新的大自然,赴一场与春光的浪漫约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