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群快被人遗忘的奉献者,终于被人搬上了电视荧屏

2022-11-25 18: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最近,书单君入坑了一部讲述康熙年间治理黄河水患的电视剧:《天下长河》。这部剧正在湖南卫视和芒果tv热播中,目前豆瓣评分高达8.3。

众所周知,在中国数千年古代历史中,黄河水患堪称绝对的“刷屏”主角。

据历史记载,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几乎是“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如果加上断流之祸,说黄河之患每年“上一次头条”也不过分。直到清末,中国人对于黄河水患始终没能找到解决办法,所以才会有那句千古之叹:

“黄河之患中国,上下四千年。”

但奇怪的是,尽管黄河水患在中国古代年年“上头条”,直接涉及江河泛滥或治理的影视剧却非常少见。《天下长河》是书单君所见到的,近年来第一部正面触碰这一题材的电视剧。

所以仅从从题材选择和价值立意来说,这部剧已经超越了大多数古装剧。而就书单君个人观感,这剧大概是今年乃至最近几年来,国内最好看且有格调的古装剧,没有之一。

#01

快被遗忘的

黄河水患

-

《天下长河》主要讲的是康熙年间,皇帝康熙与大臣靳辅以及布衣士子陈潢,以及广大军民,通力协作治理黄河水患的故事。

其实如果不是看了这部剧,书单君几乎快要忘了黄河还有水患这件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更被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世界上的古文明,大多孕育于大江大河,但影响力,极少有堪比黄河的。黄河的影响,不仅指她造就了广袤的华北平原,其支流将黄土高原切割得千沟万壑,还在于它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气质、民族认同乃至社会组织结构。

从《周诗》中“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的喟叹,到“黄河清,圣人出”的愿望,再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气节,在中国历史的每一个关键点,几乎都能找到黄河的身影。

但必须指出的是,黄河虽然是“母亲河”,但它因为“善淤、善决、善徙”的三大特性,因此也是一条容易发怒的“害河”。

所以黄河与世界上其他“母亲河”最大的不同点,是它除了通过航运、水资源、肥沃平原这些“温柔”孕育文明,还通过绵延千年的泛滥、泥沙、变道、断流等“棍棒”逼出文明。

● 黄河小浪底巨浪翻滚,飞瀑冲天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学者说中国的文明是“降服巨龙”的结果。所谓“善治国者必重治水”,说的也是同一件事,古代中国因此被称为“治水社会”,因为整个社会政治结构,就是围绕水患治理而组织起来,善于治水之人,不仅有机会当大臣,甚至还能当皇帝。

正因为黄河水患多,所以如何治理黄河水患,也就成了中国古代最核心的公共议题之一。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水患“上头条”的次数越来越少。

公众印象比较深且距今最近的一次,还是1997年,那年黄河断流时间打破历史纪录,长达226天。但自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获得了统一调度水量的权力,自此,至今二十余年,黄河再没出现过断流危机。

而关于黄河洪水泛滥的记忆,距今就更久远了,那是1958年,黄河出现了峰流量22300m⊃3;/s的特大洪水,周恩来总理亲自飞郑州前线指挥抗洪。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黄河峰流量只要大于1万m⊃3;/s,下游就一定决堤泛滥。但1958年这次,尽管情势极其凶险,黄河却坚挺地抵抗住了决堤的风险。

除上述两次风险外,新中国成立后的黄河,几乎可以说做到了岁岁安澜,不仅创造了自1999年以来无断流的成绩,还创下了伏秋大汛70年不决口的历史纪录。这是在数千年的治黄史中从没出现过的事,堪称奇迹亦不为过。

正因为新中国几乎彻底扭转了黄河千年水患的被动局面,所以“黄河之怒”也已经多年不曾“上头条”、成为公众焦点。

#02

这么重大的题材,

为什么少有人拍?

-

可能会有人疑问,既然“黄河之怒”已经多年没有“上头条”,那是不是就不值得关注了呢?

非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因为黄河这来之不易的安澜,才更值得后人了解和铭记,这是其一。

其二,千万别以为黄河安澜多年,就可以高枕无忧,真实的情况是,黄河洪水洪峰量超过1万m⊃3;/s的年份依然非常频密,而黄河的泥沙、改道、断流的威胁也还在,它们之所以没有形成“水患”,只是因为有一群治黄人夜夜盯着这条“易怒之龙”,日日守护我们的安宁。事实上,只要稍有松懈,“黄河之怒”就可能卷土重来。

换言之,治黄这事,自古至今,都是公共生活中最重要也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事件之一。

但非常奇怪的是,如果说黄河安澜多年,因此治黄故事很少出现在现代剧中可以理解,但为何如此重大的历史题材,却也很少出现于古装影视剧?

老实讲,关于黄河的文艺作品其实并不少见,但大多仅仅是把黄河当成背景、场景或者符号意象,融入作品,多数时候,展现的也是黄河母亲“温柔”一面。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少林寺》、《黄土地》、《老井》、《筏子客》、《大河奔流》和《黄河绝恋》等等,均是个中佼佼者。

●《黄河绝恋》剧照

而直接涉及江河泛滥或治理的影视剧,却非常少见。

那是因为缺少好故事吗?肯定不是。

“黄河宁,天下平”,可以说,一部治黄史,就是半部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和治国史。如果说黄河催生了文明,那“治理黄河”就一定是这个文明故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事实上,数千年来,中国人的治黄事业,就像泛滥没有断绝过的黄河一样,从未停止过,期间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治水英雄、治水故事:

齐桓公规定“毋曲堤”,首次为黄河治理立下盟约和规矩;

秦始皇诏令“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除原来各国阻障水流的工事,统一黄河堤防;

汉武帝率数万军民建设瓠子堵口工程,保汉朝安危;

东汉水利专家王景以“筑堤,理渠,绝水,立门”的综合治理方略,让黄河安澜;

明代潘季驯先后4次治理黄河,更大胆提出了“集中水流、束水攻沙”的理念;

……

● 明代治水名臣潘季驯

问题的核心,在书单君看来,还是因为治理黄河这个题材,实在是难拍。

难在两点:

其一,它是相对“单调”的历史题材,很难避免人物脸谱化,甚至容易变成歌功颂德的纪录片,它不涉凶杀、战争、宫斗这些流行要素,所以如何在如实刻画历史的同时,保证“好看”,吸引更多的观众了解历史、尊重历史,极其考验创作者的功底。

其二,从技术角度看,黄河乃大河,治理也非一时,跨越千年,康熙治黄也跨越数十年,同时涉及众多治河理念爬梳、争议,所以从大场面、大历史角度的呈现,到演员的挑选和剧本创作,都是高难度的。

《天下长河》的难能可贵,就“贵”在这里。

#03

《天下长河》

为什么好看?

-

首先是题材选择,因为足够硬核,它既考验导演,编剧,演员,当然,也考验投资方的眼光和判断。

《天下长河》背后的出品方之一芒果tv,这么多年在重大题材剧上的探索从未停歇。从2007年的《大明王朝》,到2017年大火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再到今年的《天下长河》,背后的自我挑战和创新精神,非常难得。

其次是故事选取,没有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了历史的切片——康熙一朝的治黄故事。

在如此漫长的治水历史中,要摘选其中哪一段历史故事来拍摄,以及如何一眼穿透历史烟云,抓住浩渺的古籍中中国人治水的核心内涵,这其实非常考验创作者的功力和见识。

●《天下长河》导演兼编剧张挺

在谈到《天下长河》为什么会聚焦康熙时代靳辅和陈潢的治水故事时,导演和编剧张挺曾提到:

第一,康熙朝靳辅、陈潢治河时间不算长,但功绩很大。

第二,两人贡献具有开创性,其运用的束水攻沙,修建减水坝,治河即治沙等理念,一直沿用至今。

而两人虽然年龄、境遇都完全不同,却能一起合作十几年,做出巨大的历史贡献,本身在中国古代水利史上也非常难得。

显然,张挺的选择其来有自,且是非常准确而独到的。在中国治河史上,康熙朝的治河,的确非常具有代表性,历史贡献也大。

康熙朝,河务与三藩、漕运并驾齐驱,作为最重要的朝政。其中靳辅、陈潢前后治理黄河16年,期间,维修洪泽湖大堤,开挖清口淤泥,疏通清江浦到云梯关河道,建立一万八千丈束水堤坝,在上游建减少坝控制水量,用不足原预算六分之一的银两高质量完成江都槽筑坝工程,改变运口确保重运过淮等等,都是那会完成的极其漂亮的水利工程。

更重要的是,康熙一朝确实也留下了极为宝贵且影响至今的治河理念,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靳辅和陈潢主张的“高筑堤坝,束水攻沙”。

但是,选择了这样的题材,是不是就一定能拍好呢?未必。

主创团队的高明和匠心,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在书单君看来,这部剧至少有三点突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1 )反天才、反英雄。

这部剧,绝不是歌颂天才的,也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的。

剧中,陈潢是天才不假,但如果没有成熟、圆融的官僚靳辅配合,他绝干不成事。治黄,不是解数学题,也不是技术发明,而是需要长期坚持,调动整个国家机器、无数劳工、百姓来配合,才能完成的复杂的大型工程。它需要刚正不阿的品质,更需要管理的才能,调动资源的能力和智慧,以及为人处世的圆融和变通。

从这点来说,电视剧超越了一般英雄主义的励志视角,以生动的群像、人物复杂的博弈,推动着剧情。具体到每一个主演、配角的个性,导演编剧均有清晰的设计、安排。

2) 将矛盾深入人物内心

一般而言,讲故事,必讲矛盾和冲突,否则无高潮,即为流水账、味同嚼蜡。《天下长河》当然也不例外。

但故事的矛盾,也分深浅两个层次。浅层次,为人与人的矛盾、人与事或大自然的矛盾,但更深的矛盾,为人与自己的矛盾。

前者,剧中的体现,比如人与黄河水患的矛盾,也就是人与大自然的矛盾,这是最明显的,还有康熙与官僚机器之间的矛盾,康熙虽在万人之上,但也非得与官僚们斗智斗勇才能成事。

后者,即更深层次的人物内心的矛盾,电视剧也有大量的体现,比如面对不愿意搬离河堤、跪地求情的老百姓,靳辅一方面爱民,一方面又不得不铁面无情“下狠手”。此时,他的内心是焦灼的、煎熬的。他冒死罪炸堤,冒着违反军纪的风险用军粮救灾民,定罪儿子换取河堤石料供应,都要经过一番天人交战的内心斗争,然后做出抉择,并承担最终的后果,他学圣人言,但经常违抗圣人,他受康熙命,但有时也不认同康熙。

电视剧好看,正是因为它带着观众深入人物的内心,与他们一起体验着道德、人性的困顿和焦灼。

3 )类型化表达,以神代形,更真实。

所谓“以神代形,更真实”,用传统戏剧理论说法,就是类型化表达。

类型化与现实主义相对立。我理解的《天下长河》是两者兼具,但更偏向类型化表达。类型化表达,不是说剧情套路化,或者电视剧套用某一类型,而是表达强调一个“神”字。所谓“神”,是与“形”相对的。

治理黄河,其实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会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辩论,如果完全毫无保留呈现史料、照单全收所有细节,或者完全考据式地呈现康熙、陈潢、靳辅,那势必枯燥无比。

《天下长河》的编剧和导演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将这个专业领域故事,融合在了大量类型化的人物和戏剧张力之中,既保证了观众愿意进入这个专业领域,准确领会历史,又让观众为剧情和人物的冲突欲罢不能。

比如,剧中创作者一方面如实呈现了康熙一朝治河议题上的主要争议点:靳辅、陈潢与于振甲关于治河理念上的分歧,前两者主张“束水攻沙”、后者主张“拓宽河道”。但另一面,创作者又在人物设计上将靳辅与于振甲的分歧,通过两人对于善恶、对儒家三省吾身的不同理解而呈现出来,一方是创新变通,一方固执迂腐,两相冲突,非常有趣。

所以观众可能不会记得于振甲的治河理念,却对他每日以黑白石自省的迂腐模样印象深刻。这种处理,无疑大大对冲了单纯的治河理念辩论的枯燥,也明显提升了戏剧张力。

其实剧中类似的“匠心”还有很多,从服装设计到拍摄细节,也多有可圈可点之处——

书单君甚至听说,为了真实生动地还原治水场景,剧组甚至不惜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在横店片场重造了一条波涛汹涌的“黄河”……书单君就不过多剧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追。

#04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

《天下长河》的导演兼编剧张挺,是一个非常喜欢阅读历史的人,《天下长河》这部剧也正是源自他有一次阅读《清史稿》上的靳辅传记。他后来扩大了同一主题的阅读面,发现历史上众多治河人物,最终多是悲剧性的结局。

比如史前的鲧,即大禹的父亲,因为采用了堵水之法治水,历经九年而不成,最终被舜杀死在了羽山;

明代的潘季驯,作为“束水攻沙”理念的首创者,治水治了一辈子,最后却因为一句同情张居正儿子的话而被贬为平民;

还有晚清的林则徐,为官40载,历任13省,从南方的珠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水的足迹,但最终却因为抗英、禁烟,被道光无情地革职了。

为什么这些干实事的历史人物的命运如此令人唏嘘?而为什么他们在面对人生困顿乃至生死抉择时又如此慷慨?

张挺进一步深入剖析这些治水人物的命运和内心,发现只有晚清名臣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方能解释他们的内在动机。

● 深圳赤湾左炮台林则徐铜像

历史上,面对黄河之怒,一代一代的治河之士前赴后继,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且至今未息。史书上多是他们奋斗、失败和死去的记录,却鲜有为他们歌功颂德的诗篇。

而《天下长河》想做的事也相当简单:

就是想把那鲜为人知、几乎快被人遗忘的历史告诉世人,想为那些在一次次失败中跌倒然后又爬起来的“西西弗斯们”留下一篇鲜活的影像底稿。

为该剧提供了特别支持、专业性建议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也刊文指出:

《天下长河》全方位展现了古代人民治河智慧,更深层次地挖掘出了黄河治理文化所承载的中国人文精神内核,诠释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真诚回答了面向人民再造经典形象的文化命题。

正如上文所述,黄河如今的安澜,并非黄河水不再凶猛,或者老天爷变温顺了,实际上自1949年以来,黄河峰流量大于1万m⊃3;/s的洪水多达12次之多,而黄河的泥沙、改道也从未停歇,并依然时刻在威胁着黄河两岸的安宁。

自1946年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中国便开启了“人民治黄”的历史新篇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2019年9月,习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宁,天下平”,要继续抓好大河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而在前不久,《黄河保护法》也刚刚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将于2023年4月1日起施行。这是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又一部针对大江大河的法律,也是第一次让黄河有了法律层面的保护。这当然也是我国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如今,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名字依然留存着,而为其服务的在职职工也已多达4万余人。

这70多年来,正是这群背后默默奉献的“治黄人”的存在,保证了黄河岁岁安澜、无恙,也一次次阻挡住了黄河水患“上头条”。换言之,对于“治黄人”而言,公众的“遗忘”恰是对他们最高的褒奖。

● 2022年河南洛阳,清澈蔚蓝的黄河中游峡谷内河水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而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也是题中之义。

从这个角度说,《天下长河》的出现,恰逢其时,它不但开创和填补了这一历史剧题材的空白,对现实和后世子孙,也具有非常深厚的启迪和意义。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对于公众而言,对于创作了《天下长河》这样的电视剧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记录并铭记这群无名英雄的奉献,是一种责任、更是一份感恩,因为,历史需要铭记,经验需要传承,奉献者值得赞美,即使痛苦的失败,也值得后人记取。

原标题:《这群快被人遗忘的奉献者,终于被人搬上了电视荧屏》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