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魔都漫步|外滩B面,向新而行——从四川中路到北苏州路

沈思睿/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2022-11-26 10:23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说起外滩,中山东路沿途的历史建筑群一定是谈论的焦点。事实上,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绝大部分位于黄浦区,面积约80公顷,有177幢建于1949年前的老建筑。其中保护建筑有98幢、保留历史建筑有35幢、一般历史建筑有44幢。临黄浦江建筑有36幢,是我们熟悉的外滩“第一立面”。非临江建筑有141幢,也就是近些年被频繁提及的一个概念:“第二立面”。

中山东路以西的第一条南北向道路就是四川中路,它也是上海开埠之后辟筑的第一批城市道路。与外滩咫尺之遥,但在沪滨广厦的背影下,却略显低调,可算是名副其实的“B面”。

从外滩第二立面建筑的露台望向黄浦江。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重要的小马路

开埠之前,上海县城以北是一片待开发区域,河道、农田交错。其间,有几条通往苏州河岸边的土路。19世纪中叶,租界内最早的几条马路,就是在这些土路的基础上辟筑的。

现今四川中路附近原有一条流向苏州河的小河浜,沿浜有土路。在现今北京东路口附近曾有一座小桥,因此土路最早俗称为“桥街”。1855年,租界当局在土路的基础上进行辟筑,更名为“江苏路”。

1865年12月,为规范路名,租界当局正式通过议案,决定英租界东西向道路以中国城市名命名,南北向道路以中国省名命名。因与“江苏路”相邻有“江西路”,为避免混淆,“江苏路”更名“四川路”,这也就是现在的四川中路。

这条小马路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度和路幅变化都不大,但在上海近代城市化进程中,它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小刀会起义之后,租界内华洋分居的势态被打破,四川路近苏州河沿岸地区开始形成本地居民区,向南的路段也开始出现一些洋行。19世纪后期开始,工部局将书信馆设于该路。进入20世纪,四川路上又出现了百货公司、租界官方机构、宗教场所等。

四川中路南启延安东路,北讫南苏州路,短短1.2公里,却与13条马路交汇,将“外滩第二立面”划分成各具特色的袖珍街区,呈现出不同时段的历史横截面。

延安东路四川中路口的东北角,一幢高层建筑已略显陈旧。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上海中心等摩天巨厦的光环下,它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然而1985年5月8日落成时,这栋现代气息浓厚的方柱形玻璃幕墙高楼可是“秒杀”了上海滩的各类建筑,曾令见多识广的上海人也忍不住叹为观止,这就是联谊大厦。

事实上,大厦所在地块紧邻外滩,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是“城市核心区”,被外商相中,建起了进口汽车销售行。二战爆发后,外资撤离,车行也不复存在。1945年之后,此地块部分作为加油站及附属设施。此后又移作其他用途。联谊大厦的建成也可视为,上海外滩历史风貌区城市更新的早期尝试,虽然当年对其“违和”的建筑风格有一些争议,但现在看,它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中的里程碑意义和示范效应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说起示范效应,四川中路上近两年最具特色的莫过于133号的“百空间”和位于沙市路的“外滩·中央”。

四川中路133号,原为卜内门洋行大楼,是一栋建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的七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厦,由英国思九生洋行设计,外观是英国新古典主义仿欧洲文艺复兴式。1953年,卜内门洋行开始收缩在华业务,直至1956年退出。同年5月,卜内门大楼由上海商业储运公司使用,改名叫储运大楼,后来又作为上海新华书店总店和上海发行所,直至21世纪初。

1937年,卜内门洋行西北望视角。图片来源:Van den Brandeler-Meyrier family

2019年,百联资控携手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通过保护更新、风貌复原、功能植入,将该建筑打造成为全新创新理念和国际性艺术跨界的艺术、零售、餐饮、办公为一体的复合空间。

修缮更新后的百空间卜内门洋行。图片来源:百联资控

百空间卜内门洋行一楼的零售展示空间。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如果将卜内门大楼更新项目置于整个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大背景之下,它的意义应该是更具示范性的。百余年来,这片“城中之城”延续着金融、文化、高端服务业的定位,如今通过对标志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从内至外提升产业能级,更加契合整个区域的发展配套服务。

如果说133号是高端复合空间,那么沙市路“外滩·中央”,则是更具亲和力的上海记忆唤醒。这个袖珍街区由中央大楼、美伦大楼、新康大楼和华侨大楼四幢历史保护建筑构成。这里曾见证了上海最早的煤气路灯、电灯、电话、自来水、有轨电车等城市化符号,也有“西餐本土化”的标志之一德大西菜社。更为重要的是,老上海人尽人皆知的“淘宝圣地”“DIY天堂”——中央商场就位于此地。

20世纪90年代,中央商场。图片来源:解放日报

《黄浦区地名志》记载,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有人在沙市二路16号底层大楼开设“新康联合商场”,内设90多个柜台,再加上外面中央弄、沙市一路、沙市二路的马路摊贩,这一带成了倾销剩余物资的地方,统称为中央商场。解放后,中央商场先是公私合营,后陆续成立了五金、日用品、百货、小商品、自行车、电讯、修配等7个部门,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淘宝场和修配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万事凭票,生活物资供应紧张,很多必需品还要限量供应,于是,中央商场就成为解决市民各类生活需要的“第二市场”。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中央商场和华亭路等市场也是最先感受到时尚脉搏跳动的地方。电子表、连衣裙、牛仔裤等等,从这里走向上海的大街小巷。

2013年,该区域的美伦大楼率先开始改建施工。2016年1月,“外滩·中央”项目(179街坊)改造项目正式启动,改建更新方案为保留老建筑的欧陆风格,增加穹顶、拱廊等建筑元素,将4组商业建筑融为一体,成为外滩区域有特色的商业体验综合体。2017年9月,沿南京东路的一期工程美伦大楼、中央大楼完成修缮改造,向市民游客开放。沿九江路的二期工程华侨大楼、新康新建大楼于2021年底完成修缮,实现整体街区“重现风貌,重塑功能”。

如今的外滩中央广场。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从区位特点来讲,这些项目也较好地注解了四川中路的定位。历史上,作为延伸区域,这里的业态一直与南京(东)路和外滩形成错位互补的关系。而今,老建筑和历史街区开拓引进符合时代潮流和商业发展趋势的新业态,继续放大互补优势,历史与潮流文化相结合,承载起新的都市商业及生活,非常值得期待。

跨过苏河,穿越时空

四川中路的最北端与南苏州路交汇,并由一座跨苏州河的桥梁连接四川北路。这里与圆明园路、虎丘路咫尺之遥,我们现在所说的“外滩源”概念,就是指紧邻黄浦江的上海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圆明园路,虎丘路,南苏州路合围的区域。事实上,这里就是上海租界最早开发的区域。

在没有桥梁之前,苏州河两岸的通勤完全依赖摆渡。就在四川中路与江西中路之间,就曾经有一处地名见证了那段悠远的往事。一些文献包括地方志史料中的英文拼写使用沪语谐音“Neepardoo Road”,中文为“二摆渡路”,大概位置在江西中路460弄,现今已经很少为人所知,其得名就是来源于靠近苏州河上的渡口。

四川路桥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其后数次改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22年改建的3孔钢筋混凝土桥梁。与其比邻的江西中路上也曾经有一座跨苏州河的桥梁,其历史就更有意思了。

1881年4月,上海自来水公司(Shanghai Waterworks Co.,Ltd.)在英国伦敦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不久就在上海英租界香港路与江西路转角设立上海本部,并经上海道准许,在杨树浦黄浦江边建设自来水厂(当时该地块还没有划入租界)。1883年6月29日,英商上海自来水厂正式供水。当时由于产能有限,自来水只能保证苏州河南岸英租界的部分供水。自来水公司的地下输送管沿杨树浦路、百老汇路(大名路)向西,在江西路附近过苏州河,抵达苏州河南岸英租界,于是,必须建设跨越苏州河的输送管,由于苏州河是通航的河道,为了确保通航,水管必须建得高一点,自来水公司遂决定在这里建造桥梁,水管沿桥梁过江,即使桥梁被撞,也不至于损坏输送管。于是,这座为了输送自来水而建造的桥梁就被称为“自来水桥”,桥的两岸是江西路(江西中路)和北江西路(江西北路),又名“江西路桥”,1942年前后被侵华日寇拆除。作为配套设施,在江西路近香港路口,1880年之后,英商自来水公司还建造了公司办公楼和一座造型别致的水塔。现今该处江西中路484号就是原英商自来水公司办公楼,1921年翻建,公和洋行设计,195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征用,现为市南自来水公司办公楼。水塔容量为682立方米、高31.5米,1954年拆除。

20世纪40年代,苏州河北岸眺望江西中路。上海市方志办 供图

1937年,江西中路南望香港路口。上海市方志办 供图

香港路这条全长仅300米的小马路上还有一处重要的历史建筑——香港路59号,原为上海银行公会(由中国、交通、上海商业储蓄、浙江兴业、浙江实业等国内银行发起组织的金融团体)于1925年投资建造。1933年时这里曾挂牌成立上海市银行票证交易所。1949年12月,上海银行商业同业公会解散,相关组织也随之停止活动。这栋建筑正立面中部为五开间科林斯式两层高的立柱门廊,为典型的英国古典主义风格,颇为壮观。1956年,上海市银行票证交易所撤销,其后,香港路59号为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使用,于这幢楼也被称为“爱建大楼”,楼里还创办了上海工商学院。

香港路59号,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市方志办 供图

从香港路到苏州河畔的四川路桥南堍,其实已经非常近了,在这里可以眺望对岸气势宏伟的上海邮政大楼。然而很多市民会发现,现今这里还多了一处“网红打卡点”——坐落于南苏州路198号的中石化“第一加油站”。它于1948年10月10日开幕营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国营加油站,在当时洋商垄断的背景下,建造起国营加油站,长了国人志气,令人振奋。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站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她历经70多年的岁月蹉跎和历史沉淀,在苏州河畔见证了中国石油商业的发展历程。2020年10月29日,作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公司与黄浦区企地融合的“结晶”,经文化创意改造后的第一加油站举行开业仪式,一楼为市民的爱车加油,二楼开放空间,来一杯咖啡,为生活加油。苏州河两侧42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贯通开放之后,又增加一处新景观。

如今的第一加油站。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从四川路桥跨过苏州河,就来到了北苏州路。前文提到的上海邮政大楼以及体量巨大的河滨大楼都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有很多相关介绍,此处就不再赘述。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苏州河沿岸的历史建筑群从河口向上游及周边不断延展,其间还是呈现出一些规律的。

通常作为“三段论”,其开发时间与地块功能各有特性。东段自河口至河南路桥。因河口衔接外滩,近代化时间较早,该区块集中领事馆、医院、戏院、社会机构等。中段自河南路至新闸桥,遍布银行仓库、商业栈房,与水运相关的商业行号。西段自新闸桥以西,中外资本与民族工业同构成沪西工业区。

而四川路桥及北苏州路区域恰好是从东段向中段过渡的区域,在地价不断抬高的过程中,建筑的形态和功能也在不断更替。邮政大楼和河滨大楼地块的前身就是石库门和低矮的沿河商铺。

同样的道理,北苏州路至光复路一线的沿河仓库也是随着苏州河沿岸工业带和航运地位的不断凸显才应运而生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渐成各路中外资本势力你争我夺的重点区域。

1945年,航拍(苏州河福建路桥西望视角)。上海市方志办 供图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苏州河水质还未根本性改变之前,两岸留存的大量旧仓库及堆栈,除少部分拆除或改建为住宅楼外,大部分完好如初,有的还在继续发挥作用。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有颇具前瞻眼光的建筑师开始关注这些饱经风霜的百年库房。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自发的、实验性的改造和更新。让艺术家入住苏州河畔仓库群落渐成一种都市时尚趋势,这不仅感染了上海的文化艺术圈、时 尚圈,也渐渐被政府主导的规划接受和重视。

北苏州路的西端与西藏路桥、光复路相接,这里有一栋闻名遐迩的仓库建筑——四行仓库。它建于1933—1935年间,本就是民族资本实力的体现。 1937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鏖战震惊中外,这座25米高的混凝土建筑,便成为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让寸土的最佳诠释。

20世纪30年代,苏州河西藏路桥周边航拍,图中央为四行仓库。上海市方志办 供图

1949年后,四行仓库交付给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仍做仓储使用。四行仓库原为5层,20世纪70年代和90 年代经过两次加层后,在修缮前有7 层(修缮后为6层)。

1993年,四行仓库老员工开始自发集资筹建陈列室。1995年8月,仓库天台(第七层)“上海四行仓库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在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1995年)对外开放。

1996年,在天台的陈列室西侧加建保龄球馆,加建部分完全是四周无开窗的违规棚屋。除东部角落外,四行仓库七层完全被覆盖,原始建筑风貌已较难辨别。2002年,七层的陈列室被扩建至约120平方米,彩钢板小屋被隔成内外两间,增设一个门厅,入口设谢晋元将军铜像,陈列室内布置历史资料和沙盘。

2003 年,四行仓库随上海市商业储运公司并入百联集团。2005年4月,以四行仓库为标志的苏州河创意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成为上海首批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和首批9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 2005至2008年,四行仓库逐步由仓储向商业办公转型。2008年,百联集团旗下的上海工业品批发市场迁入,1至3层为文具市场,4至7层为办公区。2010年,四行仓库的文物勘察工作启动,该项工作前后持续5年。

在修缮前,整个建筑相较于2002年无较大变化,只是拆除保龄球馆和家具城的招牌换上礼品市场的招牌。七层从球馆变为办公场所,由于功能的需求在立面上增加了横向开窗,建筑西墙多次被粉刷,租户毫无秩序感的采光窗破坏了原有墙面的整体性。

2014年,上海确定对四行仓库进行整体保护修缮,该修缮工程由百联集团置业有限公司建设、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建工五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其中4000多平方米空间改建成“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结合西侧纪念广场作为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2015年8月13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落成开放。

如今的四行仓库。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西侧纪念广场。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在百联置业集团(包括前身企业)管理四行仓库的几十年间,稳定的产权让百联有充足精力去深入挖掘四行历史的真相,让管理者能定位高远,以长期投资的心态来打理四行仓库。对于个别其他更新项目,花5年时间进行前期的勘察调研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四行仓库将这项任务实打实地完成了,它最终取得的成绩,跟所有前期的挖掘和积淀是紧密相连的。

用一切办法重现历史真相是使具有抗战纪念性的工业历史建筑更新的第一步,只有在完全了解历史之后才能精准定位,合理改造。四行仓库作为具有抗战纪念性的工业历史建筑,它的更新经验值得同类型建筑方案借鉴。

焕新之旅的思考

让我们再回到四川中路,就在133号卜内门大楼对面,有一条名为“元芳弄”的弄堂(路牌是四川中路126弄)。许多游客包括上海本地人都不会想到,华丽的外滩背后,竟然还有这么一处略显破败的老弄堂。据《黄浦区地名志》记载,元芳弄西至四川中路,东达中山东一路。因英商元芳洋行设于此,故名元芳弄。作为外滩城市功能的延伸与支撑,元芳弄是当时一些著名机构热衷的办公和仓储地点,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沪宁铁路局旧址(5-21号)和元芳洋行(18号)。

元芳弄作为外滩背面向城市延伸的小路之一,尽管有悠久的历史以及珍贵的历史保护建筑,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街道内存在卫生情况差,活力低下、功能杂乱,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建筑破败空置等问题。这几年在“外滩第二立面”的大概念之下,在如此核心区域,有如此亟待改善更新的街巷,确值得倍加关注,它们的命运是否能像马路对面的卜内门大楼那样华丽转身?

像卜内门大楼、元芳弄这样的历史建筑散落在各条街巷之中,它们的命运却是迥异的。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开发,必须通过修缮和改造,将新兴经济业态引入原有的空间之中,并由此激活一系列相关业态的兴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对历史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的要求,既包括洞察项目所在地块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要着眼可实施性,在项目的建筑设计阶段,商业开发阶段,后期推广阶段,实际运营阶段等不同阶段,其理念都能得到实际体现。

历史建筑和街区是城市无价的财富,希望有更多的成功案例在延续传统文脉的同时,够脱胎换,推陈出新,重塑具有当代特征的精神气质。

(本文作者沈思睿系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三级调研员)

从四川中路到北苏州路,了解更多故事请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或点击这里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